全國教子有方最美家庭(2 / 3)

為了改善全家的夥食,林雙鳳又想方設法地在自家的房前屋後開了塊自留地,喂上了小雞大鵝,還養起了豬,家庭副業使家庭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逢年過節時,全家人也可吃上熱乎乎的小雞燉蘑菇、豬肉燉粉條了。這時,鄰居們的冷眼少了,孩子們和繼母的感情融洽了,小家庭的日子也一天天的好過了,一些好心人便勸林雙鳳說:“雙鳳,該考慮要個自己的孩子了,別人的再好,畢竟不是自己親生的。”林雙鳳卻胸有成竹地說:“以勤持家、以誠待人、以德行善,人生的道路自然是寬廣的,這3個孩子就是我的終生依靠。”

孩子們一天天長大,需要用錢的地方也越來越多,劉天成與林雙鳳夫妻倆爭取到了一塊平貝種植地,並逐年擴大種植麵積,靠勤勞雙手,一家徹底地打了個翻身仗,成了遠近聞名的平貝種植大戶。

長大後,劉家三兄弟在區相關部門支持下,都被保送去當兵,表現突出,第二年便都入了黨,還被轉為士官。2008年汶川地震,老二從部隊捐資3000元,老三主動請纓參加搶險救災,榮立了二等功。現在,3個孩子都已轉業回到地方,是各自單位的業務骨幹。林雙鳳靠種平貝和日常積攢的錢,相繼為兩個孩子買房完婚,還給老三付清了15萬元首付購房款。

互敬互愛,勤儉持家的夫妻倆對鄰居、對親人也格外大方。照顧生病的鄰居、資助貧困戶、贍養雙親,是遠近聞名的模範夫妻。林雙鳳家庭還被評為黑龍江省“和諧好家庭”、伊春市“五好文明家庭”,林雙鳳也先後被評為“伊春市職工自營經濟發展先進個人標兵”,伊春市第七屆“感動伊春十佳人物”提名,夫妻倆的事跡還被帶嶺區編成了道德感動小曲,唱遍了小興安。

詩詞

讚林雙鳳家庭

秦淑豔

動人心曲育兒辛,

繼母傾情倍覺親。

炊灶雞啼天未曉,

耕耘林密晚雲氤。

恩撫三子明大義,

敬贍雙親助友鄰。

弘顯美德揚國粹,

家和降瑞普天春。

楹聯

誠若春風 不棄遺孤三稚子

德如明月 已圓厚福一家人

(關永梅)

王克華家庭

王克華家庭,山東省濟南市曆城區西營鎮下羅伽村,家庭成員5人。

王克華不但是一位優秀的教師,更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在38年的教學工作中,她教育教學成績突出,並將班上一雙孤兒兄妹撫養成人成才。她被授予山東省勞模、濟南市“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1992年,王克華在羅伽小學擔任三年級的班主任,一個偶然的機會,她了解到班上一對兄妹的悲慘遭遇。父親得癌症病故,患瘋癲的母親跳水庫自殺,唯一的叔叔身有殘疾。那年哥哥李廣10歲,妹妹李紅9歲,兩個孩子麵臨輟學。一個雪天,兄妹倆沒來上學,王克華冒雪走了3公裏山路找到他們家。一進門,她驚呆了,茅草屋裏,一半堆滿了從門窗飄入的積雪,家裏連個爐子都沒有,兄妹倆正喝著一鍋玉米糊糊。這是兄妹倆的早飯和午飯,家裏再也沒有可吃的東西。她二話沒說,一隻手拉一個,把兄妹倆帶回自己家。王克華說:“我就是覺得兩個孩子太可憐。我也是個媽,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他們的。”從那天開始,兄妹倆就再也沒有離開過王克華。

李廣身子弱,經常生病。有一次身上長瘡,到處淌黃水,腥味難聞。打了兩個星期青鏈黴素,屁股兩側針眼處起了大疙瘩。王克華每天晚上都用熱毛巾為他熱敷,再用土豆片慢慢抹擦,以此來軟化疙瘩,減輕孩子的病痛。鎮衛生院、濟南中心醫院去了五六次,病情反複,不見好轉。後來,王克華到處打聽偏方,到山上刨中藥,熬水為他衝洗創口,輾轉兩個多月才痊愈。

