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第納爾與美元國際彙率變動的差異。
來到河鋼塞鋼僅僅一個月左右,就趕上6月底報賬和結算,她敏銳地發現了一個在國內企業不曾遇到的“國際問題”——財務報表一直使用的是第納爾,而結算使用的卻是美元,二者差距特別大,對不上,必須更改。
當地的財務員工不以為然地說:“沒問題,過去一直都是這樣報!”
她果斷地提醒說:“不行!”
對方愣住了,一臉茫然。
她解釋說:“因為第納爾是塞爾維亞國內貨幣,是不變的,可美元的國際彙率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如果美元國際彙率變動幅度小,還不容易被發現;如果變動幅度大,那差別就大了。比如說吧,你在1日這一天購進一批貨,到20日結算,財務報表是第納爾,結算是等值的美元,表麵上看是同等的,其實不然。因為美元的國際彙率可能發生了新的變化,如果還按美元結算就不平衡了!”
在她的主持下,從7月底起,河鋼塞鋼財務就把國內結算改成第納爾,不再使用美元了。
其次是歐元與美元國際彙率的差異。
河鋼塞鋼的鋼材產品大部分出口歐洲市場,收款多為歐元;而從中國香港、澳大利亞和巴西等地購進的鐵礦石原材料付的卻都是美元,付款時就得把歐元兌換成美元,兩者差異明顯。鋼廠是進口鐵礦石和焦炭等原材料的大戶,高達全係統的70%,一兌換就是上千萬歐元。因為歐元兌換美元的國際彙率變動的幅度時起時伏,一旦遇到歐元走弱、美元強勢時,河鋼塞鋼就吃虧很大,必須更改。
為了破解這個難題,她通過仔細研究,終於找到了一個“控製彙率波動風險”的有效辦法:當歐元對美元彙率走高時,她及時出手,把歐元兌換成美元。
於是,從9月開始,她就果斷決定把原來一直沿用的美元合同全部改成了歐元合同。由於改變了結算方法,美元國際彙率波動的風險就被控製住了。
還有一招兒,令財務部的員工們對她刮目相看:比如付給河鋼香港公司的大額原材料款,需要到貝爾格萊德的銀行辦理。因為香港不在歐元區,不能使用歐元,而需要使用國際通用貨幣——美元。這裏的名堂可大了。為此,她專門跑了貝爾格萊德的兩家銀行進行比較,最後選擇了一家付美元的國際銀行,緊緊盯住國際彙率的變化,抓住利率最高點,選擇最佳時機出手,僅此一項就為河鋼塞鋼節省30多萬美元。
一花引來百花開。
令人驚喜的是,原來隻有她一個人關注彙率波動,現在變成了河鋼塞鋼全體財務人員的共同行動,每天都和她一起盯著彙率曲線圖看,時刻關注彙率的變化。在歐元強勢升值時不失時機地兌換美元,不但能減輕企業的損失,還能為企業增加效益。
她欣慰地說:“來到塞爾維亞以後,我學了不少新的東西。我覺得很快樂,也很充實!”
麵對兩種新市場開發視野的差異
2017年12月,天氣寒冷,多瑙河已經結冰。
張建峰和高峰同時從原來的河鋼唐鋼崗位上被抽調出來,選派到河鋼塞鋼擔任市場開發部經理。
產品市場是一個鋼廠最終能否贏得效益的關鍵所在。然而,唐鋼的新市場開發主要是在國內,而在河鋼塞鋼直接麵對的是國際,兩者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也麵臨著很大的困難。
在他們到來之前,河鋼塞鋼也設有市場開發部,但是一直沒有中方營銷負責人。企業能生產什麼就賣什麼,產品大都賣給鋼鐵加工貿易商,缺乏終端客戶,缺乏優質大客戶,成為影響企業發展的薄弱環節。於是,河鋼塞鋼決定增加中方管理人員的力量,目的是以市場開發帶動產品結構調整,促進客戶服務水平提升,從而提高河鋼塞鋼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
兩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一來,就馬不停蹄地投入到開發新客戶資源的戰鬥中,實現了“雙峰凸起”,創造了“雙峰效應”。
張建峰具體負責優質客戶的開發,積極參加各項產品展會,熱情走訪大客戶,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就接洽客戶200餘家,開發新客戶20多個,並與數個優質大客戶達成初步合作意向。每開發一個新客戶,都按照對方要求對各個環節實施快速反應,並保持積極高效的溝通,以盡早促成合同落地。
高峰負責市場信息的收集和產品成本核算,供領導決策時采用。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就建立起了過去鋼廠沒有的成本核算體係。為促進公司業務快速增長,從2018年1月起,他開始走出塞爾維亞,經常前往匈牙利等中東歐國家走訪客戶,調研鋼鐵市場。
鋼鐵市場在發生著怎樣的變化?
