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在肩 初心如磐
祝運璿
前進的路上,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坎坷,無論麵臨多麼大的壓力,無論肩負多麼繁重的任務,隻要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一定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始終保持定力,從容應對挑戰,把各種困難踩在腳下
一名年僅27歲的戰士,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他在危險考驗麵前作出生死抉擇?是什麼樣的精神,使他在步步驚心的雷場臨危不懼,愈險愈向前?杜富國用行動給出的答案是:初心和使命。
杜富國在申請加入掃雷大隊的請戰書中,這樣寫道:“怎樣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衡量的唯一標準是真正為國家做了些什麼,為百姓做了些什麼。一個聲音告訴我,我要去掃雷,這就是我的使命!”熱血僨張的文字,透射出一名青年戰士的理想抱負和人生追求,書寫了新時代革命軍人為黨為國為人民“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堅定決心和鐵血擔當,更把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品質展示得淋漓盡致。
杜富國的入黨申請書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初心和使命,對於一個政黨來說,承載著這個黨初創時的希冀與信念、責任與擔當;對於共產黨員和革命軍人來講,則意味著對“入黨為什麼”“當兵幹什麼”的考問與作答。回顧杜富國的成長足跡,從軍報國的初心、為人民掃除雷患的使命,是激勵他奔向生死雷場的“動力源”,是激勵他錘煉掃雷本領的“倍增器”,也是激勵他為了使命不懼犧牲的“衝鋒號”。3年多來,他出入雷場千餘次,排除各種爆炸物2400餘枚,用一腔熱血踐行雷場出征的錚錚誓言,書寫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壯麗詩行。
初心和使命裏有忠誠,有擔當,更有精神。正如恩格斯所說:“一個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樣達到這個目的的政黨,一個真正想達到這個目的並且具有達到這個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頑強精神的政黨——這樣的政黨將是不可戰勝的。”同樣,對於奮進在強軍興軍征程上的新時代革命軍人來說,從出發的那一刻起,初心和使命就是引領航程的航標,是激揚鬥誌的號角。前進的路上,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坎坷,無論麵臨多麼大的壓力,無論肩負多麼繁重的任務,隻要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一定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始終保持定力,從容應對挑戰,把各種困難踩在腳下。這也是杜富國在號令麵前、在危險麵前、在苦累麵前,一次次喊出“讓我來”的精神源頭所在。
軍隊因使命而生,軍人因履行使命而彰顯價值。對每一名新時代革命軍人來說,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全麵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的使命曆史地落在我們肩上。像杜富國那樣牢記初心使命,就必須以強軍興軍為己任,用生命擔當使命,用立足本職作奉獻的行動書寫對黨的絕對忠誠。
“一旦穿上軍裝,就對國家和民族有了一種責任,隨時準備把自己的命交出去。”《亮劍》中李雲龍的這句話被許多人所認同。然而現實中也有一些同誌,雖然身處強軍興軍的偉大時代,卻不願做挺立潮頭的“弄潮兒”,而甘做時代的“尾巴”;有的置身改革強軍的洪流中,不是中流擊水、奮楫前行,而是猶豫徘徊、患得患失;有的被眼前的困難和挑戰嚇倒,被個人的利益得失所束縛,以至於不敢擔當、不願作為。所有這些,背棄了初心,放棄了使命,是難以擔當強軍重任的,注定要被時代所淘汰。
習主席強調指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不要忘記我們是共產黨人,我們是革命者,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在大有可為的新時代,我們肩負的使命光榮而艱巨,也麵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每名同誌當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向杜富國等先進典型、身邊榜樣學習,將初心和使命鐫刻於心,錘煉勇於擔當的品____格,砥礪時不我待的奮鬥精神,始終做到初心永遠不忘、追夢的步伐永遠不停歇,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的業績。
《解放軍報》2019年6月6日
無懼考驗 勇於答“到”
張 劍
軍人的血性膽氣和責任擔當,表現在關鍵時刻,培養在平時一點一滴,重點在磨礪,關鍵在養成
杜富國負傷一周後,南部戰區陸軍領導去醫院看望他,當聽到叫自己的名字時,杜富國忍著傷痛,響亮回答:“到!”
這一聲“到”,喊出了軍人的精氣神,既是一名革命軍人聽號令、勇擔當的體現,也是一名當代青年對完成好肩負使命的莊重承諾。
險象環生的雷場上,誰多排一顆雷,誰經受的危險就多一分。杜富國深知其中的危險概率,但每當遇有險情,他又總是臨危不懼、衝鋒在前。生死關頭,他毫不猶豫地對戰友喊出“你退後,讓我來”,以血肉之軀擋住危險,自己卻永遠失去了雙手和雙眼。杜富國不懼危險、勇於挺身而出的英雄壯舉,令人感動,發人深思,催人奮進。
像杜富國一樣,不論承擔多麼繁重嚴峻的任務,都勇於答“到”,彰顯的是精神境界,檢驗的是意誌品質,也展現出一名軍人對待生死考驗的態度。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在我軍的英雄譜上,無論是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任憑烈火焚身而嚴守紀律的邱少雲,還是逐夢海天的強軍先鋒張超、用生命擔當使命的英雄戰士杜富國,麵對生死的抉擇,他們無一不是頭頂正義、肩扛使命,義無反顧地選擇為了戰鬥的勝利、為了祖國的需要勇敢答“到”,挺身而出。其實,他們也是血肉之軀,並不是不懂得珍惜生命、不知道熱愛生活,隻不過他們始終把祖國需要、人民利益、軍人榮譽看得比生命更加重要。
回望我軍革命征途,有多少輝煌勝利,就有多少浴血榮光。湘江一役,5萬多人犧牲;抗日戰爭,60多萬人傷亡;解放戰爭,約26萬人捐軀……浸滿鮮血的數字背後,是一個個勇於戰鬥、敢於犧牲的革命軍人。和平時期,雷場就是戰場,戰場就有犧牲。3次邊境大麵積掃雷行動,有40多名官兵致傷致殘,兩名戰士獻出生命。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軍人都要麵對血與火、義與利、生與死的考驗,新時代革命軍人唯有自覺把人生追求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樹牢樹正生死觀、榮譽觀、價值觀,才能時刻準備戰鬥,關鍵時刻站得出、頂得上、打得贏。
能不能像杜富國一樣勇於答“到”,砥礪的是革命軍人的血性膽氣。血性是一個民族走向興盛的強大氣場,是一支軍隊打不垮的鋼鐵脊梁,是革命軍人生死觀煥發出的光芒。杜富國的一聲“到”,是一句生命的承諾,是一名戰士的衝鋒,即使倒下,也要倒向衝鋒的方向。他不怕艱難、不畏犧牲、不計個人得失的血性擔當,傳承的是人民軍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續寫的是“為了祖國不惜血染戰旗”的時代風采。正如網友所言,他的鐵血與舍我,讓人們知道了什麼是英雄的模樣;他的一句“讓我來”,讓人們聽到了時代的最強音。
軍人的血性膽氣和責任擔當,表現在關鍵時刻,培養在平時一點一滴,重點在磨礪,關鍵在養成。闊步行進在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全麵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的偉大征程上,我們應積極從杜富國身上汲取豐厚精神營養,深切感悟他對於使命敢擔當、為了任務敢拚命、為了戰友不惜命的英雄氣概,始終把崗位當戰位、把本職當天職,用生命擔起使命,用熱血譜寫忠誠。當那一天真的來臨,祖國和人民一聲召喚,一個個像杜富國一樣勇於答“到”的新時代革命軍人,必將用無懼考驗、一往無前的行動做到不負重托、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