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倩 劉 英
“全力打造‘一帶一路’建設樣板工程!”喊出口號的是一個僅有9人的河鋼集團塞爾維亞公司管理團隊。他們通過自身不斷學習、創新和努力奮鬥,僅用半年時間,憑借利益本地化、用人本地化、文化本地化的管理模式,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結束了斯梅代雷沃鋼廠連續7年巨額虧損局麵,實現扭虧為盈;2017年產鋼147.3萬噸,實現銷售收入7.4億美元,創出曆史最好水平;2018年企業產鋼176.9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0.6億美元,成為塞爾維亞第一大出口企業。
如今,在這個經驗豐富、業務精湛、素質過硬的管理團隊帶領下,河鋼塞鋼重新綻放升級活力,成為塞爾維亞就業人數最多、員工隊伍最為穩定的企業,成為拉動塞爾維亞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成為中國——中東歐國家國際產能合作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標誌性工程。
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獲雙贏
2016年1月,帶著“做世界河鋼”的夢想,裝著“代表民族工業、擔當國家角色”的責任和使命,河鋼塞鋼執行董事宋嗣海和團隊同事們踏進斯梅代雷沃鋼廠的大門。在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工作後,4月18日,河鋼集團與塞爾維亞政府舉行收購儀式,為這座經曆過破產、出售、政府1美元回購、國外企業代管等種種坎坷,瀕臨絕境的百年老廠注入勃勃生機。
這個由8名男職工和1名女職工組成的9人管理團隊紮根異國他鄉,齊心協力,全身心投入到河鋼塞鋼的生產經營工作中,直接推動並見證了百年鋼廠斯梅代雷沃鋼廠的涅槃重生,使其重新成為“塞爾維亞的驕傲”。
互利才能共贏。在河鋼塞鋼的經營管理中,管理團隊始終堅持“利益本地化、用人本地化和文化本地化”的原則。“鋼廠原有職工一個不能少,是河鋼集團的承諾,也是河鋼塞鋼落實集團‘三個本地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河鋼塞鋼總經理趙軍說。
河鋼塞鋼完全依照當地法律、法規及文化習俗實施管理和經營,收益主要用於技術改造和規模提升,用工除了從國內企業抽調9名管理和技術骨幹組成必要的管理團隊之外,其餘5000多職工全部為當地員工,原料采購以歐洲為主,真正實現利益本地化。“曾有個雇員跟我說,過去雇主瞧不起他們這些當地工人,說話都是高聲對他們喊,可你們不一樣。”河鋼塞鋼副總經理王連璽說。
“三個本地化”,確保了鋼廠接手後平穩過渡、良好開局,不僅實現了河鋼塞鋼5000多名員工收入的穩定增長,還通過延伸產業鏈條,為更多當地居民創造了就業機會。目前,斯梅代雷沃市平均每5人中就有1人直接或間接圍繞河鋼塞鋼工作。
百年老廠煥發青春活力
“你看,這粗軋機的底座經過大修,不但保持了生產連續性,還使熱軋產品的不合格率由原來的0.14%下降到0.03%。”走在河鋼塞鋼高大寬敞的熱軋車間裏,河鋼塞鋼首席技術官趙凱星向記者介紹,“到目前,我們用於設備升級改造的資金已達到1.58億歐元。”
3年來,河鋼塞鋼管理團隊拚搏進取,全方位完成技術升級改造,依托河鋼統籌配置全球資源,同時實現改造、增產、增效的目標。“我們對鋼廠的煉鐵、煉鋼、軋鋼幾乎每一個生產環節的基礎設施、設備都維修過,未來5年河鋼塞鋼改進節能環保設施、提升產品質量的投資規劃也正在製定中。”趙凱星說。
然而,3年前的斯梅代雷沃鋼廠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斯梅代雷沃鋼廠成立於1913年,2003年破產後以2300萬美元賣給美國鋼鐵公司。2012年美國投資者撤資,塞爾維亞政府以1美元重新收回該鋼廠所有權。此後,塞爾維亞政府一直在尋找新的投資者。2013年4月,在塞爾維亞政府的扶持下,斯梅代雷沃鋼廠恢複生產,但年產量隻有40多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