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鋼塞鋼第二大工會——ACNC負責人薩沙·科裏奇,對中方管理團隊給予了高度評價:“我們對現在的合作和交流非常滿意。而且我們對鋼廠到目前為止所實現的成就也非常滿意。希望像高層管理者所承諾的那樣,我們將來肯定會成為歐洲第一。”

這是一個致力於共建共享的團隊,他們關愛員工、資助學生、熱心公益,多瑙河畔“中塞一家親”溫暖人心

得知來自中國河北的記者到鋼廠采訪,河鋼塞鋼員工沃伊斯拉夫和婭斯米娜夫婦熱情地邀請記者到他們家做客。8月21日下午5時,記者走進他們綠草茵茵、鮮花盛開的小院,幸福的感覺撲麵而來。

這是個充滿大自然味道和生活氣息的院落,盡管麵積不大,卻安裝了蹦蹦床、秋千,地上散落著玩具,孩子們在快樂地玩耍。他們家的房子是20世紀50年代建的老房子,房子內外都在裝修,還要擴建。“我家女兒8歲,兒子5歲。兩個孩子現在擠在一個房間裏住,擴建後房間多了,兒子女兒可以各住一間,更舒服。”沃伊斯拉夫說,河鋼集團接手鋼廠後,夫妻倆工作穩定了,工資增加了,有條件改善全家的居住環境了。

婭斯米娜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端來飲料,遞上麵包和餅幹。沃伊斯拉夫身著帶有河鋼集團標誌的T恤衫,全程微笑著接受記者的采訪,開心地介紹家庭的變化。這對年輕的夫婦,不停地表達著他們對河鋼集團的感謝,對河鋼塞鋼管理團隊的感謝。與記者告別時,沃伊斯拉夫還用不太流利的漢語,道出了他此刻的感受:“中——塞——一—家—親。”

這句話,引起了陪同我們采訪的米蘭的共鳴。他是河鋼塞鋼公關部副主任,負責企業宣傳和網絡編輯。“我親身經曆了兩件事,使我從過去不了解中國,到現在喜歡中國,喜歡來自中國的企業管理團隊。”

他說,自己最開心的,是王總(王連璽)采納了他的建議,在企業內部辦起了塞文雜誌。上麵既刊登職工自己的故事,也發中方管理團隊領導講話,還介紹企業技改項目,也有反映中國文化的文章,內容十分豐富,職工們都愛看。這本塞文雜誌,已成為塞方幹部職工和中方領導團隊溝通的橋梁。“中國管理團隊特別善於傾聽。”他滿意地說。

而最讓他難忘的事,是2017年5月曾去中國,到河北經貿大學學習培訓過一個月,學習人力資源管理。學習之餘,他參觀了河鋼集團總部,見識到了集團強大的實力,感覺十分自豪。他還登上了中國的長城,至今還保留著“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紀念章。他對中國有著深深的情感,感覺自己已真正融入了河鋼集團的大家庭。

事實上,米蘭隻是2017年接受培訓的河鋼塞鋼近1500名職工中的一員。

2016年年底,針對河鋼塞鋼未來發展需求,商務部國際官員研修學院批複了省商務廳提出的質量管理班、人力資源管理班、新品種開發班、鐵鋼軋全工藝流程班等共計8個培訓項目的申請。2017年,成功舉辦5期來華境內培訓和3期境外培訓,直接受益員工近1500人,為塞爾維亞鋼鐵產業和河鋼塞鋼的未來發展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礎。2018年9月,商務部還將啟動新一期的培訓,將有更多的河鋼塞鋼職工有機會了解中國,學習最新的專業知識。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在推進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河鋼也在當地自覺擔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兩年多來,河鋼塞鋼投入100多萬美元,用於道路修建、村莊供水、捐資助學等,在國際社會展現了中國和中國河北、中國河鋼的良好形象。越來越多的塞爾維亞百姓愛上了中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學習漢語的熱潮。

采訪中,一個身著大紅連衣裙、名叫米莉察的女孩闖進記者的視線,她還有一個好聽的中文名字叫“蜜蜜”。她是河鋼塞鋼普通員工維斯娜的女兒,2018年,米莉察17歲,有著很深的中國情結,2017年她獲得了一次去中國學習的機會,並申請得到了河鋼塞鋼的資助。“我喜歡中國,喜歡漢語,長大了,我要當一名漢語翻譯。”米莉察笑容燦爛。

