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遍一遍跑立項,到陪同工程師勘探,再到現場協調施工,張富清總是顧不了家。“每次路過都看見他在現場,有時還同大家一起搬石頭。”當時經常到高洞進行家訪的中學教師向致春回憶。
幾年後,掛壁公路終於修通,張富清又完成了一次突擊任務。
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張富清都把組織交派的工作當作突擊任務去完成。
1981年,張富清調任建設銀行來鳳縣支行副行長。剛成立的建行,人少事多,條件艱苦。
“既要搞好工作,也要關心職工疾苦。”張富清決心改變這種現狀。
田壩煤礦是當時建行最大的貸款戶。為保證把放出去的貸款安全收回來,到了年底,張富清幹脆打起背包、臨時支張床在場裏,與工人們同吃同住,幫助企業抓生產促銷售。當年,建行放出的貸款,沒有一筆呆賬。
建行有力支援了生產建設,自身經營也很快實現良性循環。到1985年張富清離休時,建行蓋起了辦公樓、職工宿舍,職工從當初的7人增加到40多人。
五
2019年5月12日,秦巴大山。
從渭水岸邊的蒲城縣永豐鎮乘班車翻越秦嶺,前往陝西南部漢中市洋縣,道路兩邊的山野上,抽穗的麥子,成片的葡萄、櫻桃、酥梨,滿目蒼翠。
洋縣,處於我國南北氣候分界線上,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漢江穿境而過。
1948年,24歲的張富清,正是從洋縣馬暢鎮雙廟村出發,參加西北野戰軍,投身革命洪流。
雙廟村黨支部書記李誌宏告訴我們,看到報道後,才知道村裏出了這樣一位深藏功名的戰鬥英雄,正準備代表家鄉人民到湖北看望張富清老人。
而在湖北來鳳,與張富清在一棟樓裏生活了30多年的老街坊們,也都感慨張富清的“保密工作”做得好:這樣一位戰功卓著、勞苦功高的大英雄,就在我們身邊,怎麼從來沒有聽說過?
董香彩、葉明理,都與張富清有過共事的經曆,但都不知道他立下過赫赫戰功。
張富清的孫女是一所大學的教師。看到報道後,她寫了這樣一段話:“小時候隻聽說爺爺是一名退役軍人,今天我才了解到他的過往功績,實屬慚愧!爺爺一輩子兢兢業業、勤勤懇懇,至今還每天讀報,每晚7點必看《新聞聯播》,關心國家大事。他經常教導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好日子,不要忘本,要勤儉節約,要努力學習……爺爺剛過完他95歲生日。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願爺爺奶奶身體健康,這比什麼都重要!”
建功不貪功、有功不居功,張富清始終以一言一行詮釋著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
在三胡區工作,時逢三年自然災害,國家機關精減人員,他率先動員妻子孫玉蘭辭去供銷社的公職。他說:“我是黨員幹部,我不帶頭,還怎麼說服別人,開展工作?”
失去了“鐵飯碗”,為了貼補家用,孫玉蘭當保姆、撿柴火、學縫紉、打零工,有什麼幹什麼。
那時,張富清分管供銷社,坐在“金山”上卻始終兩袖清風,一塵不染。
有一年,他的大兒子有機會招工到恩施一家國企。張富清得知後,動員兒子放棄招工,下放到卯洞公社萬畝林場。他寬慰兒子:“我是國家幹部,是為黨、為國家、為人民辦事,如果我照顧親屬,群眾對我怎麼看?”兒子住茅棚開荒種地,一幹就是好幾年。
2018年,張富清做眼部手術。術前,建設銀行來鳳縣支行行長李甘霖特意叮囑,張老是離休幹部,醫藥費全額報銷,可以選好一點的晶體。但張富清聽說同病房的農民病友用的是3000元的晶體,堅持要用同款的。他說:“我已經離休了,不能再為國家做什麼,能節約一點是一點。”
張富清練習用義肢行走、上下樓梯
88歲那年,老人左腿截肢,為了不給組織添麻煩,為了讓子女“安心為黨和人民工作”,他裝上義肢,頑強地站了起來。
近年來,張富清需常年服用降血壓藥物,他從醫院拿藥後,就把藥鎖起來,家裏任何人不能用。在他看來,“我的藥是公家報銷的,隻能我用,其他人不能占公家便宜。”
這個從槍林彈雨中走來的漢子,不怕犧牲、不怕艱苦,單單怕脫離群眾,怕占公家便宜。
這個走到哪裏就奉獻到哪裏的黨員幹部,不怕失敗、不怕磨難,就怕黨的事業幹不好,怕黨的形象受損。
幹部要過權力關,不易。過家人關,更難。
張富清也愛家人,也疼孩子。隻是,他希望孩子們一生過得坦坦蕩蕩,踏踏實實。
他經常教育兒女:“我有言在先,要靠自己的本事考學、工作,我沒有能力給你們找出路,更不會用公家的權力給你們找工作!”
4個子女,沒有一個沾過父親的光。
“我們的日子雖然平淡,但過得踏實。這是父親留給我們的一筆無比珍貴的精神財富。”
六
2019年5月13日傍晚,來鳳縣文化廣場。
同往常一樣,《我和我的祖國》的動人旋律響起——
我的祖國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
……
張富清的事跡經媒體報道後,沸騰了這座小城,人們爭說身邊這位英雄的傳奇。
許多讀者請我們代為向張富清老人致敬,也很想問一問,他怎麼能夠做到深藏功名,一輩子為黨為民,始終如一?
那晚,來鳳飄落著小雨。流連在老人門外長滿蒼苔的小院,我們不忍再驚擾他。
夜色闌珊,煙雨蒼茫,街燈徜徉。
我們靜靜走過酉水河岸,腦海中回響著張富清質樸的話語:“一想起和我並肩作戰的戰友,有好多都不在了,比起他們來,我有什麼資格拿出立功證書去顯擺啊?”
我們輕輕走過永豐鎮的城寨,“聽黨指揮、能打勝仗”,那烽火歲月裏張富清和他那些英勇無畏的戰友們前仆後繼的身影,在眼前浮動;
我們緩緩走過卯洞的溪穀,“光當指揮官不行,更要當好戰鬥員”,我們依稀看到他走家串戶的身影;
我們默默走過三胡鄉的田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共產黨人的錚錚誓言,在大山間回蕩……
共和國走過70年風風雨雨,張富清老人的崗位、身份一變再變,唯一不變的,是他對黨的絕對忠誠。從老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什麼是“不忘初心”,什麼是“淡泊名利”,什麼是“克己奉公”,我們看到的是一名共產黨員的本色。
這位95歲的老人,感動了這個春天,感動著中華大地。
讓我們再一次向你致敬,道一聲珍重。
你從秦巴大山走來,經曆槍林彈雨的洗禮,穿越世事的浮華與喧囂,把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銘刻於心,深深紮根在武陵大山裏。
你在那裏,你就是一座山!
《湖北日報》2019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