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群宗是一個愛笑的人,說這話時,她笑得很燦爛。
和大群宗家相似,玉麥鄉每家每戶的生活條件都差不多。黨的政策惠及每一個人,而自主生產方式,則大多與放牧、經營商店、開家庭旅館、跑運輸等相關。
“不同於‘三人鄉’時代,現在我們玉麥人的生活是真正的衣食無憂了。” 玉麥鄉黨支部書記達娃拿出一份材料,上麵清楚地記錄著玉麥人收入水平的變化:1999年,玉麥人均收入2143元,全鄉總收入不到6萬元;2004年,人均收入增加到3541元,全鄉總收入達到10.8萬元;而到了2017年,人均收入已達到55803.6元,全鄉總收入更是超過290萬元。
玉麥的變化不隻是數字,更在於未來的希望。
今日的玉麥,熱火朝天取代寧謐寂靜,田園牧歌變成了發展熱土。
挖掘機來回調換著動臂,運輸車輛不停作業,建築工人扛運材料、澆築房基、裝配龍骨,場麵甚是繁忙。
玉麥鄉現任鄉長胡學民說:“全鄉所有民居都實行標準化建設,全部采用裝配式輕鋼龍骨結構,能承受八級地震。房屋外牆設有保溫層和隔水層,房頂采用彩鋼瓦,房內設有直排煙囪,住起來很舒適。鄉小學、衛生院也在同步建設。”
在施工方湖南建工集團項目部,一塊倒計時的牌子尤為醒目。按照要求,玉麥小康鄉要在今年內具備入住條件。
除了村內,日拉山上的公路建設,也一刻不停歇。開山炸石、拓寬路麵、保通現有道路,中交一公局第六公司的築路工人在隨時都有滑坡、泥石流風險的山上,奮力修築玉麥的“天路”。
沿著玉麥河向南走,穿過一片峽穀,一直走到海拔隻有3200米的一個叫龍嘎加薩的地方,那裏森林茂密、飛瀑流泉,處在邊境最前線。
“這裏也布設了一個居民點,在今年搬遷過來的47戶居民中,會有17戶住在這裏。”達娃說。
小康鄉落成時,玉麥全鄉將有56戶居民,寓意著56個民族是一家,共同守衛祖國邊境。
途中還有一處正在建設的農業設施。胡學民說,那裏處在玉麥穀以南8公裏處,冬季不積雪,以後要建設3畝茶園和4000平方米的蔬菜溫室大棚,以實現全鄉蔬菜自給自足,並為村民開辟新的增收渠道。
玉麥鄉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讓人心生感慨,這樣一個偏僻山穀,將來會是一個如何宜居的“桃源”?
依托良好的資源,玉麥鄉把今後發展的方向鎖定在了旅遊業。
“玉麥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是一塊真正的風水寶地。”談及此處,達娃侃侃而談。
玉麥氣候濕潤,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瀑布泉澗隨處可見。大量降水遇高山凝結成雲霧、霜雪,讓玉麥擁有了最多姿的雲海霧流和最晶瑩的雪山霧凇。
降水還塑造了玉麥24萬畝的原始森林和5.2萬畝的高山草甸,山體植被層次鮮明,形成了一條顯著的植被垂直分布景觀帶。
不僅如此,氣候和地理的綜合作用,還造就了動植物的多樣性,使玉麥成為喜馬拉雅生物資源庫。
報春花、綠絨蒿、點地梅、青岡、高山杜鵑、高山鬆……白頸鶇、牛背鷺、藏馬雞、白唇鹿、旱獺、黑熊……在玉麥穀中行走,隨時都有可能與這些動植物不期而遇。
“一到夏天,山上黃的、紫的鈴鐺花漫山遍野,我都不忍心下腳。”“我們早上不用鬧鍾,是被鳥兒叫醒的。”談起玉麥的美,達娃和胡學民你一言、我一語說個不停。
除了自然風光,玉麥還有著悠久的轉山文化。
達娃說:“玉麥是紮日神山轉山線路上的最後一站,有著800年的轉山曆史。‘猴年巡禮紮日’是藏傳佛教的文化習俗,玉麥地處西紮日地區的核心地帶,是朝聖者歇腳、補給的地方。”
為把這些旅遊資源整合起來,玉麥小康鄉在建設之初,就留足了旅遊發展空間。
