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現代化的奮進者”王逸平

中國科學院黨組

25年來,他飽受病痛折磨,卻以頑強的毅力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踏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創新藥研發之路,領銜研製出創新中藥——丹參多酚酸鹽。他造福了千萬病患,自己卻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倒在了無比熱愛並為之奮鬥終生的工作崗位上,年僅55歲。他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生動詮釋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科技工作者提出的“追求真理、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要求。

他是王逸平,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共產黨黨員、所黨委委員。一位在中藥現代化之路上執著奮進的科學家,一位希望“再給我10年,再做出兩個新藥”的追夢人。

2018年11月,中宣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王逸平同誌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掀起了學習王逸平同誌先進事跡的熱潮。

一、堅守信仰,10年攻關,造福2000多萬名患者

功崇惟誌,業廣惟勤。

“將個人成才與國家利益相結合,並服從於國家利益,把自己的才能無私地奉獻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這是王逸平在入黨申請書中對黨和人民的承諾,也是他一生堅守的信仰。

“……從百草園中走來,他日夜尋覓,在藥學沃土裏耕耘。”正如上海藥物所所歌裏寫的一樣,這位土生土長的中國科學家,把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關係人民健康的新藥研發事業。他與宣利江研究員率領團隊研發的現代中藥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已在全國5000多家醫院臨床應用,累計銷售額突破250億元,讓2000多萬名患者受益,是我國中藥現代化研究的典範。

丹參入藥,在我國有著悠久曆史,但丹參中到底是什麼物質在發揮作用,一直並不為人所知。1994年,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的宣利江,因為論文中需要對丹參水溶性成分進行活性篩選,找到當時上海藥物所最年輕的課題組長王逸平,兩人從此開始了20多年的科研合作。他們提取到幾十種丹參化合物並進行篩選,在做了無數次實驗後,王逸平發現丹參乙酸鎂的生物活性最強,並大膽推測這可能就是丹參中最主要的藥用成分。進而,研究團隊創造性地提出,以丹參乙酸鎂為質量控製標準來研製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並建立專利工藝,使總多酚酸鹽含量近100%,用指紋圖譜技術實現對藥材、原料藥和製劑質量的全麵控製。2005年,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獲新藥證書和生產批文,2009年被列入國家醫保目錄,可用於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自然·生物技術》評價,該藥的成功上市,意味著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可以通過對傳統中藥進行化學成分的深入研究來開發創新藥物。

業界公認,“1個新藥=篩選10000個先導化合物+10至15年時間+10億至15億美元投入”。一輩子能做成一個新藥,是新藥研發者一生的夢想。這個夢想,王逸平在他42歲時實現了。可王逸平並沒有躺在功勞簿上。他不是著眼於單個藥物研發,而是領導團隊構建了包括心血管疾病治療藥物先導化合物篩選、候選新藥臨床前藥效學評價、藥物作用機製研究等完整的心血管藥物研發平台體係,為全國藥物研發企業完成了50多個新藥項目的臨床前藥效學評價,為企業的科技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作為共產黨員,最重要的是要時時刻刻體現出先進性,要有為祖國科學發展而獻身的精神”,這是王逸平自1996年入黨以來對自己的要求。堅守信仰,使王逸平在新藥研究這條無比艱難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在與不治之症搏鬥的艱難人生中砥礪前行。他用自己的一生對“黨員科學家”作出完美的詮釋,譜寫出一曲感人至深的中藥現代化奮進者之歌。

二、堅定信念,耕耘藥學,科研上精益求精

世界上沒有藥神,隻有把創製新藥造福蒼生看得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做藥人。

“選擇了新藥研究就是選擇了科學長跑”,這是王逸平始終堅持的科研信條。新藥研發充滿險阻,最終能夠推向臨床的,不足一成。作為一名科研人員,王逸平以“做出全球臨床醫生首選的新藥”為己任,高標準、嚴要求地做好每一個實驗。他經常說,做新藥沒有“孤膽英雄”,幾十個研發鏈條環環相扣,任何一個環節掉鏈子都可能導致新藥的“流產”,從而將新藥研發動輒數以億元的投入打水漂。所以,王逸平一切工作都以“做新藥、做安全有效的好藥”為準則,這一信念成就了他引領中藥現代化研究的至高境界。

從關附甲素在抗心肌缺血上的作用研究,以銀杏葉成藥的天保寧的臨床藥理研究,到丹參多酚酸鹽成為我國中藥現代化研究的典範,再到硫酸舒欣啶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並成功在望,他一生都在追求新藥夢。

在丹參多酚酸鹽研製過程中,王逸平勇於擔當,敢於創新,第一次開展多成分的動物和人體藥物代謝研究,第一個開展大規模的運動平板試驗驗證療效,第一次開展3萬例的真實世界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王逸平的學生和臨床研究合作者、上海徐彙區中心醫院中心實驗室主任李水軍還記得,2004年10月,為了獲得臨床藥代數據,經過醫院倫理批準後,王逸平擼起袖子以身試藥,他說:“一個好藥、一個安全可靠的藥,就是你敢用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