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豐戰役革命烈士紀念館碑牆上記載:1948年,西北野戰軍對胡宗南部於永豐鎮曾進行過兩次攻堅戰。10月5日至7日在荔北戰役之永豐戰鬥中,於該鎮全殲敵一個團,活捉團長張澤民;11月26日至28日冬季攻勢之永豐戰役中,於該鎮全殲敵七十六軍,活捉敵軍長李日基。
李日基後來曾回憶:“是夜(1948年11月25日夜),永豐鎮的防守,統由新一師擔任。解放軍在肅清外圍陣地後,即向四周進逼,準備攻寨。我令各部隊在寨牆上挖鑿槍眼,在寨內空地上挖掘掩蔽部,作巷戰準備。”
憶及被俘情形,他寫道:“天將黎明,北麵東段又被突破一個缺口……這時候,我手中一點預備隊也不掌握,隻帶著幾個衛士跑到突破口指揮守兵進行掙紮,企圖挨到天明,盼飛機前來支援。可是打開缺口攻進來的解放軍,發展得很快。我見大勢已去,馬上回到軍部,令參謀長把來往的電報和底稿全部焚燒。正在焚燒時,解放軍進到軍部所在窯洞。”“當時雖然有身邊的人替我打掩護,說我是副官,但還是被解放軍指認。我隻好承認我就是李日基。”(李日基:《第七十六軍第三次被殲》,收錄於中國文史出版社《西北戰場親曆記》)
李日基所稱解放軍打開的“缺口”,正是張富清和戰友們舍身攻下的堡壘。
永豐戰役及時有力地配合了淮海戰役,鞏固了澄城、合陽、白水等解放區。
1948年12月1日,中共中央致電彭德懷、賀龍、林伯渠、習仲勳、張宗遜、趙壽山,並轉西北人民解放軍全體同誌:“慶祝你們殲敵第七十六軍兩個整師、第六十九軍一四四師和第三軍十七師大部共10個整團近3萬人的巨大勝利。尚望繼續努力,為全殲胡宗南匪軍、解放大西北而戰。”
戰鬥勝利了,張富清的很多戰友犧牲了。湛藍的天空下紅旗招展,壯士卻永不歸來。
70年過去了。2019年3月2日,張富清當年所在的三五九旅、現新疆軍區某部得知張富清的事跡,特意指派兩名官兵到來鳳探望。當老人聽到“三五九旅的戰友”,眼裏淚花閃動,他堅強地站起身,行了一個莊嚴的軍禮。
四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高山之間,飛雲之下。
1954年12月,武漢。
冬日寒風裏,一名年輕軍官步履匆匆。
風華正茂的戰鬥英雄張富清,此時麵臨轉業。
最初,他想回陝西老家侍奉母親,和未婚妻比翼齊飛。
但此時湖北西部的恩施地區缺人才,缺幹部。張富清服從組織安排,去了山高路遠、條件艱苦的來鳳縣,“共產黨員,要堅決聽黨的話,黨說要去哪裏,就去哪裏。”
聽黨的話、服從組織安排,是他一生的信念。
他的未婚妻孫玉蘭,也從家鄉陝西洋縣追隨而至。
一塊紅布,包好用生命換來的勳章。
一隻舊皮箱,鎖住赫赫功名,封存了戎馬歲月。
這對新婚夫婦懷著改變邊遠山區貧困麵貌的憧憬,跋山涉水,一路向西。“一腳踏三省”的來鳳,地處武陵大山深處,與湖南省龍山縣隻隔著一條酉水河。
今天,我們借助現代交通工具,從武漢走陸路到來鳳尚需7個小時。
當年,張富清夫婦從漢口出發到來鳳,穿越崇山峻嶺,走了整整7天。
那是新中國成立之初一段極為艱難的歲月。
縣城僅三街九巷5000餘人,街市殘破;經濟凋敝,民生困難,建設和發展任務極其繁重。
張富清夫婦正是奔著這種艱苦來的。“這裏苦、這裏累,這裏條件差,共產黨員不來,哪個來?”
帶著“在戰場上死都不怕,還怕什麼苦”的赤誠,張富清來了,一來就是一輩子,從此再也沒有離開。
軍號已吹響,鋼槍已擦亮,部隊已出發。
在來鳳綿延的群山中,張富清開啟了人生第二戰場。
他在來鳳的第一任職務,是縣城關糧油所主任。
電影《難忘的戰鬥》,講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反動派特務陰謀卡住城市糧源,顛覆新生的革命政權。麵對敵人製造的糧荒,軍管會組織糧食采購工作隊,深入農村,發動群眾,收購糧食,支援城市。
管好糧食,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尤為重要的一項工作。
張富清一頭紮進工作裏,處處身先士卒,日夜加班加點。
即便如此,大米還是供不應求。
來鳳縣史誌辦原主任葉明理介紹,1953年3月26日,國民黨還向來鳳縣卯洞區河東鄉響水洞一帶,空降過4名武裝特務。長期匪患導致當地農業生產嚴重滯後,國家又剛實施糧食統購統銷,加之第一個五年計劃正在實施,工業生產任務繁重,糧油所主任麵對這樣的局麵,工作難度非常之大。“大米供應不上時,隻能用一斤糧票換5斤紅薯,這5斤紅薯還得自己去田裏挑。”
為徹底解決大米供需矛盾,張富清想方設法買來設備,辦起大米加工廠。
那時,他母親正在彌留之際,陝西老家幾次來信,要他回家見母親最後一麵。一次次催促,他都因工作離不開沒能回去。
時隔多年,張富清在日記中寫道:“當時國家正處在困難時期,工作任務重,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革命軍人,絕不能向組織提要求,幹好工作就是對親人最好的報答,幹好工作就是對母親最好的盡孝!”
1960年前後,來鳳縣同樣遭受了罕見的自然災害。“1959年幹旱82天,1960年幹旱42天。”葉明理說,張富清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前往災情最嚴重的三胡區(包括現在的三胡鄉及革勒車鎮部分)任副區長。
為幫助當地百姓盡快恢複農業生產,張富清經常下鄉駐隊,住的都是最困難的農戶家。老百姓吃啥,他就吃啥,按標準付給糧票。
一頭紮進農村的張富清發現,當地農業生產所需的小農具嚴重不足,需要從鄰近的湖南省永順縣采購。他就派人到永順縣請來鐵匠楊聖,並安排他帶領本地幾名鐵匠一起打製農具。後來,三胡區不僅實現農具自給,還能外銷。
1975年,51歲的張富清調任當時的卯洞公社任副主任。“組織上考慮他年紀大,安排他分管機關和財貿,本可以不下鄉。”時任卯洞公社組織委員的董香彩回憶,張富清一到卯洞公社就主動要求到最偏遠、海拔最高的高洞管理區(現高洞村)駐片。“他說,小董啊,我們光當指揮官不行,還要當好戰鬥員。”當時高洞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水,水都漏到地下河去了。張富清到高洞後,一麵組織人力下到天坑找水,一麵帶領老百姓開山修梯田。
高洞在懸崖之間,山路崎嶇,生產的糧食運不出去,需要的生產資料又運不進來。“就拿每年上繳供應糧來說,需要全生產隊勞力肩挑背扛一周左右才能全部運到鎮上。”董香彩說,張富清和大家一商量,決定修路。
到高洞要經過的幾條河沒有橋。張富清就帶頭脫掉鞋子涉水過河,夏天水流湍急,冬天冰冷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