經過改造後的河鋼塞爾維亞公司生產車間

一座鋼廠,幸福了一座城市。河鋼的到來,將中塞傳統友誼推向曆史新高度,中塞友誼之花在美麗的多瑙河畔絢麗盛開。

“中國河鋼集團接手後,斯梅代雷沃鋼廠經營穩定了,職工們每月1日、15日都能正常收到工資,他們可以開心地到菜市場買菜,到商場買衣服,到電影院看電影。河鋼塞鋼的管理團隊,是我個人的朋友,也是我們整個城市的朋友,我們都歡迎他們的到來。”在接受記者的采訪時,亞斯娜·阿夫拉莫維奇女士多次表達歡迎中國人來旅遊、投資。“我們期待更多的中國公司來塞爾維亞、來斯梅代雷沃市,開展更多更深的合作。”

這是一個甘於奉獻的團隊,他們克服了自己小家的種種困難,隻為建設好“遠方的家”

29歲的範世宇,在河鋼塞鋼人力資源和辦公室工作,是管理團隊中最年輕的一員。盡管他一再說“我沒做什麼特別的事,都是日常工作”,但在同事眼中,這小夥子,在河鋼接手斯梅代雷沃鋼廠後不久就來了,組織安排員工的培訓,參與管理團隊與工會的談判,樣樣做得出色。

更讓同事們感動的是,範世宇2016年8月8日和女朋友登記領的結婚證,本來計劃去度蜜月,卻接到了來河鋼塞鋼工作的通知。新婚妻子默默地幫他收拾東西,把度蜜月的行李,變成了他出遠差、出長差的行囊。按照河鋼集團的規定,海外公司工作人員每3個月回國休一次假,每次隻休8天。在家陪陪父母,8天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範世宇始終沒有機會和妻子一起出去玩。

“我欠妻子一次蜜月旅行。”

打開手機裏保存的結婚照,看著新娘子幸福的笑臉,他語氣中飽含歉意。

而最令範世宇遺憾的是,自己是爺爺奶奶從小帶大的,在爺爺離世時卻沒能陪在身邊。但爺爺是不會怪他的,因為工作在海外的他,一直是爺爺的驕傲。

白天工作的時候忙忙碌碌,夜深人靜的時候,就是想家、想親人的時候。王連璽一有空,就和90多歲的老母親視頻連線。老母親性格開朗,身體硬朗,總告訴他不要惦記自己,“你兄弟姐妹5個呢,有別的孩子照顧我”,但老人的眼神中,分明透出了不舍和牽掛。

在這個團隊中,有幾個人的孩子還小。每次休假回家,剛和孩子玩熟就走了,下次再回去,孩子就又和他們生分了……

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克服自己小家的種種困難,隻為建設好河鋼塞鋼這個“遠方的家”。

陌生的國家、陌生的環境、陌生的文化、陌生的製度。王連璽一連用了4個陌生,來形容相距7400多公裏的“遠方的家”。

初來乍到,他們麵臨的共同問題,是過語言關。按照河鋼集團的規定,往海外公司派人,都不配專職翻譯,語言難題都要自己克服。當然,集團派人時會有個硬杠杠,要求本科以上學曆,有英語基礎。

“說白了,集團就是逼著我們多練習,把多年不用的外語重新拾起來。”這樣的倒逼很奏效,這9個人的業餘時間,大部分都用來學習外語了。學英語,也學塞語,他們和職工的交流已基本沒有什麼障礙。

飲食問題也需要克服。塞爾維亞人吃的是西餐,且喜歡肉食。9個人都著實不習慣。不少人吃得上了火,嘴裏長潰瘍。有的人體重降了30多斤,人瘦了一大圈。每次回家,家人都心疼地提醒他:“可不能再瘦了。”

為能吃上家常便飯,他們在租住的房屋旁邊,整理出一個菜園,種上了黃瓜、豆角、瓠子……有10多個蔬菜品種。每天下班後,他們相互搭夥,炒菜做飯,終於吃上了熟悉的家的味道。

這9個人,包括“一把手”宋嗣海在內,誰都沒有讓企業配專車,他們是拚車一起上下班。一是以身作則,中方管理團隊不搞特殊化,二是為以後企業的公車改革作鋪墊。

比起虧欠家人、生活不習慣這些話題,他們更願意向記者聊他們的工作。工作中的每一個亮點、每一次突破,都讓他們有深深的獲得感。

河鋼塞鋼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 宋嗣海

工作在“遠方的家”,背後有祖國大家庭的支撐,管理團隊的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他們都自豪地說,“一帶一路”建設走過5周年,能有機會參與其中,就是新時代的幸運兒!未來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他們還將繼續衝在最前沿!

《河北日報》2018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