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那年,他被查出患有克羅恩(Crohn’s)病——一種人類尚不明機理、無法治愈的免疫係統頑疾,不得不手術切除1米多小腸,加上短腸綜合征和腎結石等的困擾,體重常年不足百斤,沒有合適的藥物,隻有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

除了摯愛的妻子和最好的朋友,誰都不知道他的病情。

他的同事們不知道。在大家麵前,王逸平總是樂嗬嗬的。“他從不主動和別人說起自己的病。我曾和他出差多次,他經常在午飯或晚飯間把自己關在房間,原以為他不善交際、不喜歡應酬,卻不知他那時正躲在房間給自己治病。此時想來,真後悔對他的關心太少。”藥物化學研究室黨總支書記張翱研究員如是說。

他的學生們不知道。王逸平長期擔任藥物所研究生課程的教學工作,常與同學們分享新藥研發的經驗和感悟,深受大家歡迎。每次上課需要站立近4個小時,可他從來沒有抱怨過。

甚至,連他的家人都不知道。和他一起長大的表姐丁瑋,直到王逸平離開才知道,這個骨瘦如柴的弟弟已經和病魔鬥爭了25年。

25年來,王逸平的每一天都在和時間賽跑。“每天早上7點多就能在單位食堂看到他。每天晚上10點多,坐在對麵辦公室的我們,仍未聽到老師獨特的鎖門聲。周末來所裏,習慣性地抬頭看,王老師辦公室的窗戶一定是開著的。”王逸平的學生李惠惠回憶說。

幾乎每天,病魔都在折磨著王逸平的身體,卻從未打消過他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在他手寫的《Crohn’s病程記錄》中,清晰地記載了他的病情反複發作,不斷加重,多次出現貧血、大量便血、疼痛導致的昏迷等情況。有人勸告王逸平,休息半天工作半天。他卻說:“回到實驗室和課題組,和學生討論工作,開一些與業務有關的會,反而會減輕我的痛苦。”他經常提及自己的“3萬天理論”。他說:“多數人的生命最多隻有3萬天。其中除了吃飯睡覺,真正能用來工作的有效時間隻有1萬天。要在有限的時間裏做些有意義的事。”

他心中最有意義的事就是新藥研發。從30歲到55歲,長達25年時間裏,王逸平是在與疾病漫長的鬥爭中度過的,也是在為解除大眾疾病研發新藥的艱難探索中度過的。在他辦公室的冰箱裏,常年備著止痛針和急救藥,疼得實在受不了時,他就自己給自己打針治療,以節約寶貴的時間,病情稍稍緩和後馬上又投入到新藥研發中去。出去開會,王逸平都要帶著應急的藥品。2018年年初,在王逸平最後的日子,他已經感覺到病情持續加重,藥物已經失效,他不斷加大藥物劑量並注射解痙攣針,緩解病痛。他想爭取更多時間,把在研的幾個新藥做完。在他離世前一個星期,他還對妻子方潔說:“現在正是工作的最好時光,我至少還能工作10年,還想做出兩個新藥。”

他就是這樣以常人難以想象的精神和力量,以羸弱之軀,先後承擔起國家“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科技部“創新藥物和中藥現代化”專項、科技部“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中科院重大科技專項等研究任務。

2018年5月9日,是女兒大學畢業的日子。王逸平的妻子方潔早早訂好了去美國參加畢業典禮的機票,她說:“女兒在國外讀書4年,她很多同學的父母都去探望過。就因為他忙,我們從沒有去過。”距離與女兒“第一次赴約”隻剩不到一個月時間,王逸平卻永遠倒在了自己的辦公室,又一次和女兒失約。25年來,他以超強的剛毅,與疾病搏鬥,堅守崗位,至死不渝;25年來,他以微笑麵對生活,感染身邊每一個人,留下了晚霞般的燦爛和溫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麵小康。中科院建院以來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以王逸平為代表的一批批藥物研發人員,秉承中科院使命,勇挑重擔,以中國夢為指引,踐行著新藥夢。

路漫漫其修遠兮。王逸平輸給了病魔,卻跑贏了人生;他燃盡了自己,卻照亮了千萬患者的健康之路。他的一生,是對黨忠誠、不忘初心的一生;是執著追求、傳承創新的一生;是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一生;是科技報國、開拓創新的一生;是一心為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但我們必須有“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我國科技工作者要有強烈的創新信心和決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於攻堅克難、追求卓越、贏得勝利,將一代代科學家用汗水和生命鑄就的科學精神轉化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強大動力,努力開創中國科技進步的新未來。

《求是》2019年第5期

掃碼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