“我們的小康鄉本身就是一處設施齊全的生態小鎮景區。”胡學民指著規劃圖說:“小康鄉規劃用地441畝,建有一個中心公園和6座活動廣場。玉麥河上還要建景觀橋,可以從河對岸的觀景步道俯瞰整個玉麥。遊客服務中心、家庭旅館、餐館也都一應俱全。”
隨著拉薩——山南一體化發展,拉林鐵路、澤貢高等級公路以及各級路網的日臻完善,玉麥對外界而言將不再難以到達。尤其是“西藏山南玉麥線”在2018年2月被國家旅遊局、國務院扶貧辦列入“西部行”十大自駕遊精品線路,這對玉麥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
山南市旅發委幹部李意強介紹說:“‘玉麥美麗鄉村生態旅遊小環線’是我們下一個著力推廣、重點打造的精品線路。玉麥風景秀麗,旅遊集群程度極佳,再加上‘玉麥故事’‘玉麥精神’的吸引力,通過完善基礎、加強推廣,這裏一定能成為下一個‘西藏江南’。”
日出東南隅,玉麥綻芳華。
喜馬拉雅山的冰雪,亙古未消,但在它迤邐的角落裏,沉靜斯年的玉麥,卻不再空寂,她日新月異地湧動著生機、散發著活力。
當封閉的邊境連通山外,山穀便不再孤立。我們可喜地看到,是國人的注目,是小康鄉的建設,是未來的旅遊業,正打破著喜馬拉雅的冰冷,成為玉麥與世界相擁的津梁。
玉麥不動,她就在那裏;玉麥不動,她已走向未來。
(五)
歲月很慢,流水很長,未來卻即將到來。
從一家三口到9戶32人,玉麥就像一棵樹,由羸弱到參天,根越紮越深,枝葉越來越繁茂。
放牧、巡邊;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玉麥的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每一朵雲都記錄著這裏的故事,見證著這裏的喜怒哀樂。
65歲的次仁措姆1996年搬進來,是玉麥年齡最大的鄉民;41歲的小群宗,到玉麥後結婚生子,在玉麥生活了22年;30歲的巴桑次仁,19歲來到玉麥,當過教師、村醫、水電站管理員,現在成為玉麥鄉唯一行政村玉麥村的村支書;6歲的旦增片多,是玉麥年紀最小的守邊人,水汪汪的大眼睛透露著天真無邪……
玉麥守護者的故事讓人感動,建設者的故事同樣讓人動容。
原副鄉長兼村醫紮西羅布是第一個到玉麥工作的“外來戶”,也是玉麥人的“接生婆”,為玉麥接生了8個孩子;小康鄉建設開工後,湖南建工執行經理羅立光一守幾個月,匆匆回家過個年便又趕回來,路遇風雪,整整走了5天;90後吳茂林回老家結完婚,蜜月都沒有度完就又回到了建設工地……
無限風光在險峰,懸崖花朵最迷人。
玉麥是一個世外桃源,卻又是個淬煉池,每一個到這裏的人,都綻放出了生命的頑強。
在艱苦的環境裏,守護者即是建設者,建設者也是守護者。他們一起成就了玉麥的過去,光輝著玉麥的未來。
玉麥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民們的生活條件大為改善
夏日的日拉山小牧場花開遍野,央宗再一次來到這裏放牧。
她一邊擠牛奶一邊說,玉麥雖偏遠,但國家從來沒忘記他們,有國家的關懷,大家都很安心。
當問到她將來有什麼打算時,她靦腆地說:“繼續巡山放牧,再做點旅遊生意,把日子過好,把邊境看好。”
央宗說得很樸素,但卻是每個玉麥人對未來的期待。
從日拉山上遠遠望向玉麥的方向,雨霧朦朧中,綽綽約約的玉麥仿佛是“白雲深處有人家”。
建築工地發出的轟鳴聲,讓人似乎感知到了玉麥幸福美麗邊境小康示範鄉建成後的樣子。那是小鎮整潔秀美、交通便捷通暢、遊客絡繹不絕的樣子,是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微笑的樣子。
駘蕩春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在不久的未來,玉麥將是最美麗的邊境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