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報》2019年6月13日
經得苦累 挑得重擔
李曉明
受得了苦累,下得了苦功,做得了苦差,才能幹好本職、幹出成績、有所作為
身在軍營,從來就是苦累和付出常伴。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是軍人的常態,吃苦是軍人成長不可或缺的一環,能吃苦是軍人素質的“標配”。在麵對苦累時,杜富國從不退縮,樂於吃苦,埋頭苦幹,主動爭任務、勇於站前列。他經常身負20多公斤的炸藥拉著繩索滑行,穿著10多公斤的防護服在近70度的陡坡上執行搜排任務,作業完成後,衣服已被汗水浸濕……正是這種不怕苦累敢擔當的精神,磨礪出他“讓我來”的血性膽氣,磨礪出軍人鋼鐵般的意誌品質。
“平時不習勞,而臨戰忽能習勞者;平時不能忍饑耐寒,而臨戰忽能忍饑耐寒者,未之有也。”戰場勝敵,根基在平時的勤練苦練實練。杜富國為了能將排雷技能練到極致,每天拿著探雷針練習,直到胳膊累得抬不起來。工作中,越是艱苦危險他越是衝向前,每次扛炸藥都爭著扛兩箱,肩膀常被背帶勒出血印。精神本自磨礪生,苦累成為杜富國提高實戰本領的“磨刀石”,使他有底氣在急難險重任務麵前站排頭、當先鋒,更有膽氣喊出“讓我來”。
吃苦是一種精神、一種勇氣、一種境界。年輕時能吃苦、敢吃苦是一種積累,能夠為未來的人生奠定堅實基礎。“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與杜富國接觸過的人都有一個共同感受,那就是在杜富國身上有一種超越他實際年齡的堅定、沉著和冷靜。雷場上出生入死,讓他成熟沉穩,即使在為救戰友受傷昏迷蘇醒後,在得知自己雙手被截肢的情況下,杜富國仍希望“裝一雙智能手,能繼續去排雷去戰鬥”。英雄本色的背後,是征服磨難、克服痛苦、熬過孤獨的自我升華,映射的是對信仰的忠誠、對使命的堅守、對責任的擔當。
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當代青年官兵入伍前大多在父母的嗬護下成長,經曆少、閱曆淺,更少有艱難困苦中的磨煉。參軍入伍後,既然選擇了擔當強軍重任,就要補上“吃苦”這一課,主動“找苦吃”。要像杜富國一樣在日常工作訓練的苦與累中曆練身手,在基層的艱苦環境中積累沉澱,在緊要關頭叫響“讓我來”,用實際行動踐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具備了這樣的品質,才能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履行使命,奮發有為。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受得了苦累,下得了苦功,做得了苦差,才能幹好本職、幹出成績、有所作為。如今,隨著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大步邁進,我們的“鋼”多了,可是有些官兵的“氣”卻少了。有的怕苦怕累,艱苦的崗位不願去,訓練強度稍微加大就叫苦,隻想過得去,不求練得精;有的消極保安全,在訓練上縮手縮腳、畏首畏尾,不願涉足險難課目訓練;有的思想上怕吃苦,幹工作挑肥揀瘦,隻願做那些輕便的、容易的、好做的事。諸如此類,不僅與實戰化訓練的要求相去甚遠,更與完成備戰打仗的使命任務不相適應,是注定打不了勝仗、擔不起重任的。
“奮鬥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往往荊棘叢生、充滿坎坷。”青年官兵要跟上強軍的時代節拍,要立誌在軍營成長成才,就必須沉下身子、靜下心來迎接挑戰,像杜富國那樣知難而進,勇於接受苦累的洗禮,在吃苦中磨心智、練本事、強能力;在吃苦中厚積薄發,磨礪意誌品質,交出不辱使命、無愧時代的合格答卷。
《解放軍報》2019年6月20日
抗挫抗壓 愈挫愈奮
陸 軼
青年官兵應該像杜富國那樣,不怕事,不避難,聞戰則喜,愈挫愈奮,越是艱險越向前,勇於承受壓力,接受挑戰
上過雷場的人都知道,腳步與雷的距離,就是生與死的距離。在雷場執行任務,走錯一步就會有生命危險。在這樣高危的情況下,杜富國能夠對戰友說出“你退後,讓我來”這6個字,就是一種置生死於度外的擔當。其實,有如此擔當精神的不止杜富國一人,在掃雷大隊組建之初,計劃抽組400多人,收到的請戰書卻有1400多份,成百上千個像杜富國一樣的官兵勇敢請纓,充分彰顯出我軍官兵舍身忘我的大無畏氣概,讓我們看到的是革命軍人的英雄本色。
雷場就是戰場,在邊境掃雷,地形複雜,多數情況下隻能人工摸排,雷場內雷障密度極高,雷彈性能不穩定,極易發生爆炸。深知其難其險的杜富國,每一次訓練都認真對待,因為他知道,一次失敗就意味著將有戰友流血犧牲。為了熟悉掌握理論知識,他隨身攜帶知識要點卡片,一有空閑就拿出來學習,加班到深夜是常態;強化技能訓練,別人練習一個小時,他就練習兩三個小時,失敗一次,就再來兩次。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很快從一個掃雷專業的門外漢成長為“專業通”。正是麵對失敗不氣餒的精神,讓他愈挫愈奮。他的英雄壯舉和精神品質,代表了新時代革命軍人投身強軍實踐的價值追求,生動反映了一線任務官兵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擔當精神。
在陸軍軍醫大學康複中心,杜富國在練習用肌電手寫字(張永進 攝)
成長道路上,遭遇挫折、承受壓力在所難免。一時遭遇挫折和壓力看似不利,但從長遠看對年輕人的成長是有益的。習主席寄語青年:“強者,總是從挫折中不斷奮起、永不氣餒。”杜富國就努力在工作生活中做這樣的強者,他用行動生動詮釋了麵對艱難困苦永不言敗,抗挫抗壓、愈挫愈奮的精神。受傷後,杜富國在醫生的幫助下進行複健治療,每天堅持練體能、練寫字,依舊精神昂揚,積極麵對生活。對未來,杜富國同樣充滿信心。有人問他:“如果給你一次機會,你還會選擇加入掃雷大隊嗎?”他堅定地回答:“假如再給我機會,哪怕一千次,一萬次,我也會堅守初心,繼續作出這樣的選擇。”
學習杜富國,尤其要學習他身上這種不懼挫折壓力,勇敢麵對挑戰、自信迎接未來的精神品質。有一句古話叫“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對於年輕同誌來說,不經曆矛盾困難和複雜局麵的磨煉,難以成熟和進步。年輕同誌主動經受“事上磨”的曆練,經風雨、見世麵,才能壯筋骨、長才幹。置身強軍興軍征程,前進道路上難免會遭遇挫折坎坷。使命在肩,唯有以時不我待、隻爭朝夕的精神,磨礪抗挫抗壓能力,砥礪意誌和本領,才能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和期望。青年官兵應該像杜富國那樣,不怕事,不避難,聞戰則喜,愈挫愈奮,越是艱險越向前,勇於承受壓力,接受挑戰,主動謀事,大膽幹事,努力成事,在經風曆雨中練就鐵肩膀、硬翅膀,擔起強軍重任,實現人生價值。
《解放軍報》2019年7月2日
不計得失 不懈奮鬥
韋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