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廠原有職工一個不能少,是河鋼集團的最初承諾,也是河鋼塞鋼落實集團‘三個本地化’的一項重要內容。”趙軍說。

收購之初,社會上曾有河鋼到國外占有資源、攫取利潤的質疑。回應社會關切,河鋼集團董事長於勇提出河鋼塞鋼要堅持“三個本地化”的共贏發展理念,即利益本地化、用人本地化、文化本地化。他進一步解釋,河鋼塞鋼的收益主要用於技術改造和規模提升,完全依照當地法律、法規及文化習俗實施管理和經營,用工方麵除了從國內企業抽調9名管理和技術骨幹組成必要的管理團隊之外,其餘全部為當地員工。

“三個本地化”,確保了鋼廠接手後平穩過渡、良好開局。河鋼塞鋼不僅實現了5000多名員工收入的穩定增長,還通過延伸產業鏈條,為更多的居民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目前,斯梅代雷沃市平均每5人中,就有1人直接或間接圍繞河鋼塞鋼在工作。

“這裏的人一般是不加班的,下班到點就走,但在規定的時間內,他們的工作效率會很高。”

“他們特別注重休假,但休假時會把自己的活安排好,不會影響工作正常運轉。”

“他們注重保護小動物,你看廠區裏時不時有鴿子飛啊,狗兒跑啊,他們也不會趕。”

“他們信息化的辦公流程比較完善,都習慣用電子郵件處理各種文件,一般不當麵彙報,領導簽字也都在網上簽。”

談到文化的本地化,分管人力資源工作的河鋼塞鋼副總經理王連璽一口氣說了很多當地人的習慣。剛來河鋼塞鋼工作時,為盡快熟悉這裏的一切,他閱讀了大量書籍,了解當地的曆史文化、語言特征、生活習慣,也包括他們所信仰的宗教情況。

河鋼塞鋼管理團隊充分尊重當地的風俗和文化習慣,遵照當地的上班時間進行工作,妥善保留原有體製和管理模式,在最短的時間裏融入了當地。河鋼塞鋼工程部的小夥子特爾斐洛談到對河鋼塞鋼管理團隊的認識時說:“我喜歡跟中國人在一起工作,在你們臉上我看到了河鋼塞鋼的美好未來,毫無疑問我的生活、我的家庭在將來也會更加美好。”

河鋼塞鋼首席技術官趙凱星,則對效益本地化有著最深的感悟,“到目前,我們用於設備升級改造的資金已達到1.58億歐元。”

“你看,這粗軋機的底座是大修過的,不但保持了生產的連續性,熱軋產品的不合格率由原來的0.14%下降到0.03%。”走在河鋼塞鋼高大寬敞的熱軋車間裏,趙凱星不斷向記者介紹。火紅的鋼坯經粗軋、精軋、卷曲,源源不斷地進入成品庫。

兩年多來,他們對鋼廠煉鐵、煉鋼、軋鋼幾乎每一個環節的基礎設施、設備都維修過,2018年還將對精軋機等設備進行改造。未來5年河鋼塞鋼改進節能環保設施、提升產品質量的投資規劃也正在製定中。

而在趙軍看來,“三個本地化”,並不是說集團對他們撒手不管,而是給予了強大的支持。河鋼集團是河鋼塞鋼發展的強大後盾。

對這個項目,河鋼的確不遺餘力。

——先後派出11批次、近200人的雄厚技術管理團隊,深入河鋼塞鋼產線對各係統、各工序存在的問題進行起底式專業診斷;

——組織河鋼塞鋼與集團所屬鋼鐵企業及歐洲先進企業進行全麵對標,以“打造歐洲最具競爭力企業”為目標,完善技術改造方案,製定整體發展規劃;

——組建銀團為該公司提供低成本項目融資,降低企業資金壓力;

——發揮河鋼國際全球化采購鐵礦石的規模優勢、河鋼德高在110多個國家開展商業活動的渠道優勢,為河鋼塞鋼穩定原料供應、擴大產品出口提供了巨大平台。

這是一個善於溝通協商的團隊,千方百計用當地員工能夠接受的方法,執行有利於企業發展的決策

雖有產能220萬噸,但產量嚴重不足;

雖有產業完備的基礎設施、配套的工藝裝備,但缺乏升級改造,不少地方還需要大修;

產品雖有一定的市場基礎,但產品檔次不高、結構不優;

……

“距離‘打造歐洲最具競爭力企業’這一目標,河鋼塞鋼需要改進的地方太多太多了。”河鋼塞鋼首席運營官魏東明認為,要改變,就需要與塞方管理人員溝通協商。

首席運營官,職位相當於企業主管生產運營的副總經理。河鋼塞鋼有5000多名職工,生產經營環節就占了4000多人。對生產工藝、技術的任何改進,隻有得到塞方各部門管理人員、員工們的理解支持,才能順暢地進行。