市場更需要什麼樣的產品?
原來的市場部對此並不敏感。
過去,在美鋼聯經營管理的年代,生產中剪切下的板材、卷材的板頭板尾,統統被直接當成廢鋼處理。
張建峰、高峰他們提出增加附加值,對這些廢鋼進行“二次銷售”,但塞方管理人員卻感到十分迷惑不解:
“這些廢鋼也能賣錢?”
“有人要嗎?不可能吧?”
“我們十幾年都是這麼過來的!”
“沒有客戶用這種產品,它沒有任何價值!”
“美鋼聯當時都沒有把它賣出去,你們中國人憑什麼可以做到?”
張建峰、高峰他們一連幾個月對鋼廠周邊市場進行走訪調研,最後拿出切實可行的營銷方案,讓月產千噸的“廢料”“變廢為寶”進入市場。
精細化管理,把任何一個細節都盡量做到極致,是河鋼唐鋼企業管理的一種嶄新理念。別看這類事情“細小如針”,卻是一篇增加企業效益的大文章。
當塞方市場開發部管理人員切切實實看到這種“變廢為寶”的嶄新做法不僅增加了銷售收入,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企業效益,工資和獎金也跟著上漲,也都轉變了觀念,積極支持優質客戶的開發,興致勃勃地參與到“雙峰效應”之中。
由於他們卓有成效的工作,2018年河鋼塞鋼的產品出口繼續保持增長態勢,訂單主要來自西歐、中歐等新開發的國際市場。
“八個全新”的異國生活
習近平主席在參觀斯梅代雷沃鋼廠時,鼓勵河鋼塞鋼員工要“四海為家”。
河鋼塞鋼運營管理團隊的9名高管,都是在基層重要崗位上的領軍人物和精英骨幹,為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實現河鋼唐鋼巨變和河鋼崛起作出過巨大貢獻。如今一聲令下,背負著河鋼集團的重托,來到陌生的異國他鄉,為複興斯梅代雷沃鋼廠的共同奮鬥目標聚到一起來了。
從他們的雙腳站立在塞爾維亞國土的那一刻起,麵臨的就是“八個全新”——
全新的國度;
全新的社會環境;
全新的員工隊伍;
全新的語言;
全新的技術設備狀況;
全新的法律約束:
全新的文化習俗;
全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首先需要盡快克服人地兩生、水土不服的不適應感,融合兩種截然不同的企業文化,彼此成為一個大家庭。
第一,是飲食關。
唐山位於渤海岸邊,他們吃慣了海鮮,而斯梅代雷沃沒有海,在這裏能吃一頓多瑙河的魚就不錯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不僅愛吃肉,還愛吃蔬菜,特別是帶綠葉的天然蔬菜;而塞爾維亞人吃西餐,特別愛吃肉,早飯有肉,晚飯有肉,幾乎天天頓頓有肉,三天不吃肉就覺得渾身沒勁兒。
這可難壞了初來乍到的河鋼塞鋼管理團隊。開始隻得入鄉隨俗,跟著當地的員工一起吃肉。吃一頓兩頓沒問題,可天天吃頓頓吃,就幾乎成了一種折磨,吃得不少人上了火,嘴裏長了潰瘍,甚至有的人一見到肉就沒有了食欲,有的人體重下降了40多斤,幾乎瘦了一圈兒。
老這樣也不是辦法呀!
