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多喝水容易腹瀉,王逸平就很少喝水,因此得了腎結石。有一次開會,腎結石發作,他疼得隻能橫躺在會議室的凳子上。還有一次,他和同事去德國漢堡出差,第二天疾病發作,尿血、腹痛。疼痛難耐時,他將自己泡在浴缸的熱水中緩解。

幾乎每天,病魔都在折磨著王逸平的身體,卻從未打消過他對人生價值的追求。他經常提及自己的“3萬天理論”。他說:“多數人的生命最多隻有3萬天。其中除了吃飯睡覺,真正能用來工作的有效時間隻有1萬天,要在有限的時間裏做些有意義的事。”

他心中最有意義的事就是新藥研發。從30歲到55歲,長達25年時間裏,王逸平是在與疾病漫長的鬥爭中度過的,也是在為解除大眾疾病研發新藥的艱難探索中度過的。他以羸弱之軀,先後承擔起國家《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科技部“創新藥物和中藥現代化”專項、科技部“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中科院重大專項等研究任務。

在與病魔抗爭的25年中,王逸平爭分奪秒地想跑贏病魔,每次被病痛擊倒,他都一次次堅強地站起來。他在一次給藥物所畢業生演講中講到,無論在人生還是科研的道路上,困難總是不計其數,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堅持“再戰一個回合”——能夠堅持“再戰一個回合”的人,是不會被打垮的。

創新進取的科學家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是我國新藥研發的國家隊。其前身是創建於1932年的“國立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擁有深厚的學術積澱,在我國新藥研發史上創造過許多輝煌紀錄——它是青蒿素最終研製成抗瘧藥物蒿甲醚的誕生地,也曾研製出美國唯一仿製中國的原創藥物重金屬解毒劑二巰基丁二酸。

王逸平1988年進入藥物所工作,199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過藥物所黨支部書記、黨總支書記、黨委委員,他是該所擔任黨支部書記時間最長的一位科學家。王逸平特別珍視藥物所老一輩科學家“求實、創新、協作、奉獻”精神的傳承。他說:“作為共產黨員,最重要的是要時時刻刻體現出先進性;作為科研人員,就是要有為祖國科學發展獻身的精神。”

積極投身新時代創新改革事業,銳意進取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不要小看一片小小的藥片,一種新藥的誕生需要化學、藥理、毒理等十幾個環節的科學家精誠合作,任何一個環節掉鏈子都可能導致新藥“流產”。在這個特別講究合作,又特別容易遭遇失敗的領域,王逸平為了做成新藥“再戰一回”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得到了充分體現。

2003年上海藥物所東遷張江時,王逸平(第一排右一)課題組在離開老所時合影

進入21世紀,在開發浦東張江戰略部署下,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於2003年從嶽陽路搬遷到張江祖衝之路555號。與此同時,響應國家對人口健康戰略需求,該所的發展理念從“出論文”向“出新藥”轉變。

2001年,王逸平向所裏主動請纓,去北京國家新藥評審中心學習3個月——隻有深刻理解我國的新藥審批製度,才能更好地做好“出新藥”的科研工作。這是從實際操作角度來切實轉變坐而論道“出論文”的科研思路。

學習結束後,王逸平帶回的第一批寶貴經驗,在藥物所整個科研流程再造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後,藥物所不斷派研究員前往藥審中心學習。

2005年,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研發成功;2009年,鹽酸安妥沙星拿到國家原創新藥藥證。一個個原創新藥的誕生,為奠定上海在全國生物醫藥產業地位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也使藥物所成為張江“藥穀”原始創新不竭的動力之源。

《經濟日報》2018年11月13日

掃碼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