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 駿
2018年4月11日,年僅55歲的王逸平研究員在自己的辦公室溘然離世。
王逸平長期患克羅恩病,靠自己注射止痛針堅守在科研崗位上,他原定到武漢參加學術會議,工作人員沒有在機場接到王逸平,電話打到他的實驗室,學生們打開他辦公室的門,發現他躺在沙發上,永遠離開了他鍾愛的新藥研發事業,在沙發前的茶幾上放著已使用過的注射針筒和兩支解痙針劑。
王逸平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課題組長、博士生導師、所黨委委員、黨總支書記,是我國心血管藥理研究著名科學家、現代中藥丹參多酚酸鹽主要發明人之一。他1963年2月15日出生於上海市,1988年7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研究生畢業,獲得碩士學位。1988年8月進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參加工作,2001年5月於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獲博士學位。在30年的科研生涯中,為我國新藥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曾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傑出成就獎,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選擇決定了人生的方向和道路。王逸平把黨的要求、國家的需要、人民的期盼作為自己的人生選擇和奮鬥目標,並堅持始終。他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要“將個人成才與國家利益相結合,並服從於國家利益,把自己的才能無私地奉獻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他說“藥學研究的每一分付出,每一點進步,都能為百姓生命健康帶來一絲希望”,“選擇了新藥研究就是選擇了科學長跑”,為此,他用一生的行動來踐行承諾,在藥物所工作30年,始終堅持研發創新藥物的科研方向,並與生命的時間賽跑。
心血管疾病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為此王逸平長期從事心血管藥物的藥理作用機製研究以及心血管藥物研發。早期,他先後開展了對關附甲素在抗心肌缺血上的作用機製研究和以銀杏葉成藥的天保寧的臨床藥理研究等工作。由於科研能力和成績突出,他在31歲就成為藥物所當時最年輕的課題組長。
1994年起,王逸平與宣利江合作,率領研究團隊曆經13年不懈努力,終於成功研發了現代中藥丹參多酚酸鹽,該項目被列為國家發改委中藥現代化示範項目,已在全國5000多家醫院臨床應用,2000多萬名患者受益,累計銷售額突破250億元,被評為最具市場競爭力的醫藥品種,成為我國中藥現代化研究的典範。王逸平不愧為中藥現代化的開拓者。
在進行丹參多酚酸鹽研究的同時,1997年開始,王逸平持續21年主持抗心律失常新藥硫酸舒欣啶的藥理學研究。2018年1月完成Ⅱ期臨床試驗並已獲得了中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等國家的發明專利授權。
王逸平先後承擔了科技部“創新藥物和中藥現代化”專項、中科院重大專項、“863”課題等一係列重大科研項目,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他還領導團隊構建了包括心血管疾病治療藥物先導化合物篩選、候選新藥臨床前藥效學評價、藥物作用機製研究等完整的心血管藥物研發平台體係,為全國藥物研發企業完成50多個新藥項目的臨床前藥效學評價,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新藥研究的道路充滿荊棘和坎坷,沒有哪一種新藥不是經曆了無數次的失敗才成功的。在這樣一條無比艱險的探索之路上,王逸平卻孜孜以求著“做全世界臨床醫生首選新藥”的夢想。他在畢業典禮上勉勵畢業生時說:碰到困難和低穀,要時刻提醒自己要堅持“再戰一個回合”,能夠堅持“再戰一個回合”的人,是不會被打垮的。他就是這樣始終“不忘初心”,堅持自己最初的選擇,從關附甲素到銀杏葉膠囊,再到丹參多酚酸鹽、硫酸舒欣啶;從藥理研究到申報臨床,再到新藥審批上市,王逸平憑借著“再戰一回”的毅力和勇氣麵對挑戰和磨難,一路前行。
對王逸平來說,新藥研究之路如此,人生之路亦如此。1993年,年僅30歲的王逸平被確診患有克羅恩病,即腸道炎症性疾病,同年手術,切除了1米多小腸。曾經學醫的王逸平非常清楚,克羅恩病目前無法治愈,反複發作,隻能靠藥物控製,且極易引起並發症,他的健康從此隻會越來越惡化。好幾次外出時突然發病,腹部劇痛、便血虛脫,幾乎昏迷,他隻能用手機向家人和同學救助,等親友趕到,他已經癱軟在地,每次都是被抬回家的。然而症狀稍微緩解,他又繼續上班工作。因為患克羅恩病,怕引起腹瀉,平時他不敢多喝水,時間久了,他又得了腎結石,從此兩種疾病引發的劇烈疼痛交替折磨著他。隨著病情的不斷加重,王逸平的身體日益虛弱,體重不足百斤。
然而,病痛沒能改變王逸平做新藥的初心,他以鍥而不舍、永遠奮鬥的精神,在長達25年的時間裏,一次又一次地戰勝病痛,一個又一個地攻克科研難關。然而他除了自己記錄病情外,很少跟別人提起自己的病況。當他因新藥研發取得的重大成果,贏得全所職工和研究生讚譽和欽佩的時候,絕大多數人卻不知道他的病情日益嚴重,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以至於他突然離去,幾乎所有的人都不敢相信,為之震驚。更可貴的是,在眾多成績和榮譽麵前,他總是悄悄地把獎狀和證書塞進文件櫥,把獎金捐獻給黨組織,然後又默默地以重病之軀迎接又一個新藥研發的挑戰,開始又一次的“再戰一個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