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得知險情的七六〇所車隊隊長閻堃趕到碼頭,當他看到巨浪中的孫遜,沒有任何猶豫,綁上救生圈和救生繩,戴上泳鏡,縱身躍入大海,奮力向孫遜遊去。

孫遜時而清醒,時而昏迷,就在他感到絕望的時候,蒙矓中看到有人向他遊過來了,孫遜的身體裏突然湧出一股暖流,他感覺到了生的希望。

孫遜任由閻堃抱著他向岸邊遊去,風浪太大了,兩個人始終無法靠近岸邊。在巨浪的不斷拍打下,閻堃也沒有力氣了,眼看兩人都已經精疲力盡,好在離岸邊已不遠了,同事們合力把他們兩個都拉上了岸。

有時候,天堂和地獄隻有一步之遙。不知過了多久,孫遜感覺到雙腳已經觸到了海灘,回到岸上的感覺真好,孫遜倒在海灘上,終於活著回來了。模糊中,他看到閻堃打開水鏡,水鏡裏的眼眶周圍和頭上臉上全是沙子。孫遜看到圍過來的同事無力地說,海裏還有人,快去救他們。孫遜並不知道,他在海裏已經漂浮了兩個多小時,他是最後一個被救上來的。

人類曆史的長河中,不僅回蕩著勝利的凱歌,有時候也包含著痛苦與悲傷的淚水。

當天中午,在七六〇所和當地多方救援力量的參與下,衝進碼頭搶險和試驗平台上的值班人員以及參與救援的14名同誌安然無恙,試驗平台也安然無恙,而共產黨員黃群、宋月才、薑開斌3個人卻在搶險中壯烈犧牲。

無懼生死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

——習近平

七六〇所南碼頭長度隻有300米,從頭走到尾隻需要5分鍾,在這個碼頭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懷揣著夢想,堅守著責任和信念,把自己默默奉獻給了祖國的船舶科研事業,如果不遭遇這場突發事件,也許很多人都不會認識他們,然而就在那一天,就在那個生死攸關的時候,他們不顧個人安危,挺身向前,用果斷的行動和無畏的精神,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安全,黃群、宋月才、薑開斌3個人更是用自己寶貴的生命,譜寫出一首忠誠擔當,許黨報國的英魂讚歌……

黃群:“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這是2018年8月15日那天,黃群在工作日記扉頁上一筆一畫、工工整整寫下的入黨誓言裏的一句話,5天之後的8月20日, 他一馬當先,挺身而出;英勇無懼,壯烈犧牲。在短暫而忙碌的一生畫上句號的那一刻,黃群同誌也用熱血和生命書寫了一名黨員領導幹部對黨忠誠、許黨報國的壯麗篇章。他用行動踐行了這一誓言。

“他常說,為官避事平生恥,在位更須有擔當。這是他的座右銘,更是他一生工作歲月的寫照。我想,他的內心一定是溢滿激情的。而他生前的同事、他一手培養起來的年輕人,隻能在淚水中,一次次回想有關黃總的樁樁幕幕往事,還有他留給我們的點點滴滴溫情……”中船重工七一九所質量部的章婷說。

2017年4月,時年51歲的黃群,從七一九所副總質量師,提任七六〇所副所長,隻身從武漢到大連任職,重新過上“單身”生活。這時,兒子已經到國外讀書,愛人留在武漢,一家三口,天各一方。有人不解,告別年邁的母親、愛人和牽掛的家人還有熟悉的工作環境,究竟圖的什麼?他在一封給兒子的信中寫道:“離開為之奮鬥了20多年的單位,畢竟是新的挑戰,但我想,人生就是不斷地挑戰證明自己的能力,在挑戰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在妻子亢群的眼裏,在風浪麵前英勇無畏的黃群,卻是生活中的暖男。

1992年,黃群和亢群相識,兩個人的名字中都帶一個“群”字,這特殊的緣分讓兩個人一見鍾情。結婚以後,黃群一直在葫蘆島駐廠,兒子4歲前黃群就沒怎麼在家待過。黃群工作之餘,非常想念妻子,牽掛孩子。那時候,他幾乎每兩天就寫一封信,每一封信都表達了他對家人滿滿的思念和牽掛——

