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平主持藥理研究的抗心律失常的一類新藥“硫酸舒欣啶”,被列為國家科技部“十五”重大專項“創新藥物和中藥現代化”項目,已獲得中國、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發明專利授權,完成了二期臨床試驗。在王逸平的辦公桌上,2018年的記事本,他最後的字跡記錄了硫酸舒欣啶臨床試驗補充計劃:“40名誌願者,分為5個劑量組,觀察安全性與耐受性……計劃2018年6月完成第一階段,12月開始第二階段……”

假如王逸平還在,他會繼續為了任何一個數據的準確性不厭其煩地試驗,他會繼續用信念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他曾經這樣叮囑年輕人:“不僅要注重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有耐力,還要具備善良和正直的品格,它會讓你終身受益……能夠堅持‘再戰一個回合’的人,是不會被打垮的!”

三、不忘初心,甘於奉獻,一切都為了做新藥好藥

有著87年悠久曆史的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新中國成立初期響應毛主席“送瘟神”的號召,研究防治抗血吸蟲藥物,研發出曾挽救“六十一個階級兄弟”生命的二巰基丁二酸鈉,創製了走出國門、為世界範圍內治療瘧疾作出重大貢獻的蒿甲醚。“尋找治療疾病新藥,為患者解除病痛”的研究所所訓已在一代代藥物所人中傳承,成為他們不變的初心和使命。作為一名藥物所人,王逸平沒有出國留過學,沒有那麼多光彩奪目的人才“頭銜”和“帽子”。但對他而言,隻要能做出“全球臨床醫生首選的新藥”,其他都可以放棄。

2003年,上海藥物所圍繞國家人口健康戰略需求,提出科研工作從“出論文”向“出新藥”轉變。王逸平主動請纓到北京國家新藥評審中心學習交流。他帶回的資料和經驗,成為上海藥物所“出新藥”科研思路形成和研發體係建設的寶貴財富。“這20多年,他耐住了寂寞,放棄在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時候出論文、爭取人才‘帽子’的種種誘惑,全力以赴隻為新藥研發。”單位領導和同事這樣評價他。

2005年,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獲得新藥證書,取得巨大成功。憑此成就,王逸平有機會出國深造,也有機會申請更多人才“帽子”,但他認為國內新藥剛剛起步,在國內做新藥更有價值。各種獎狀被他隨手塞到文件櫃裏,轉而繼續投身新的藥物研發,並啟動降血脂、腦缺血、抗心律失常等一係列新藥研究項目。在他眼裏,潛心做新藥才是最重要的。

夙夜在公,寵辱皆忘。王逸平始終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先後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中科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但從來沒有對誰炫耀過,還把榮獲市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的獎金全部捐出。他說:“新藥研發是實的,課題組工作是實的,做人是實的。”宣利江回憶:“有一次我告訴他,每天有將近10萬病患在使用丹參多酚酸鹽,我才難得看到他臉上一絲小得意的笑容。20多年來,我們因為這個藥拿到了那麼多獎,但我從來也沒有看到過他的這種笑容。”

王逸平謙遜低調,尊重合作夥伴,與團隊協作共進。每每他研究的新藥被授獎時,他總說成績是團隊的,榮譽是大家的。“新藥研發領域,沒有單打獨鬥的孤膽英雄”是實話,更是王逸平優秀品質的體現。

身為導師,王逸平用自己的方式傳道、授業、解惑。他經常說:“農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田,可能隻掙幾萬元。所裏培養一個研究生,一年投入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所以我們要想想,這幾年裏應該做什麼,才能對得起國家的投入。”王逸平先後培養了30多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他們科研成績突出,有的成為中科院院長優秀獎獲得者。“他是一個有耐心又好脾氣的老師。”“生活上王老師很細心,大家的口味,他都記在心裏。”“他從來不給我們很大的壓力,但他自己卻始終很勤奮。”在學生眼中,他們的“王老師”亦師亦友,不僅傳道、授業、解惑,還從生活上對學生關懷備至:對生活困難學生給予資助,讓生病住院的學生沒有後顧之憂,還會為異地求學的學生買一份可口的家鄉菜……

2005年9月,王逸平在上海藥物所第四屆第一次職工代表大會上

在他離世的前兩天,王逸平仍然堅持參加了上海藥物所2018年學委會。這天,研究生教育處處長何敏注意到,幾乎從不遲到的王逸平第一次遲到了較長時間,當時他的麵色非常難看,步履也有點緩慢。盡管如此,他還是在會上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讚成提高研究生獎助學金的待遇,希望學生有更好的生活……

王逸平的世界裏,有國家,有新藥,有團隊,有學生,唯獨沒有他自己。他在追逐新藥夢的路上無比執著,在名利物欲的追求中無比淡泊,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奮鬥著、奉獻著。

四、抵抗病魔,至死不渝,科研是他最好的“藥”

“新藥研發的每一份付出都能為百姓生命健康帶來一絲希望”,這是王逸平矢誌不渝、創新為民的動力。以身許家國,畢生新藥夢,這是對王逸平一生的高度概括。可他自己,也是一名病人,一名天天忍受病痛折磨卻又無藥可治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