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半年時間,河鋼塞鋼扭轉了連續7年虧損的局麵,實現全麵盈利;2017年,實現銷售收入7.4億美元;2018年,實現銷售收入10.6億美元,創曆史最好水平。

這組數字,記錄著河鋼塞鋼的滄桑巨變,也讓千千萬萬個家庭的生活透出“暖人的溫度”。斯梅代雷沃市的年財政收入達到原來的兩倍多,失業率由18%降至6%,新生兒出生率在塞爾維亞排名第一。

“中國企業收購後將食堂、衛生間、醫務所等全麵翻新,還在鎮上開通了班車。中國工程師將很多先進經驗傳授給我們。我很自豪能在塞中合作的明星企業裏工作,中國人是真心幫助我們。”在鋼廠高爐車間工作的技工斯洛博丹·喬爾傑維奇說,“我兄弟原來在德國工作,聽說中國人到家鄉投資後就回來了,我們的大家族又團聚了。”

救活一座廠,溫暖一座城。河鋼塞鋼帶來的不僅是“飯碗”和新生活,更是機會和夢想。這,才是最迷人的地方。

河鋼塞鋼的蛻變成長,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和讚譽。武契奇總統到訪河鋼唐鋼、視察河鋼塞鋼、致函於勇董事長,並在達沃斯論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多次高度評價河鋼給河鋼塞鋼帶來的巨大變化。2018年9月,武契奇總統訪華時對習近平總書記說:“斯梅代雷沃鋼廠起死回生是個成功的典範。它有力地證明‘一帶一路’倡議給塞爾維亞帶來的是就業的增加和經濟的增長。”

積澱著“言必信,行必果”的古老智慧,標注出中國鋼鐵行業國際化發展的新高度,河鋼在“一帶一路”編年史上鐫刻下閃亮的印記!

踐諾於行——打造“金名片”架起友誼橋梁

“隻要雙方密切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提高企業競爭力,斯梅代雷沃鋼廠就一定能夠重現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殷切期望,也成為河鋼塞鋼發展的根本遵循。

迎難而上,探尋突破路徑,是一種厚重的曆史擔當。每一步、每一個細節,都需要在現實中接受考驗。

河鋼塞鋼是我國鋼鐵行業在海外收購的首個全流程鋼鐵企業,沒有運營的現成路徑可循。“地處巴爾幹半島,客戶端和供應鏈較短,僅靠投資改造不能在短期內實現‘止血’並恢複活力。”河鋼人對此十分清醒。

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單純是技術和管理問題,而是從供應鏈資源配置到客戶端、再到產業鏈融合的係統工程。“資源配置”成為解碼“河鋼塞鋼小步快跑戰略”的關鍵詞。

把河鋼塞鋼的供應鏈嫁接到河鋼全球采購網絡上,客戶端搭建到河鋼的全球客戶端,最大限度地把一個極具區域性特點的企業,變成了全球性的企業,采購成本大幅降低,議價能力大幅提升。

與此同時,一場係統戰、協同戰全麵打響——

先後派出11批次、近200人的技術管理團隊,深入產線對各係統、各工序存在的問題進行起底式專業診斷;累計投入近兩億美元對鋼廠原有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和產線提升;在商務部的支持下,陸續組織舉辦來華培訓和境外培訓,覆蓋員工2700餘人;

中塞員工在一起交流

……

河鋼為河鋼塞鋼發展注入了蓬勃動力,僅僅數月,就啟動了第二台高爐;建廠以來首次發放獎金;通過產業鏈延伸,每年新增200多個就業崗位;80%的產品銷往歐盟和北美地區。

在“一帶一路”的宏大敘事中,人是最活躍的主角,也是最終旨歸。河鋼創新推進“戰略管控+本土化管理”模式,提出“利益本地化、用人本地化、文化本地化”的“三個本地化”海外經營原則,將河鋼塞鋼定位為“由河鋼投資的依照塞爾維亞當地法律設立的當地企業”,真誠表明“開放共享,合作共贏”的態度,清晰地詮釋出共商共建共享的“河鋼解讀”。

這是熟悉的河鋼塞鋼。在管理團隊中,常駐的中方人員隻有9人,原來的工人、原來的福利、原來的工會組織,一樣也沒有變。公司還沿用了被收購之前已經形成的較為完善的管理流程,將中方的先進管理經驗嵌入其中。

這是嶄新的河鋼塞鋼。河鋼塞鋼管理團隊婉拒塞方給高管配專車、配保鏢、配秘書的待遇,和當地員工一樣拚車上班、打卡入廠、一起吃食堂;生產理念不同,夜以繼日實驗調試,用客觀數據說服對方;文化習俗不同,設意見箱、搞“家訪”,聆聽每一名員工的心聲……有員工感慨:“過去雇主瞧不起我們這些當地工人,說話都是喊著嚷著,可你們卻不一樣。”

從“身”走近到“心”走近,越來越多的人投出了“信任票”和“支持票”。

“有一天,宋總對我說,要在這裏一起幹到退休。從那刻起,我確信我們的合作將長久下去,中塞友誼將接續傳承。”河鋼塞鋼首席商務官斯維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