“天氣冷,一定要給兒子戴上圍巾和口罩,實在太冷的話,如下雪,就用自行車推著送他,我送他時也曾看到有的媽媽就推著車子送孩子去幼兒園。”

“你瞧我說著說著又說到兒子身上了,因為我太愛他了,愛他,其實也是愛你的一部分,也是愛我們這樣一個家,我一直想給你們帶來歡樂與幸福。”

“親愛的,轉眼間,11月27日就要到了,這是我們的相識紀念日,我在日曆上作了記號,從前還保存著這一天的日曆(這點小秘密我一直未告訴你),所有這些年的事情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裏……”

1989年,品學兼優的黃群從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分配到七一九所工作。那時的所裏,科研任務不飽滿,為給員工發工資,所裏不得不搞起了第三產業,開始生產洗衣機、塑鋼窗等。和黃群一起分到所裏的大學生,流失過半。而黃群拿著微薄的工資卻幹勁十足。有人勸他跳槽,他不為所動,他對同學說,能參與“國之重器”的研製,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因長年在外駐廠,每次當黃群歸心似箭地從現場趕回家時,好幾個月沒見麵的孩子竟睜大雙眼,一臉戒備地將他當成陌生人。雖然駐廠艱苦,但黃群想的是,能到現場跟船,完成一次從建造到航行試驗的全過程,是年輕人難得的學習和成長機會。刻苦的學習鑽研,過硬的技術,使他很快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成為當時七一九所最年輕的主任設計師。

“立標準,健體係,細檢驗,重過程,一絲不苟嚴謹認真難以計;出關山,入紫陽,遷藏龍,轉濱海,一路征程以身許國軍工強”,這是七一九所微信公眾號裏的一條留言,難抑悲痛的同事用一副對聯,寄托對黃群的崇敬和哀思。

黃群是個念舊的人,他經常去看望已經年邁的中學語文老師;他惦記年近八十的老母親,每天晚上都會定時打電話向老母親報平安;他想念妻子和兒子,每天晚上都會和他們微信視頻地聊天……

從黃群家裏的陽台上南望,是他曾經工作過的七一九所老辦公樓。曾經很多年,黃群每天下班回來簡單地吃口飯後,再回到所裏加班,那時候兒子在讀高中,等到10點多時,亢群看著時間差不多了,就熱好了飯菜等著爺兒倆,黃群幾乎和放學回來的兒子前後腳進門,然後全家人一起吃飯聊天,亢群說,那是一家三口最開心最快樂的時候。

2018年8月19日晚上,黃群發送給妻子的一條消息中寫道:今晚台風,我又去辦公室值班了。認真負責的黃群,熬夜加班是他的工作常態,然而誰也想不到的是,就在這條消息發出12個小時後,他義無反顧地衝入了風暴中心,把自己獻給了一生鍾愛的船舶事業。

亢群經常在陽台上凝視著不遠處的大樓,想著黃群的一切,想著無數個溫暖的日子,如今,她與黃群,已經是咫尺天涯,夜晚等待的燈光變得昏暗,悲傷像身體裏的痛,在身體裏慢慢擴散,又集聚。往昔的歲月裏一家三口相互等待的美好時光,永不再現。

亢群告訴我,黃群自小體弱,為了增強體質,他養成了鍛煉身體的好習慣,身體也越來越強壯。他喜歡跑步,經常到家附近的大學操場上跑步,在外地進修,就到駐地附近的大學操場上去跑,到了大連後,他仍然保持著跑步的習慣。黃群對大學有感情,武漢是大學城,黃群有一個願望:要跑遍武漢每一所大學的操場。

亢群站在家附近的學校操場旁,仿佛看到了黃群奔跑的身影,那身影要多矯健,就有多矯健;要多溫暖,有多溫暖……

宋月才:“小黑之家”的“老船長”