為了能夠吃上家常菜,他們就利用閑暇時間用鍬鎬開辟出一個小菜園,種上黃瓜、豆角、青椒、西紅柿、胡蘿卜等蔬菜。
最有意思的是做“夥飯”。大多數人在國內都有和家人一起下廚房的經曆,所以下班回來後,就都興致勃勃地相互搭夥炒菜做飯。不會做的也想學一手,要麼有人主動指點,要麼自己上網查詢。不管鹹了淡了,都自得其樂,吃得津津有味。他們每次回國休探親假,總要帶回一些調料和龍須麵。這些東西盡管斯梅代雷沃和貝爾格萊德中國人開的超市也有,但是總覺得不如家鄉的地道。
王連璽副總經理告訴我們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兒:宋嗣海剛到斯梅代雷沃的時候,因為水土不服,時差倒錯,常常是淩晨3點多鍾就提前醒了。出去散步吧,還太早;想再睡會兒吧,怎麼也睡不著。如何熬過天亮前的這段時光?想來想去,他終於想出了一個錦囊妙計:興致勃勃地走進廚房,抄起麵袋,備好麵板和擀麵杖,按照唐山老家的習慣,做起手擀麵,提前給大家準備早餐。
河鋼塞鋼的成功,增進了中塞兩國人民的友誼和交流,在美麗的多瑙河畔寫下“中塞一家親”的動人故事
第二,是語言關。
按照河鋼集團的規定,凡是派駐境外公司的運營管理團隊,都不配專職翻譯,語言難題都要依靠自己克服,實際上就是倒逼他們在實踐中多練習。好在世界的通用語言是英語,這可給初來乍到的河鋼塞鋼管理團隊幫了大忙。因為河鋼集團向境外公司派駐運營管理人員有一個硬性條件,這就是要求本科以上學曆,有英語基礎。現在需要的是把多年不用的、有些生疏的英語重新拾起來,在業務上彼此可以交流溝通。
因為當地員工更多使用的是塞爾維亞語,要保持與5000多名員工的日常交流,就必須學習和掌握當地語言。為了突破這個難關,河鋼塞鋼管理團隊就利用業餘時間,請學過漢語的財務部塞籍翻譯白莉娜女士給他們教授塞爾維亞語。兩年過去了,他們不僅能熟練地用英語進行業務交流,而且能熟練地用塞爾維亞語與當地員工進行日常交流,基本上沒有什麼障礙。這對加深彼此感情、廣交朋友、與當地員工打成一片,起到了水乳交融的積極作用。
第三,是文化生活貧乏。
唐山是一座中等城市,娛樂生活非常豐富。河鋼唐鋼就坐落在市區,白天在鋼廠上班,中午有午休,晚上和節假日可以帶著家人逛逛超市,看看電影,嚐嚐美食。但是在斯梅代雷沃就大不相同了,白天上班,緊張得就像上滿了弦的發條一樣,繃得特別緊。下午走出廠門上了通勤車,往靠背上一躺就想閉目養神。本想回到市裏可以放鬆一下,卻沒有唐山那樣沸騰火熱的生存環境。斯梅代雷沃雖說是個有10多萬人口的城市,但人口流動量很小,非常安靜。想看電視,又都是塞爾維亞語,聽不懂。名勝古跡不多,隻有一座古城堡,業餘時間頂多是到多瑙河岸邊轉轉。
有一次,他們在斯梅代雷沃大街上遛彎兒,走到一座兩層小樓前,看到有三四個小孩兒伴著錄放機播出的歌聲玩耍,雖然歌曲的內容聽不懂,但在這座寂靜的城市裏是那麼悅耳,他們就情不自禁地收住腳步,凝神傾聽,一聽就是5分鍾、10分鍾……
不一樣的中國作風,不一樣的中國親情
在河鋼塞鋼成立後,宋嗣海就對中方管理團隊叮囑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們雖然收購了這座鋼廠,在員工們看來我們是老板,但是我們不做高高在上的老板,不做指手畫腳的老板,要做不像老板的老板,把全體員工當作心貼心、肩並肩的一家人,盡快把企業搞上去,讓大家過上好日子!”
