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評論員
經師易求,人師難得。在河南省鎮平縣大山深處,一名80後年輕人,以改變家鄉人命運為信念,17年間克服重重困難,先後教過500多名孩子,培養出16名大學生。張玉滾,這個因為長年操勞而看起來格外老成的小學校長,把熱血青春獻給了基層教育。他的付出,是孩子們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燈;他的榮譽,為每一位默默耕耘的鄉村教師所共有。
教育興則鄉村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征程的重要一環,而鄉村教育健康發展對其具有重要意義。鄉村,不應該隻是記憶中的故園,更不能是缺乏活力的荒蕪之地。要描繪好鄉村振興這幅時代畫卷,必須要高度重視鄉村教育。
2015年,國家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打開了新時代鄉村教育健康發展的新局麵。從建立鄉村教師培養和補充長效機製,到提升鄉村教師工資福利待遇;從努力拓寬鄉村教師職業發展渠道,到實施鄉村教師榮譽製度……這些舉措,為“鑄魂”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也要看到,在起點相對低的地方,鄉村教育健康發展仍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需要政府、社會持續關注並努力解決。譬如,張玉滾所在的黑虎廟小學,雖然近期得到了修繕,與之前判若兩樣,但這裏依然自然條件艱苦、教育資源短缺,依然需要得到持續的關愛與支持。
鄉村振興,教育先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鄉村教育的支撐,同樣離不開鄉村教師們的傾力奉獻。他們“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值得讚頌千篇,同時我們還應該行動起來,在待遇上、情感上、製度上予以鄉村教師更多實際的支撐。有了這樣的認識,鄉村教師隊伍才能“留得住,教得好”,鄉村教育才有前景、有希望,鄉村振興的基礎才更加紮實。
《光明日報》2018年9月6日
掃碼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