王克華自己的兒子李明瑞,比李廣兄妹年齡大一點。家裏多了兩個孩子,三口之家成了五口之家,王克華更忙碌,擔子更重了。她白天在學校教書,晚上回家做家務,周末還要幹農活。單是饅頭,兩天就得蒸一鍋,白天沒有時間,隻能晚上做。經常頭暈和腰疼,好幾次因勞累過度昏倒在課堂上,但是她從來沒有耽誤過一天課。為了供3個孩子上學,家裏欠下了幾萬元的債務。

在養子和親兒之間,王克華毫不含糊地傾向養子。由於經濟拮據,王克華家裏隻能負擔兩個孩子上高中,怎麼辦?善良的王克華毫不猶豫地把上學的天平傾向養子女一方。因為在她看來,手心手背都是肉,3個孩子同樣重要,在關鍵的時候,隻能讓老大做出犧牲,她的親生兒子恰恰就是家裏的老大。很多人都不理解,問她到底是怎麼想的。她不假思索地說:“我從來沒覺得他倆是收養的,我就是有3個親生的孩子。家裏有困難,大哥就應該讓著弟妹,出去掙錢供他們上學。”後來,兄妹倆分別考上了醫學院和軍事學院。現在,兩人都已大學畢業,參加了工作。

王克華說,能組成一個家就是緣分,3個孩子之間的感情也特別好,從來沒有鬧過矛盾。現在,收養的兩個孩子都已走上了工作崗位。“看到這倆孩子有今天,我就放心了,總算沒讓孩子受委屈。”王克華欣慰地說。

詩詞

臨江仙·讚王克華家庭

張玉璞

齊魯梓鄉忠職守,

講台三尺清貧。

黃河岸畔數年輪。

愛國憑肝膽,敬業獻忠魂。

拯救孤兒挑重擔,

教書驅病育人。

身連母愛感情真。

棟梁承大任,故裏喜迎春。

楹聯

潤物無聲 丹心一片春風鑒

待生如子 甘苦十年大愛詮

(劉紅豔)

劉時粘家庭

劉時粘家庭,湖北省陽新縣興國鎮陳家壟樂業巷44-1號,家庭成員6人。

劉時粘,湖北省陽新縣衛生局原紀委書記,1940年3月1日出生於陽新縣楓林鎮坡山村馮家塝組,幼時家裏十分貧苦。高中畢業後,他曾辦過企業,進過機關,長期奮鬥在基層,體味過人生冷暖。別看他出身貧寒,退休後的他還一度出國遊曆,在加拿大體驗打工生活,晚年生活著實讓人羨慕不已。

劉時粘與妻子柯愛秋育有4個子女。雖然家境一般,家裏經濟條件不好,但是4個子女卻在夫妻倆的努力養育下都成長得很出色——一個家庭出了多個博士。

大女兒劉宏英,1967年11月出生,大學本科畢業,現居住在美國芝加哥。大女婿袁群明為清華大學工學博士後,現在美國芝加哥某金融機構任電腦軟件工程師。大外孫袁哲現在美國紐約大學讀書;小外孫袁理在美國芝加哥上初中。

小女兒劉宏慧,1969年5月出生,大專畢業,現在陽新縣婦女兒童醫院工作。小女婿袁修剛,大學畢業,現在陽新縣教育局工作。外孫向威龍大專畢業,現在陽新縣執法局工作;外孫女袁語軒在上小學。

長子劉宏達,1972年11月出生,華中師範大學博士,現任該校學工部部長。劉宏達在上高中後就像變了個人似的,埋頭苦讀。“宿舍晚上9點就熄燈了,但是他在熄燈後都會打著電筒在被窩裏繼續學習,每天至少比別人多學3個小時。”說起兒子的成才之路,柯愛秋也表示十分佩服孩子的勤奮和毅力。長媳陳軍亞,中南政法大學經濟學博士,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孫女劉嬡嬡現在華師附小上學。

次子劉宏宇,1977年6月出生,武漢大學新聞學博士,現工作於新華社廣州分社。次媳王琳,中山大學外語碩士,任教於廣州市藝術學院,副教授。孫子劉嘉樹現在廣州上小學。

這樣的“超級博士”家庭,在黃石為很多人所羨慕。說起育兒經,劉時粘夫妻說得更多的是:為人父母必須率先垂範。他們認為,孩子不能太寵,做錯了事要及時教育。一生從未打罵過孩子的劉時粘夫妻很注意孩子的自尊心,也時時注意樹立孩子麵對困境和挫折的勇氣,任何事情,告訴孩子道理的同時還要以身作則。因此,劉時粘的4個子女,孝敬父母,兄弟姐妹間相親相愛,互相關懷體貼。在家庭很困難的時候,子女們為了其他兄弟姐妹,都曾不同程度地放棄過自己的一些讀書深造的機會。盡管如此,子女們從未放棄自己的追求,個個學業有成、事業有成。