對斯梅代雷沃鋼廠的5000多名員工來說,中國是個遙遠而又陌生的國度,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成了中國企業的員工。
他們就有意無意地觀察著這些中國人的一舉一動——
“這些中國人的能力到底怎麼樣?”
“是不是真心為我們做事?”
“到底有沒有能力讓企業起死回生?”
……
盡管不明說,但心存疑慮。
有4件事,給他們帶來了新鮮的感覺。
第一,沒有專車。
美鋼聯在這裏的時候,為了保護高管層的安全和提供周到的服務,配備有專車、保鏢和秘書。所以,河鋼塞鋼管理團隊初來乍到,斯梅代雷沃鋼廠也主動提出給高管們配車、配保鏢、配秘書,卻被中方婉言謝絕了。即使河鋼塞鋼執行董事宋嗣海和總經理趙軍,也和當地員工一起乘坐通勤大轎車上班,打卡入廠,一起吃員工食堂。
塞籍員工們說:“我們發現中國人與美國人不同,他們和我們塞爾維亞的普通員工是一樣的。他們沒有專車,一般會拚車上班,即使身為河鋼塞鋼執行董事的宋嗣海和總經理趙軍也不例外,都是打卡入廠,走路去綜合辦公樓。這是中國管理者對我們這些普通雇員的尊重,我們心裏感到很溫暖!”
第二,是住宿。
美鋼聯接手的時候,高管們居住在首都貝爾格萊德的高級賓館裏。河鋼塞鋼中方管理團隊初來乍到時,斯梅代雷沃鋼廠也想把他們安排在首都貝爾格萊德,因為那裏交通條件好、賓館檔次高、文化娛樂設施齊全,也同樣被中方婉言謝絕了。中方管理團隊沒有選擇住在貝爾格萊德這個繁華的都市,而是選擇在離鋼廠最近的斯梅代雷沃市區租房居住。
塞方有些不理解,詫異地問道:“為什麼?”
中方的回答很簡單:“我們想離鋼廠近一些,心裏踏實!”
第三,尊重當地的工作和生活習慣。
員工按照當地《勞動法》規定,每天工作8個小時,而且是不允許加班的,上班到點來,下班到點就走,但在規定的時間內,他們的工作效率會很高;他們特別注重休假,但在此期間會把自己的工作安排好,不會影響工作正常運轉;他們特別注重保護小動物,如果你有機會來到廠區,就會看到在蔚藍的天空中不時有白色的鴿子展開翅膀自由自在地飛翔,狗兒在碧綠的草地上撒歡兒;他們信息化的辦公流程比較完善,習慣用電子郵件處理各種文件,領導批複也都在網上進行。
河鋼塞鋼管理團隊來到塞爾維亞以後,十分尊重對方這種延續了數十年的工作和生活習慣,入鄉隨俗,融為一體。
第四,人性化管理。
為了傾聽更多員工的呼聲,在各個車間設置了員工信箱,員工有什麼意見和建議,都可以直接與鋼廠的經營管理層進行書麵交流和反映。
改善員工用餐環境和上班條件,對工廠的食堂、衛生間等設施進行了全麵翻修,購進了現代化的餐飲設備,還積極改善和提高通勤班車服務質量,實行就近上車,讓居住在市內的工人可以更加方便地來上班。
非常關心員工的家庭生活,每逢節日都會到退休員工家裏做一次溫馨的“家訪”,對於一些身體不太好或者是由於工傷而不能工作的員工,也會及時進行慰問,進行力所能及的幫助。
“不一樣!”
“不一樣!”
“真的不一樣!”
