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弘揚張玉滾精神研討會發言摘要
2018年3月,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校長張玉滾被評為全國第四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央視《焦點訪談》、新華社、經濟日報等國內主流媒體及欄目廣泛關注並報道張玉滾事跡。尤其是5月7日,本報一版刊發長篇通訊《大山深處播火人》,並配發評論員文章,報道刊發後在社會各界產生強烈反響。
為了讓全社會更好地學習和踐行張玉滾精神,張玉滾精神研討會於5月29日上午在鎮平縣舉行,在兩個半小時的時間裏,各位與會領導嘉賓從不同側麵、不同角度對張玉滾精神的實質、內涵以及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下如何持久學習弘揚張玉滾精神進行廣泛研討交流。現將發言摘要予以選登,以饗讀者。
平凡之中見偉大
作家、南陽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秦 俊
我是通過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節目和河南日報的報道知道張玉滾老師的。我本身是一個作家,看人物報道很少流淚,但看了《大山深處播火人》的報道,卻幾次流淚,張玉滾的事跡深深打動了我,他的精神讓人欽佩。
張玉滾是值得讓人敬仰的老師。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他是一個“張思德式”的人,埋頭深山,17年如一日,教學育人,而且成績非凡。一個山區的村子走出16名大學生,這樣的成績就是在一些平原地區,也不容易做到。“平凡之中見偉大”說的就是張玉滾。
人們常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就有一個好女人,而張玉滾的背後,不隻是一個好妻子,還有一個好家庭。當他猶豫是否該離開這個貧窮的山村到外地去掙錢、發展時,父親這個當了多年村幹部的老黨員,拍著他肩膀說:“好男人就是信守承諾,忍得住孤獨,扛得起責任。”他的妻子原本在外地打工掙錢,可為了丈夫的事業毅然回到家鄉,與他共同撐起了黑虎廟這個學校,也撐起了孩子們的希望。還有他的侄兒張磊,已經在深圳工作了,但為了家鄉的教育和他叔熱愛的事業,也選擇了回來教書育人。所以我們在研究宣傳張玉滾的時候,也要研究一下他的家庭,沒有一個好的家庭,就可能沒有張玉滾的誕生。他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南陽曆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自古以來,南陽英豪勞模多,南陽好人已經成為一種現象,而張玉滾就是其中一個代表人物。
在宣傳、學習、研究張玉滾的同時,我們也要對照自己。張玉滾拿著極其微薄的收入紮根山區,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山區的孩子們,試問我們能否做得到?他把山區教育事業,當作自己的家事來幹,對學生關心,愛撫,可以說是無微不至。甚至為了孩子,練就了掂起勺子能做飯,拿起針線能縫紉,修得了課桌,補得了校舍的本領。他不忘初心,潛心教學,精心育人,艱苦奮鬥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他是黨員幹部學習的楷模
南陽市政府機關黨委副書記 宋 楊
張玉滾的事跡感人至深,催人奮進。他憑著忠誠的信念、堅強的意誌和對教育事業的一腔熱愛,17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他用實際行動忠實踐行一名共產黨員的莊嚴承諾,他是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是廣大教師和所有黨員幹部學習的榜樣。
張玉滾是一麵鏡子,在他身上,我們讀懂了忠誠執著、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和樂觀向上。和所有正常人一樣,麵對惡劣條件的去留問題,他也猶豫過,但最終為了山區學校的孩子們還是選擇了堅守。17年來,他愛孩子、愛學校、愛教育,在鄉村教師這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崗位上任勞任怨,沒有什麼豪言壯語,隻有一句“不耽誤一節課,千方百計上好每一節課”。17年風裏來雨裏去,張玉滾幾乎把全部的心血都傾注在學校,把全部的熱愛都給了學生,把奉獻當成一種習慣。待遇不高,卻安之若素;物質清貧,卻精神富足。他樂觀積極麵對人生的態度,使他對工作始終保持著奮發的熱情,使他從容地戰勝了那些數不清的困難。
從張玉滾身上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無論從事什麼職業,無論堅守什麼崗位,隻要胸懷理想,腳踏實地,求真務實,奮發有為,那麼在任何崗位上都能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魯迅先生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張玉滾17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埋頭苦幹,拚命硬幹,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精神。
張玉滾指導學生們學習數學
每一名黨員幹部都應該向張玉滾學習,熱愛本職工作,從平凡小事做起,把共產黨員的先進性牢牢紮根於崗位上,深深體現在工作中,讓平凡的崗位散發出耀眼的光芒,讓張玉滾精神在南陽大地生根開花,讓更多“張玉滾”不斷湧現,為南陽加快轉型跨越發展,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持續發揮模範引導作用
南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王光玲
學習張玉滾精神,概括起來就是“三學三做”。
我們要學習他的奉獻精神,做一個堅守擔當的人。2001年8月,21歲的張玉滾從老校長吳龍奇那裏得知學校短缺教師,毅然決然成了一名每月拿30元錢補助,年底再分100斤糧食的民辦教師,紮根在群山環繞的伏牛山深處。張玉滾剛到黑虎廟的5年間,靠著一根扁擔,寒來暑往,為孩子們挑來學習生活用品,也挑來了希望。麵對經費匱乏,沒有錢聘請人來給孩子們做飯,張玉滾便把在外打工的妻子喊回來,一家人,靠著他微薄的工資度日。從老扁擔到小摩托,他載起的是擔當。
學習他的敬業精神,做一個履職盡責的人。“不耽誤一節課,千方百計上好每一節課”,這是張玉滾給自己定下的鐵的紀律。張玉滾把自己鍛煉成了“全能型”教師,他認真鑽研課標,把課程的每一個環節優化,用野外實踐幫助孩子們理解自然課的奧妙。而他自己利用一切休息時間,不斷充電,為的是教好孩子們。
學習他的師德精神,做一個高尚純粹的人。張玉滾17年如一日地信守老校長的承諾,將教師這一職業作為畢生的追求,不計報酬,不計工作環境,甘於平凡,17年來,這裏的老師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一直堅守在這偏遠的山區,固守一份淳樸與清貧,耕耘並收獲著那一份美好。
張玉滾絕不隻是一般的典型,我們從他的身上,不僅能看到人性的大愛和無私,更深刻感受到了榜樣的力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工作者們肩上扛起的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張玉滾老師是當之無愧的師德典範。作為黨員幹部,我們更要深刻學習張玉滾精神,身體力行,將這種精神發揚光大。
張玉滾是優秀教師的代表
南陽市教育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龍雲飛
張玉滾同誌是繼郭春鵬之後南陽教育係統近年來湧現出的又一名先進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