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鋼塞鋼三周年之際
劉雙媛 王桂芬
清晨,天光微亮,萬籟俱靜,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小鎮宛如童話世界一樣,靜謐而祥和。多瑙河水靜靜地流淌,無聲地見證著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奇跡與美好。
3年前,也是這個生機盎然的季節,曆史,掀開了新的篇章。
2016年6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親切視察河鋼塞鋼。從支持推動兩國互利合作到造福於兩國人民,從兌現莊嚴承諾到打造“一帶一路”建設樣板工程,從尊重當地文化、曆史到關愛每一名員工……總書記的動情之語,著眼長遠、立足實際,無不透露著對這一項目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也為綿亙萬裏、山海相隔的斯梅代雷沃鋼廠播下了一粒希望的種子。
這一厚重的曆史片段,在時間的檢驗中顯示出蓬勃的力量。
3年來,河鋼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在河北省委、省政府和省國資委的大力支持下,把河鋼塞鋼打造成了塞爾維亞就業人數最多的企業和第一大出口企業,成為“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的標誌性工程。
一幅多瑙河畔的璀璨畫卷正徐徐展開。
牢記囑托——不負使命不負時代
4月25日,中宣部發布河鋼塞鋼管理團隊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節目錄製現場,河鋼塞鋼員工深情演唱出心中的旋律:“穿越過悲與喜站在了你的麵前,久久地凝望著不用任何的語言……”歌聲又一次震撼了觀眾的心靈。
那是一段飄蕩的情緒和記憶,更是一段不朽的鋼鐵傳奇。
塞爾維亞的支柱性企業斯梅代雷沃鋼廠成立於1913年,直接雇用5000多名職工,算上員工家庭、承包商、供應商等,在這座僅有10萬餘人的小鎮上,平均每5人中就有1人的工作直接或間接與鋼廠有關。
時光流轉,浸潤了幾代人記憶的斯梅代雷沃鋼廠,因長期虧損陷入瀕臨倒閉的境地,在相繼遭受企業破產、出售、政府1美元回購、國外企業代管等種種坎坷後,被迫組織國際招標但均未成功。
“我們為此熬了無數晝夜,我們無數次懷著希望想要拯救斯梅代雷沃鋼廠,但一次一次的希望變成了沉重的失望。”現任塞爾維亞總統、時任總理武契奇說。
2016年4月,河鋼收購斯梅代雷沃鋼廠,河鋼塞鋼應運而生,成為河鋼自身發展定位和全球戰略布局上一步重要的“落子”。
在世界鋼鐵行業低迷期,收購虧損7年的企業,質疑聲不絕於耳。
“企業需要有與時代高度契合、同頻共振的理想和追求。”在河鋼黨委書記、董事長於勇看來,經營企業也要擁有辯證的思維:“大家都看好的事情未必就是好事,大家都不看好的事情也未必就是壞事。”
拓寬時空的視野,才能看清抉擇的關鍵。河鋼更加理性地判斷發展過程中的得與失、未來的取與舍,彰顯出越來越成熟的戰略智慧和越來越穩健的戰略定力。
以“問題大起底,風險全覆蓋”為原則,河鋼派出商務團隊、技術團隊、管理團隊赴鋼廠開展工作。作為團隊成員之一,河鋼塞鋼執行董事宋嗣海依然清晰記得當時的情景:鋼廠管理處於真空狀態,工藝裝備陳舊落後,產品結構檔次不高,“車間裏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
同樣有這樣一個意味深長的細節,令宋嗣海感觸頗深:塞方員工用20世紀70年代的老舊軋機,生產出0.14毫米厚度的鋼板,幾乎跟A4打印紙一樣薄。這是一支成熟、專業、敬業的產業工人團隊。
河鋼人以互學互鑒的眼光,積極發現閃光點,對歐洲先進理念和路徑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對斯梅代雷沃鋼廠的信心更足了。
河鋼與斯梅代雷沃鋼廠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時隔兩個月,習近平總書記親切視察河鋼塞鋼,並提出殷切期望。
“合作中,我們不需要拍胸脯、誇海口,隻需要一份非常誠懇嚴肅的承諾,中國人講言必信、行必果,一諾千金。我們所承諾的事情,一定要兌現。”
“中塞企業攜手合作,開啟了兩國產能合作的新篇章。這既是對兩國傳統友誼的延續,也體現了深化改革、實現互利共贏的發展決心。”
“我們不僅要支持這個項目,而且從感情上也要支持這項合作取得圓滿成功。”
……
承載著兩國領導人愛國親民情懷和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河鋼塞鋼項目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企業行為,而是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麵。河鋼人深知,回報塞爾維亞人民一個最好的企業,交出一份優異的答卷,河鋼人隻能成功,不能失敗。
3年春華秋實,3年攜手並進。時間記錄下這樣一個個標誌性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