這些讚譽,在員工中間不脛而走。
這些曾經在陡河東岸演奏出冬天裏的春天的操琴手,滿心想的是如何在萬裏之遙的塞爾維亞,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國他鄉,盡快修複已經破損的古老鋼琴,彈奏出新的交響曲。
“家庭”是情感濃度最高的字眼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越來越多的中國員工開始在海外工作和生活。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夫妻“兩地分居”,從不適應到逐步適應,這是一種心靈的考驗,也是一種情感的成長。
對於這一點,中國駐塞爾維亞共和國大使李滿長對河鋼塞鋼經營管理團隊給予高度評價:“這個經營管理團隊的每個成員,在這裏都是隻身一人,家在河北,上有老下有小,都是家裏的頂梁柱,需要照顧年邁多病的父母雙親,需要照顧上學和年幼的孩子,卻遠離祖國,遠離親人,在異國他鄉建功立業,很不容易。我發自內心地讚賞這個經營管理團隊忘我工作的精神,也為他們家庭的巨大支持和付出的犧牲而深受感動。‘一帶一路’不僅僅是項目合作,不僅僅是企業經營,還有親情、友情和愛情的力量,這是一筆無價的精神財富,需要得到廣泛的弘揚!”
在海外創業,最大的痛苦是遠離親人的孤獨。河鋼集團對收購和控股的海外企業的中方經營管理團隊成員的夫妻兩地生活非常關心,規定高管可以帶家屬,家屬一年可以來兩次,每次兩到3個月;每個人在海外工作3個月可以享受一次回國探親假,每次8天,一年4次,總共32天。
夫妻可以在異國他鄉團聚,而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卻遠在中國老家,這讓他們非常牽掛,一幕幕跨國親情、友情和愛情的動人故事不斷上演。
鏡頭一:
執行董事宋嗣海最牽掛的是身患糖尿病多年且有並發症的84歲的老母親。
誰料在河鋼集團與塞爾維亞政府隆重舉行簽署收購協議儀式後的第十天,他就接到了母親病逝的噩耗,心急火燎地踏上了回國的歸途。
等他趕到家裏的時候,葬禮已經結束。他置身於母親生前住過的空蕩房間,睹物思人,悲痛不已,為沒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麵而深感愧疚。
父親告訴他:“你走後,你媽整天想你,想得厲害的時候甚至號啕大哭!”一句話,在他心中激起了萬丈波瀾。他想起母親含辛茹苦將他撫養成人,禁不住淚如雨下。
因為河鋼塞鋼剛剛起步,作為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許多事情亟待處理。在家裏僅待了短短5天時間,他就依依不舍地告別年過八旬、身體多病的父親,重返塞爾維亞。
置身於這座亟待複興的異國鋼廠,每天的工作節奏像陀螺一樣急速旋轉。隻有到了夜幕四合,才能稍稍靜下心來,漫步在多瑙河岸邊,借著滿天閃爍的星鬥,遙望萬裏之遙的雲下故鄉,寄托對母親的不盡哀思。
鏡頭二:
財務總監唐娟,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丈夫1966年出生,大她兩歲。兩個人不僅是自由戀愛的大學同窗,而且一起分到河鋼唐鋼財務處工作,朝夕相處,恩愛有加。婚後,生有一個可愛的女兒,每天都生活在充滿希望的璀璨陽光裏。
河鋼塞鋼財務總監?唐娟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愛人意外檢查出癌症。
當時她在石家莊河鋼集團財務部工作,為了照顧患病的丈夫,她請求調回河鋼唐鋼財務處。先是陪伴愛人做完手術,接著就是定期化療,原本希望能夠起死回生,不料最終卻無力回天。她滿含淚水安葬了丈夫,開始了與女兒相依為命的艱難生活。
照顧丈夫的那些奔波的日子,正是女兒上中學的重要階段,她騰不出時間來照顧女兒,隻能安排她住校。女兒很有出息,2012年考取了廈門大學化學係。
“畢業後回河鋼唐鋼吧,咱倆有個伴兒!”
她噙著眼淚提醒女兒。
女兒很聽話。2016年畢業,到河鋼唐鋼技術中心化驗室工作。
母女倆剛剛團聚一年多的時間,她又遠赴塞爾維亞工作。
她無時無刻不在惦記遠方的女兒,女兒也無時無刻不在惦記她。
網絡視頻,是麵對麵的情感熱線。
“媽媽,告訴您一個好消息,我已經準備考研了!”
“媽媽相信你是最棒的,一定會考出好成績!不過別拚得太狠了,媽媽不在身邊,你要好好照顧自己。”
“媽媽,您不用老擔心我。我已經是個大人了,完全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了。我不在您身邊,您一定要注意身體,別累著!女兒祝您健康快樂!”