從一個變廢為寶的故事中,記者對這一說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鋼廠高爐煉鐵、轉爐煉鋼產生的大量廢渣、除塵灰,都堆成了山,一問,才知道他們把這些都當成廢棄物,正等著花錢處理。“廢渣、除塵灰裏麵含鐵,回收利用可以替代部分礦粉,這在中國的鋼鐵企業早就變廢為寶了。”魏東明說。

他在開生產協調會時提出了這一觀點,但塞方管理人員卻十分不解,認為這樣做會影響產品質量,連連說“NO”,頭搖得像撥浪鼓。

怎麼辦?不能硬來。要通過試驗,讓塞方管理人員信服。

他們按照河鋼集團國內子分公司成熟的做法,先在紙上計算除塵灰中有用的成分是多少,加多少量才能不影響產品質量。然後再按照相應的比例製成成品,再接受檢驗。事實證明,適量添加這些“廢棄物”,產品質量沒降,噸鋼成本卻降了。這樣一來,塞方管理人員心服口服,連連點頭說“YES”。

河鋼塞鋼財務總監唐娟,是9個人的管理團隊中唯一的女性。她思維敏捷,說起話來幹脆利索。別看她2018年5月底才來到河鋼塞鋼,到現在隻有3個月,卻很快熟悉了財務部門的人員和流程,迅速打開了工作局麵。“我原來在河鋼唐鋼財務處搞基建管理,負責會計報表20年了。專業上,咱們國家的會計工作是和國際接軌的,專業上一來就能上手,不陌生。”

果然,塞方的財務人員,很快見識到了這位女財務總監的雷厲風行:經過她的“談判”,河鋼塞鋼在銀行開信用證的費用,由3‰降到了1‰;簽署基建合同前財務提前介入,完善了基建財務管理製度……更讓塞方財務人員感到驚奇的是,這位來自中國的財務總監,還努力研究歐元對美元彙率波動的曲線圖,在歐元強勢時及時兌換美元,不但能減輕企業的損失,還能為企業掙錢。這一點,著實讓他們刮目相看。

原來,唐娟來到河鋼塞鋼後發現,企業產品大部分出口歐洲,收款多為歐元,而購買原材料的範圍更廣,付款多為美元。“歐元走弱、美元強勢時,我們就吃虧。”

唐娟開始仔細研究彙率,想方設法控製彙率波動風險。當歐元對美元彙率走高時,她及時出手,把部分歐元兌換成美元。這樣運行了兩個月,為企業掙了20萬美元。更讓她驚喜的是,原來是她自己關注彙率波動,現在塞方財務人員每天和她一起關注,盯著彙率曲線圖看,如果歐元升值了,就趕緊通過微信問她買不買美元。

“這麼短的時間,您就做到和塞方工作人員心往一塊想,勁往一塊使了。”記者不禁讚歎。

“主動走到他們中間交流,不用命令的口氣,而是請教的姿態,他們和你就不再有距離感。”唐娟笑著說。

河鋼塞鋼銷售部市場開發經理?高峰

河鋼塞鋼銷售部大客戶經理?張建峰

管理團隊中,還有個“雙峰”組合,一個是張建峰,一個是高峰。兩人都是市場開發部經理,都30歲出頭,2017年12月同時到崗。這兩個管理職位,是河鋼塞鋼根據市場需求新增加的,目的是以市場開發,帶動產品結構調整,帶動客戶服務水平提升,從而提高河鋼塞鋼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

張建峰、高峰到來之前,河鋼塞鋼沒有中方的營銷負責人。企業能生產什麼就賣什麼,產品大都賣給鋼鐵加工貿易商,缺乏終端客戶,缺乏優質大客戶。鋼鐵市場在發生著怎樣的變化?市場更需要什麼樣的產品?原來的市場部對這些並不敏感。

“雙峰”有不同的分工,幹勁都很足。張建峰負責優質客戶的開發,積極訪問大客戶、參加展會,目前已接洽200餘家客戶,開發了20多個新客戶,並與數個優質大客戶達成初步合作協議。高峰負責市場信息的收集、產品成本核算,供領導決策參考。

張建峰每開發一個新客戶,都需要各環節按客戶的要求快速反應,並保持積極高效的溝通。推動了生產、技術、質量、物流等部門工作積極性,提高了相關環節的客戶服務意識。高峰把過去鋼廠沒有的成本核算體係建立起來了,調動了80%的塞方管理人員參與其中,也需要生產、財務等多個環節協調聯動。起初塞方管理人員和員工都對這些來自市場部的新事物持觀望態度,但看到銷售收入增加了,產品成本降了,獎金也跟著漲了,也都積極支持優質客戶的開發、參與到成本核算體係的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