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工作崗位,每名官兵都應當思職責、勇擔當,增強“等不得、坐不住”的緊迫感,鼓起“敢於闖、勇於幹”的精氣神
參加掃雷前,他是原單位的“多麵手”,是組織重點培養的骨幹力量;服役期滿,麵對進退走留,他的回答如此鏗鏘:“雷患未清,何以家還。”在生與死、苦與樂的選擇麵前,“時代楷模”杜富國總是喊出“讓我來”,勇毅擔當使命。正如他負傷後所言:“哪怕是一千次、一萬次,我也會一如既往地選擇掃雷,因為我是一名軍人。”
人的一生處處麵臨選擇,對軍人而言,經常要直麵得失考驗。當前,隨著改革持續深入推進,許多官兵的工作崗位、職責任務、家庭生活等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在利益得失麵前,能不能處理好“小家”與“大家”、“小我”與“大我”的關係,能不能義無反顧踐行從軍誓言、保持初心本色,這些都是對每一名革命軍人的現實考驗。對於革命軍人而言,真正把個人夢想融入中國夢強軍夢,把祖國和人民的利益舉過頭頂,難以解開的思想包袱都將迎刃而解。當我們秉承為國為民的堅定信念,將其作為自己不變的價值追求和奮鬥指向,落實到一言一行上,軍旅之路必將綻放耀眼的光彩。
“讓我來”精神反映的是一種崇高純粹的得失觀。這種得失觀,是“吃遍千遍苦,不喊一聲累”的堅毅,是“為任務敢拚命,為戰友不惜命”的勇氣,是“人民有危難,帶頭衝在前”的擔當。在我黨我軍的曆史上,這樣的價值觀代代相傳,這樣的英雄人物不勝枚舉,董存瑞、雷鋒、林俊德、張超等英雄模範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今天,杜富國以危急時刻“讓我來”的壯舉加入這個英雄行列。毛澤東說,要奮鬥就會有犧牲。當挫折和困難到來時,當生與死的考驗到來時,每一名共產黨員和革命軍人都應當毫不猶豫地喊出“讓我來”。
一時一事“讓我來”不難做到,難就難在時時處處都能做到“讓我來”。強國強軍的征程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我們將會麵對許多重大挑戰、重大風險、重大阻力、重大矛盾,這是時代的考卷,也是黨性的試金石。麵對一個個難啃的“硬骨頭”,我們應像杜富國那樣涵養“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懷,樹起“讓我來”的擔當自覺,始終堅守初心、勠力前行,敢於犧牲、勇於奉獻,真正做到不負重托、不辱使命。
麵對得失考驗,我們應該問問自己,能不能像杜富國那樣,始終保持履職盡責的熱心、幹事創業的決心和攻堅克難的信心?考驗麵前,要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定力,埋下頭學習、撲下身子工作;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耐力,任勞任怨做事、無怨無悔奉獻;以“吃得世上千般苦”的毅力,在實踐中曆練,在磨礪中成長。要少打“小算盤”,多謀“大棋局”,少算一點個人得失的“小賬”,多算一些顧全大局的“大賬”。
任務越繁重,越需要能挑重擔的人。曾有人問杜富國為什麼入黨,他說:“我入了黨,就有資格挑擔子、帶頭幹。”杜富國守初心的這種堅定自覺,值得當下一些黨員對照反思。強軍興軍的征途上,難免會遇到總得有人扛的“炸藥包”、總要有人接的燙手山芋。如果有困難就退縮,有風險就躲避,考慮個人前途多,考慮軍隊未來少,就會遲滯發展甚至錯失機遇。麵對利益羈絆,每名官兵都應學會跳出一時一地一己之囿看問題作取舍,從而守住信仰、守住黨性、守住底線,自覺把心思精力凝聚到強軍興軍的實踐中。身在工作崗位,每名官兵都應當思職責、勇擔當,增強“等不得、坐不住”的緊迫感,鼓起“敢於闖、勇於幹”的精氣神。人人都敢於喊出“讓我來”,勇於向組織提出“請把最艱巨的任務交給我”,強軍事業就會充滿蓬勃生機,灌注強大動力。
《解放軍報》2019年7月4日
心中有光 腳步有力
張首偉
學習英雄杜富國,就要像他那樣,用信仰之光照亮奮鬥之路,把報國之誌化作奮進壯歌
“夫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者也。”古往今來,英雄人物之所以令人敬仰、受人稱頌,往往不僅因為其功業之非凡,還在於他們有著強大的內心、偉岸的精神和不屈的靈魂。許多人在為杜富國的英雄壯舉所震撼感動的同時,也無不為他今後的人生道路擔憂。然而,麵對身體傷殘,杜富國給出的回答是:“我雖然失去了雙手,但我還有健全的雙腿,可以繼續為夢想奔跑;我雖然失去了雙眼,但我有信仰的明燈,可以繼續照亮我前行。”
杜富國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手術後不到一個月,他就讓人扶自己下床走路;一個半月後,他就咬緊牙關在病床上開始用殘缺的雙臂做平板支撐;3個月後,就嚐試著在跑步機上練習跑步。他說,雖然不能和戰友們並肩戰鬥在雷場,但軍人的標準不能降。
在與傷痛鬥爭的過程中,杜富國表現出的堅韌、頑強和樂觀,令人感動。“意誌決定了傷員麵對傷情的心態,而心態又直接影響治療效果,由於他的堅強樂觀,許多傷後並發症在他身上沒有發生。”參與救治杜富國的一位醫生如是說。采訪過杜富國的記者們有一個共同感受:本想給他鼓勁兒,卻總是從他那裏受到激勵;本想給他力量,卻總是從他身上獲得力量。
相比杜富國,一些年輕人雖有健全的軀體,卻缺乏一股精神。有的人想法很多,也有自己的人生規劃,可就是心浮氣躁,不能腳踏實地;有的人對成功者開拓者充滿羨慕之情,也能夠撲下身子為夢想而努力,可就是經不起風雨、扛不住誘惑、頂不住壓力,稍有挫折便動搖,遇到困難就徘徊。甚至還有少數人,心中無夢,自詡“佛係”,使命意識淡化、奮鬥精神弱化。凡此種種,與英雄杜富國身殘誌堅、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相比,應該感到汗顏羞愧。
信仰和夢想,昭示初心使命,定位奮鬥人生,猶如熊熊火炬,能給人溫暖、力量和光明。心中有了信仰和夢想之光,人生就會有動力、有方向。即使身處寒冷的冬天,也能聞到春天的芬芳,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失敗和挫折,都會愈挫愈奮、自強不息、頑強奮鬥。這是杜富國戰勝傷痛、開啟人生新征程的巨大動力所在,也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的寶貴精神品格。
心中有光,前行方向就會堅定明確,前進腳步就會鏗鏘有力。革命軍人要用科學理論點亮心中之光,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強軍思想,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要用備戰打仗實踐砥礪心中之光,在如火如荼的工作訓練中,不斷突破自我、超越自我;要用嚴格的作風養成錘煉心中之光,在經受風雨磨礪、經受挫折鍛煉中,打造過硬心理素質,堅定百折不撓的進取意誌,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
“為了理想能堅持、不懈怠,才能創造無愧於時代的人生。”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是人人都能夠大有作為的時代。英雄是時代的標尺,是看得見的價值觀。學習英雄杜富國,就要像他那樣,用信仰之光照亮奮鬥之路,把報國之誌化作奮進壯歌。惟如此,才能不負時代、不辱使命,讓夢想成真,讓人生出彩。
《解放軍報》2019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