鏡頭三:
範世宇,是河鋼塞鋼人力資源部主任。
他1989年4月出生在遼寧省鞍山市。父親在鞍鋼審計部擔任處長。他2012年畢業於沈陽建築大學城市建設學院管理係藝術設計專業,滿懷著對青春的憧憬告別父母來到了河鋼唐鋼。因為生在鞍鋼,長在鞍鋼,所以很快就融入河鋼唐鋼這個新鮮而陌生的環境。他先是在河鋼唐鋼生活處,後被調到河鋼唐鋼人力資源部數據中心。
他的未婚妻也是鞍鋼人,他們是高中的同窗。嶽父也在鞍鋼工作。
2016年年初,河鋼集團準備收購斯梅代雷沃鋼廠,為了培養國際化的新生力量,特意選派一些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前往北京外國語大學進行了半年培訓,他有幸成為其中一員。
這是一段相對穩定的時期,結婚這件人生大事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同年8月6日,他滿懷欣喜地趕回鞍山老家,舉行了訂婚儀式;原定8月28日登記領取結婚證,然後在暑期旅遊旺季前往泰國等地旅行結婚。
意外地接到動身前往河鋼塞鋼工作的通知,女方非常通情達理,不僅沒有絲毫的抱怨,而且把領取結婚證的時間提前到了8月8日,主動把外出旅行結婚的旅行包變成了出差遠行的旅行包。
8月底,他滿懷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別愛人,告別父母,來到了遙遠的多瑙河岸邊。這時,以宋嗣海為首的河鋼塞鋼前期管理團隊已經付出了艱苦的勞動,完成了同塞爾維亞政府經濟部、斯梅代雷沃鋼廠工會等相關部門的一係列談判,成功地簽署了收購協議。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到鋼廠考察並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在當地引起很大的轟動,不僅鋼廠5000多名員工,就連當地的居民也都對中國人非常熱情友善。這讓他初來乍到就有了一種其樂融融的感覺。
他分管人力資源工作,盡管工作繁忙,但是無時無刻不想念遠在鞍鋼的妻子。2016年12月,他第一次回國休探親假,首要任務就是趕回鞍山補辦正式的婚禮。婚房布置都是父母操持的,訂飯店、請婚慶樂隊,都是妻子一手操持的。
2017年年底,妻子來到斯梅代雷沃探親。他們在晚飯後手牽手漫步在多瑙河岸邊,仰望湛藍的天空,呼吸清新的空氣,盡情地享受著愛情的甜蜜。
最讓他心懷愧疚的是把他從小看大的爺爺。爺爺在鞍鋼調度室工作了大半輩子,因患直腸癌臥病在床。2017年新春佳節,他回國休假,正月初三返回塞爾維亞,誰知過了7天就接到了父親發來的噩耗——
世宇:有件事要告訴你,你爺爺於2017年2月6日(農曆正月初十)去世了,葬禮辦得很好,為你爺爺送行的人很多。我想和你說的是,爸爸盡力了,但我沒能也無法挽回你爺爺的生命。你奶奶的身體現在還不錯,精神狀態還好。你也不要為這件事多想,不要過多地分散你的精力,安全第一,切切!
