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士革享有“阿拉伯世界古文物薈萃地冶的聲譽,古城區於1980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名錄。
雅加達——萬島之都
印度尼西亞的首都雅加達,是東南亞最大的城市,是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交通咽喉,更是亞洲通往大洋洲的重要橋梁。
早在14世紀,雅加達就以出口胡椒、香料吸引了許多中國和阿拉伯的商人。
1527年,加拉巴被淡目國占領,改名為“查雅加爾達冶,意思是“光榮的堡壘冶“勝利的城市冶,雅加達一名就由此演變而來。1592年後,荷蘭殖民者將魔爪伸到了印度尼西亞,他們建立便於加強統治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印度尼西亞才贏得了獨立,建立了共和國,定都於雅加達。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爪哇島是印度尼西亞文化的搖籃。
在這裏,雅加達人繁衍生息,自己製作青銅器和鐵器,之後還受佛教色彩的影響建立了史上最強大的麻喏巴歇封建王朝。在麻喏巴歇王朝之後,印度尼西亞社會開始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在這期間的文物具有伊斯蘭教色彩。在15世紀,由於受到西方殖民者的統治,印度尼西亞滲透著西方社會的一些特點。另外在雅加達的曆史博物館中有記載:印度尼西亞石器時代文化受到來自雲南地區的中國文化的影響。到了公元前1—2世紀,印度尼西亞人民已能製造青銅器和鐵器,這種生產的發展同樣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
雅加達是印度尼西亞的經濟中心,這裏有全國最大的銀行和全國性商業、工業的管理機構。它的主要工業有食品、機械和造船等。其次,雅加達還是印度尼西亞的文化中心,這裏有國立印度尼西亞大學以及其他國立和私立高等學校。還有許多科學研究機構,如印度尼西亞科學院、國家檔案館、攝影測量研究所、工業調查研究所、中央統計局、水文地理和考古研究所、語言和民族文化研究所、氣象學和地球物理研究所、經濟和社會研究所等。
雅加達是一座璀璨的城市,它的璀璨不僅來自於古代的曆史遺跡,更來自於它本身旖旎的自然風光。
布哈拉——伊斯蘭穹頂
漠海中的布哈拉,有著大大小小的藍色穹頂和以藍調為主的釉麵牆壁。幽靜的街道上,偶見身著深藍色大袍的人走過,一陣幹爽的風拂麵而過,給人一種走到天邊的感覺。它位於歐亞大陸最深的腹地,在絲綢之路興盛的年代裏,是溝通東西方文明商路上一顆閃亮的明珠。
布哈拉城建立於公元前1世紀,位於澤拉夫尚河的低窪灌溉河穀地區,麵臨沙赫庫德運河,坐落在一塊綠洲上。絲綢之路途經此處,古跡距離貫穿黑海地區的鐵路線15千米,距撒馬爾罕250千米。曆史上,布哈拉城是宗教和貿易中心,現為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州首府。
在公元4世紀並入匈奴懨噠王朝之前,布哈拉城歸屬庫善帝國,由西徐亞人組成的薩卡王朝統治了這一地區。公元709年,阿拉伯人占領該地後,布哈拉成為巴格達哈裏發的重要文化中心。公元892—999年,布哈拉成為薩曼王朝的國都。11—12世紀期間,在突厥喀喇汗王朝的治理下,布哈拉的經濟和文化一直保持著繁榮的景象。
1220年,鐵木真的蒙古騎兵攻陷了布哈拉,並放火焚城。1273年和1316年,蒙古人再度入侵。1370年,布哈拉並入鐵木真王朝版圖之後,城內湧現出大量建築精品。在15世紀末,反複爭奪的無數次大小戰爭中,布哈拉逐漸衰敗。16世紀,謝巴尼德的烏茲別克人建立了布哈拉汗國,作為首都和新興國家的中心,布哈拉再度繁榮。布哈拉最終成為鄰國侵略的犧牲品。1753年,它成為新的曼吉特王朝的首都,直到1917年蘇聯十月革命。
布哈拉的城市設計和建築對中亞許多地區的城市規劃都產生了廣泛影響。布哈拉是中亞地區最完美無缺的中世紀城市典範,當時的城市布局至今保存完好。
據文獻記載,自公元9世紀起,古城狹窄蜿蜒的街道就被三種不同的建築區分開來:城堡、城市自身建築以及商棧。舊市區內建有長方形街區,四周環繞城牆,用於防禦的城牆反複毀於戰火又反複重建,在幾個世紀的歲月之中改變了城市的風貌。16世紀時,城牆周長12千米,116座敵樓和11座兩側帶有塔樓的城門護衛著城市,現今還遺留下來兩座城門。東城牆外麵的城堡為中亞細亞最大的城堡之一。
布哈拉的遺跡除了很多16世紀的建築外,還有大量古老的伊斯蘭建築,包括建於公元9世紀末10世紀初的伊斯梅爾薩曼王陵,堪稱中亞建築藝術的傑作。卡裏安尖塔建於11世紀,是布哈拉最高的建築物。此外還有馬高基—阿塔裏清真寺、查爾清真寺、拉希穆汗清真寺和謝伊費德丁納·布哈爾茲陵墓,建築物多為宗教場所,但也留有不少商業建築,如商棧和市場。這些當地的建築由磚瓦房和土坯平頂房構成,而且臨街一麵缺少窗戶。富戶人家都裝飾著雕花大理石鑲條和壁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