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泓冰
春去秋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2號樓五樓盡頭那間辦公室還掛著“藥理學第一研究室王逸平研究員”的名牌,同事、學生走過都會放輕腳步,仿佛王逸平還像從前一樣在裏頭辦公……
2018年4月11日,55歲的藥理學家王逸平永遠倒在了辦公室的沙發上。茶幾上,還留著他應急用的解痙止痛針。
10餘年攻關,造福2000多萬名患者
業界公認,“1個新藥=篩選10000個先導化合物+10至15年時間+10億到15億美元投入”。一輩子能做成一個新藥,是新藥研發者一生的榮耀。這個榮耀,王逸平在他42歲時拿到了。
他與宣利江研究員率領團隊研發的現代中藥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已在全國5000多家醫院臨床應用,累計銷售額突破250億元,讓2000多萬名患者受益,是我國中藥現代化研究的典範。
丹參入藥,在我國有悠久曆史,但丹參的有效成分一直不為人所知。1994年,讀博的宣利江因論文中丹參水溶性成分的活性篩選需要,找到已是上海藥物所最年輕的課題組長王逸平,開始了20多年的科研合作。他們提取到幾十種丹參化合物並進行篩選,在做了無數次實驗後,王逸平有一次發現丹參乙酸鎂的生物活性特別強,他大膽推測這可能就是丹參中最主要的藥用成分。
團隊創造性地提出,以丹參乙酸鎂為質量控製標準來研製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並建立專利工藝,使總多酚酸鹽含量近100%,用指紋圖譜技術實現對藥材、原料藥和製劑質量的全麵控製。2005年,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獲新藥證書和生產批文,2009年被列入《國家醫保目錄》,可用於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自然·生物技術》評價,該藥的成功上市,意味著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可以通過對具有悠久臨床應用曆史的傳統中藥進行化學成分的深入研究來開發創新藥物。
親密合作20多年,宣利江研究員最了解王逸平。“他有著執著的新藥夢想、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協作奉獻精神,否則很難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挑戰。”宣利江說。
精益求精,科研上從未停步
博士生李惠惠說,王逸平老師曾在課堂上講過一個促使他從臨床醫生轉到藥物研發的契機:在醫院查房時,一個病危的老大爺緊抓著他的手急切地說:“醫生,救救我,我不想死!”因為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王逸平既心酸又無力。
與同事閑聊中,王逸平曾說:“希望此生可以做成一個世界各地臨床醫生首選的新藥。”在丹參多酚酸鹽研製過程中,王逸平嚐試了許多國家法規沒有明確要求的研究:第一次開展多成分的動物和人體藥物代謝研究,第一個開展大規模的運動平板試驗驗證療效,第一次開展3萬例的真實世界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