這條信息模糊了他的雙眼,他感到撕心裂肺的疼痛。小時候爺爺推著搖籃和上小學時風雨不誤每天接送他上下學的情景,像視頻一樣快速回放。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他仍然把父親發來的這條信息保留著,當作永久的紀念。
共享中塞兩個國家的節日
過節,是親人團聚的時刻,而在河鋼塞鋼卻大不相同。因為是中國人在海外過節,鋼廠都是當地員工,既要過西方的聖誕節,也要過中國的傳統節日。過中秋節時,他們熱情地邀請塞籍員工一起品嚐各種各樣的甜蜜月餅;過新春佳節時,在廠門口和道路兩旁的樹幹上掛上一盞又一盞喜氣洋洋的大紅燈籠,與鐵水和鋼花的紅交織在一起,成為多瑙河岸邊一道獨具特色的中國風景。
農曆新年,是河鋼塞鋼管理團隊所有成員鄉情最濃烈的時刻。
由於時差關係,中國人開始走訪拜年時,位於歐洲東南部的塞爾維亞還是夜晚。
情感的敏感點,在夜晚被引爆了。
2017年的新春佳節,是河鋼塞鋼整個管理團隊成員第一次在斯梅代雷沃過年。在這裏,大家一起包餃子、喝酒、碰杯、照相,歡樂中不乏深深的思念之情。
歌聲響起來了——
我和我的祖國
一刻也不能分割
無論我走到哪裏
都流出一首讚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條河
嫋嫋炊煙
小小村落
路上一道轍
我最親愛的祖國
我永遠緊依著你的心窩
你用你那母親的脈搏和我訴說
先是獨唱,緊接著,所有在場的人都情不自禁地站起身來打著節拍合唱。
歌曲是情感的旋律,隻有置身其中才能理解它飽含的意義。
我們到達塞爾維亞以後,宋嗣海、趙軍和王連璽等特意安排了一頓豐盛的晚餐,熱情地招待我們。
宋嗣海誠摯地對我們說:“我們已經來到塞爾維亞兩年半的時間了,從開始不適應,到完全適應,經曆了一個很短的過程。初來乍到,我們覺得自己是中國人,而塞爾維亞是外國。現在這種界限完全沒有了,我們已經完全融入了企業,融入了眼前的這座城市。鋼廠是我們的鋼廠,員工是我們的員工,城市是我們的城市。我們不僅負責管理經營,還經常被市政府邀請參加各種重大的社會活動。比如,當地有個秋收節,請我宣布開幕。每到聖誕節,我們不僅進城慰問退休的老領導,還給每個員工準備珍貴的禮物。這裏的員工也不把我們當外人,孩子結婚時特意邀請我們去參加婚禮。走在大街上,無論是超市的售貨員還是菜市場的大爺大媽,都會笑臉相迎,熱情地與我們打招呼。我們已經在這裏紮根啦!”
河鋼塞鋼管理團隊堅持“三個本地化”原則,用很短時間就融入了當地
樸實無華的一席話,頓時讓我怦然心動。
走出餐館,仰望多瑙河夜空中閃爍的星星,我的腦海裏情不自禁地湧現出一首情真意切的短詩——
深邃的星空下
輝映著中塞兩簇密集的燈火
我們的腳步已經走出國門
家的空間刹那遼闊
不管是在陡河還是在多瑙河
都有我們心中不落的星座
我們把深深的愛戀彙入同一條星河
那是一首響遍世界的歌
成功複產的第一座高爐
“重啟2號高爐!”
這異乎尋常的6個字,如同滾動而來的春雷,震撼了寒風呼嘯的斯梅代雷沃鋼廠,震撼了冰凍三尺的多瑙河。
2016年5月,也就是河鋼集團與塞爾維亞政府正式交接的第三個月,河鋼塞鋼前期接收團隊就投入了鋼廠複興的戰鬥。
第一個戰役,就是修複和重啟2號煉鐵高爐。
斯梅代雷沃鋼廠擁有兩座煉鐵高爐,一個是有效容積1098立方米的1號煉鐵高爐,另一個是有效容積1620立方米的2號煉鐵高爐。由於長期虧損,隻有1號高爐勉強維持生產。
煉鐵高爐是鋼廠生產的源頭,通過多瑙河航運來的原燃料,被輸送到兩座高爐進行冶煉,製成高達1000多攝氏度的炙熱鐵水,經過轉爐煉鋼工序,冶煉成通紅的鋼水;再通過連鑄機製成鋼坯,然後運到熱軋和冷軋生產線,軋製成各種型號的產品,運送到產品庫房;再通過起運吊車裝到運載車輛上,源源不斷地供貨到遠方。
這是一套完整的生產和運輸程序,牽一發而動全身。
煉鐵上不去,作為後道工序的煉鋼和軋鋼也就跟著上不去。一個設計能力210萬噸鋼的鋼廠每年隻生產五六十萬噸,根本養活不了5000多名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