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平(右三)課題組在實驗室合影
王逸平的學生和臨床研究合作者、上海徐彙區中心醫院中心實驗室主任李水軍還記得,2004年10月,為了獲得臨床藥代數據,經過倫理批準後,王逸平擼起袖子以身試藥,他說:“一個好藥、一個安全可靠的藥,就是你敢用到自己身上!”
王逸平主持藥理研究的抗心律失常的一類新藥“硫酸舒欣啶”,被列為國家科技部“十五”重大專項“創新藥物和中藥現代化”項目,已獲得中國、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發明專利授權,完成了二期臨床試驗;他構建的心血管藥物研發平台和體係,為全國藥物研發企業完成了50多個新藥項目的臨床前藥效學評價。
2015年全國先進工作者評選,要求每人寫一句人生信條,王逸平寫的是“踏踏實實做事,實實在在做人”。同一年,在研究生畢業典禮的演講中,他這樣叮囑年輕人:“不僅要注重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有耐力,還要具備善良和正直的品格,它會讓你終身受益……能夠堅持‘再戰一個回合’的人,是不會被打垮的!”
如今,他倒下了,但,沒有被打垮。
抵抗病魔,科研是他最好的“藥”
1993年,年僅30歲的王逸平被查出患有克羅恩病——一種人類尚不明機理、無法治愈的免疫係統頑疾。他的體重常年不足百斤,好幾次在外出差時突然發病,腹部劇痛、便血虛脫。後來,他出差的背包、辦公室的冰箱裏,都備著應急解痙止痛針。
在一本工作手冊上,王逸平用科學家的冷靜嚴謹,記錄下自2009年以來自己病情發作、用藥的情況。扉頁上寫著:“2009年,對我是個特殊年份。今年初,我的克羅恩病又嚴重起來,開始影響工作和生活。”185篇日記中,提到疼痛42次、便血6次,頭暈、腹瀉更多。
老所長白東魯曾勸他半天工作半天休息,王逸平卻說,到了實驗室、課題組,想著藥物研發問題,反而能減輕病痛。妻子方潔抱怨他把單位當家,早上7點半就到單位吃早飯,晚上10點多才走,連周末也不休息,他卻說:“不是我一個人這樣。不信你來看,晚上的藥物所有多少窗戶都亮著燈!”
在妻子、同事眼中,王逸平是一位好父親、好同事。女兒讀中學時路遠,他買了車每天清晨6點送她去學校,從不間斷。同事說,“他講起女兒眼睛就發亮,帶著一個父親獨有的自豪感。”因為忙,女兒留學4年,夫妻倆都沒有去看望過,2018年5月9日是畢業典禮,王逸平早早就訂好了機票,結果,女兒等來的卻是父親的又一次爽約……
藥物所黨委副書記厲駿是少數了解王逸平病情的人之一,“王逸平是一個把為什麼要活著想得很明白的人。研發新藥、造福人類的執著信念,是他生命的強大支撐。”
《人民日報》2018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