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秋 耿建擴 溫 源
在萬裏之外的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市,提到中國、中國河鋼,幾乎無人不知。因為中國河鋼塞爾維亞公司管理團隊的到來,一個有著5000多名職工的百年鋼廠重生了,一座古城更有活力了。他們書寫的“中塞一家親”故事,在美麗的多瑙河畔流傳,帶來了更多的溫情與大愛。
“巨無霸”成了“老大難”
從塞爾維亞共和國首都貝爾格萊德出發,乘車數小時便來到古城斯梅代雷沃,遠方矗立的斯梅代雷沃鋼廠的鍋爐、冷卻塔映入眼簾。這座擁有100多年曆史的鋼廠曾被稱為“塞爾維亞的驕傲”。
斯梅代雷沃鋼廠成立於1913年,在鼎盛時期,鋼廠貢獻了斯梅代雷沃市40%的財政收入。數據顯示,鋼廠直接雇傭5000多名職工,220萬噸配套鋼鐵生產產能,並在多瑙河畔有兩個在用的港口。另有1600餘家供貨商,間接提供了1.6萬多個工作崗位。斯梅代雷沃這座僅有10萬餘人的小城的命運,也和鋼廠緊緊連在一起。
在2003年,鋼廠以23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一家美國公司。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企業開始連年虧損,2012年,鋼廠又交還給塞爾維亞政府。從2012年開始,由於國際市場競爭激烈以及管理不善等因素,該廠一度陷入困境,瀕臨倒閉,成了政府心中的“老大難”。
對斯梅代雷沃的市民來說,每天清晨起床後看一下鋼廠正在冒煙的煙囪,已經成了生活中雷打不動的習慣。2012年以來,鋼廠每況愈下,市民們清晨已很難看到熟悉的場景,焦慮也彌漫在越來越多的人心中。“我們鋼廠狀態最差的時候,大家都不知道第二天會不會有工作。”大學時主修經濟、如今在鋼鐵廠負責安全和消防工作的弗拉迪米爾·伊利奇回憶說。2016年之前的4年間,鋼廠基本處於半停產狀態,5000多名員工也徘徊在半失業的邊緣。為維持這5000多名員工家庭的生計,保證地區社會穩定,塞爾維亞政府每年不得不拿出大量資金來補貼工廠。
就在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中國企業來了。
2016年4月,中國河鋼集團與塞爾維亞政府簽約,以4600萬歐元收購斯梅代雷沃鋼鐵廠,保留其5000名員工,成立了河鋼塞爾維亞有限公司。
“三個本地化”讓百年老廠重煥青春
“美國人沒幹好的事,你們就能幹得好嗎?”麵對記者,河鋼塞鋼執行董事宋嗣海坦言,在剛剛接手鋼廠的時候,來自業界的質疑聲此起彼伏。質疑聲並沒有讓河鋼集團塞爾維亞公司管理團隊退縮,反而點燃了他們的鬥誌。
“接手鋼廠後我們做了一項調查,發現鋼廠員工普遍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比如一名軋鋼工,使用20世紀70年代的設備,生產出了厚度僅為0.14毫米的冷軋板材,用全自動設備完成這一工作都是很有難度的,這5000人不是我們企業的包袱,而是我們企業的財富。”河鋼塞鋼副總經理王連璽介紹,對塞方員工的深入了解,堅定了中方團隊“用人本地化”的信心。
當地很多家庭幾代人都在斯梅代雷沃鋼廠工作,他們對這座工廠的情感早已融入了生命、浸入了靈魂。河鋼在此基礎上明確了“利益本地化、用人本地化、文化本地化”的“三個本地化”原則。塞鋼有員工5000多人,中方員工常駐人員不過9人,日常生產經營主要依靠當地員工。緊接著,河鋼輸入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配置全球優勢資源,讓鋼廠走上了健康可持續發展道路。
2016年下半年,河鋼塞鋼產量較上半年平均增長50%以上,產銷量創2010年以來最高水平。當年12月,扭轉了連續7年虧損的局麵。第二年,就給塞爾維亞政府上繳了約4000萬美元的稅款。能取得這樣驕人的成績,常駐塞爾維亞的中方9人管理團隊功不可沒。他們在運營公司的過程中,依托整個團隊力量,充分調動當地員工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沿用被收購之前已形成的較為完善的管理流程,將中方的先進管理經驗嵌入其中,並實行獎懲製度,提高工資並發放獎金。河鋼塞鋼與5000多名塞方員工全部簽訂了勞動合同,消除了員工隊伍失業的擔心與顧慮;完成了勞動指導、風險評估、培訓、醫療檢查等30餘項管理準則的簽訂,並與3家代表工會簽署集體勞動合同協議,得到塞爾維亞政府和當地媒體的積極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