如今,劉時粘和柯愛秋的4個子女均已成家立業,雖分居美國、黃石、武漢、廣州四地,但經常保持聯係,總是想盡辦法與老人團聚,子女們有什麼事情經常互相溝通,感情很好。子女們工作忙,又要照顧孩子,劉時粘夫妻為了減輕子女的家庭負擔,二老也當起了“空中飛人”,甘當子女的後勤人員。

育子有成、家庭幸福的劉時粘夫妻,也十分關心社會公益。劉時粘認為教育子女,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不隻是個人和家庭的事,還是關乎民族興衰的大事,而子女們的成才也與黨和國家的培養分不開。空閑時,劉時粘經常會義務地參加老年人養生保健知識講座,為老年人宣講健康知識,他還自費2萬餘元,無償贈送了300冊保健書、150把保健槌、150個小音響和100副太陽鏡。不僅如此,作為陽新縣楓林人的劉時粘還時刻想著為家鄉人民作貢獻。他經常教導遠在美國的兒孫,學成之後回國為祖國、為家鄉出力。2015年年初,在陽新縣楓林鎮黨委政府的信任下,劉時粘擔任楓林鎮教育基金會經理。基金會計劃籌措200萬元資金,楓林鎮的一些企業紛紛響應,2015年9月前正式成立,並幫助貧困學子。

詩詞

鷓鴣天·讚劉時粘

高德臣

栽下梧桐育鳳凰,

影隨身正塑脊梁。

輕描成敗長激勵,

重寫方圓緊握韁。

嚐冷暖,飲堅強,

家風無語被心藏。

江河萬裏千溪彙,

托起龍舟夢遠航。

楹聯

教子有方 先以自身當表率

助人為樂 不遺餘力送心香

(劉新才)

何利群家庭

何利群家庭,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土橋鎮周家村二組,家庭成員10人。

何利群是汝城縣土橋鎮周家村村民,丈夫周家訓是離職老村幹部,夫妻倆育有二子,如今兒孫滿堂,一家上下10口人,四世同堂,是遠近聞名的和美家庭,廣受鄉親們讚譽。

改革開放初期,汝城縣土橋鎮周家村部分村民從事傳統的煙花爆竹生產,利潤比較豐厚,但風險也大。何利群夫婦則選擇了祖傳的洗衣刷子手工藝生產,雖然掙的錢不多,但也能維持生計。從20世紀80年代起,何利群夫婦就是家裏的頂梁柱,丈夫每天從事手工作坊作業,掙錢養家糊口;何利群除了照顧孩子和年邁的父母,還要照顧單身未娶的弟弟的生活,並接濟一直未生育的伯父一家,每天上上下下10口人吃飯,何利群都打理得井井有條,空閑了就去幫丈夫做手工,補貼家用。日子雖然苦,夫婦倆從未有過半句怨言,一家人其樂融融。雖然有好幾個堂兄弟姐妹,伯父過世後一切後事,全部由何利群夫婦二人承擔,鄉親們都對夫婦倆的尊老愛幼、勤儉持家讚賞有加。如今,何利群雖然上了年紀,但身體十分健康,負責兒孫等一家10口人的生活起居,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兒媳、孫媳們經常挽著她的手去逛街購物,過著四代同堂的幸福美滿生活。

何利群出生於書香之家,受過一些教育,對於兩個兒子從不溺愛,從小就教育他們獨立自主,熱愛生活,熱心幫助他人。現如今,兩個孩子均已成家立業。大兒子周建軍高中畢業後在外承包工程,當起了小老板,收入可觀;小兒子周建剛,大學畢業後任職於湖南利豐公司,其後任項目經理。2004年在長沙開辦了一家中西餐廳、日本料理店,賺得人生第一桶金。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計算機專業出身的周建剛抓住了這次機遇,把目光轉向了網絡遊戲軟件方麵,成為新時代的自由職業者,月收入均過萬,沒幾年就蓋起了自己的小洋樓。2015年年初承包了村裏10畝地,種植雜交葡萄,目前長勢很好。周建剛說:“當付出不求回報,當懂得了感恩,自然能收獲幸福,如果家庭成員都能做到這一點,這就會是一個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