2011年年底,已經退休的宋月才接到邀請,請他參加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國家某重點試驗平台建設,他興奮不已:“太好了!我太熟悉了,閉著眼睛我都能摸到每一個角落!讓我來招兵買馬吧!”陸陸續續,試驗平台的人招來了,組成了“小黑之家”。

“小黑”是宋月才給試驗平台起的名字。其實“小黑”不小,它的身長超過70米,絕對算得上龐然大物。叫它“小黑”,不僅因為它有著通體黑色的皮膚,而是因為七六〇所上上下下都把試驗平台當作自己的孩子,寶貝得不得了。宋月才把將試驗平台團隊的微信群命名為“小黑之家”,給自己起了新名字“老船長”。

“老船長”出生於1957年1月,18歲時,到農村插隊落戶,1976年應征入伍,從此與海軍結下不解之緣。1979年他考入軍校,1991年再次深造。從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為艦船負責人,每一步他都走得堅實有力。

在同事們的眼裏,“老船長”宋月才言語不多,幾乎沒有什麼業餘愛好,天天都是“三點一線”,除了在試驗平台工作、食堂吃飯,就是一個人鑽在辦公室裏,埋頭編寫平台操作培訓教材,用“二指禪”往電腦裏敲字,幾年下來,積累了幾十萬字,裝訂成7本厚厚的教材,這些教材,既是工作標準、操作規範,也是試驗平台的安全保障、生命所係。

2018年4月,老戰友宋良見到宋月才,說:“老哥,怎麼看到你的身體大不如從前了?別幹了,要多休息。”宋月才悄悄說:“查出糖尿病了。我現在必須給平台帶出一支政治過硬、業務過硬、作風過硬的隊伍,再幹幾年,等平台走上正軌,一切運行正常,找好了接班人,我就回家歇著去。”

“小黑”已經6歲,已經長大了,誰也沒想到,老船長卻與小黑永久的別離。這六七年,老船長對小黑付出了太多心血。老船長對平台的各方麵都了如指掌,因此,從一開始,他既要當甲方,嚴把技術質量關,又常常給船廠出謀劃策,提出改造建議,做了乙方的義務技術指導。船廠的同誌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希望和要求,他都主動配合幫助,除了技術質量,再沒對船廠提出任何個人要求。因此,船廠負責改造項目的上上下下,對他都是一個字,“服”。這個服,不隻技術上,更是欽佩老船長的敬業精神和人品。

宋月才的兒子想起小時候的點點滴滴,至今也無法從悲痛中走出來,他回憶說:我出生的時候,是早上6點多,我三姨給爸爸打電話,當時爸爸正在旅順的老虎尾工作,他接到電話後很興奮,為了慶祝還專門去理了發,給戰友發煙發糖。記得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爸回家休假,到學校接我,當時我說要買書,姥姥家附近剛好剛開了一家新書店,我看上了一套中國民間故事係列,一套7本,每本15元,總共105元,我爸二話不說就給我買了,這套書至今還在我的書架上,這是爸爸給我買的第一套書,當時他的工資並不高……

在兒子眼裏,父親宋月才永遠是懂他愛他的好父親。

作為一個老艇長,他曾在穿越台灣海峽時麵對巨浪,把自己捆在艦橋上指揮作業,曾在南沙巡邏時周密計劃保證航海安全,何曾懼過風浪與生死?2018年8月20日,他在大風大浪麵前衝鋒向前,勇敢堅守,直到生命的盡頭。

“對黨絕對忠誠,平時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去。”同事宋健說,“老宋把生命中的35年,都奉獻給了他所熱愛的船舶事業,把生命中的最後7年都奉獻給了試驗平台。老宋,當初我就該拚盡全力拉著你離開。可是我知道我做不到,因為你的同事、戰友還在大海裏,你的‘孩子’還在被風浪衝擊。我知道他們在你心裏的地位是多麼重要,再大的阻力都不可撼動。而我現在終於明白,你當初說的愛,就是那份刻進骨子裏,甘願為了國家的船舶事業犧牲一切的摯愛。”

薑開斌:老兵一生最戀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