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魅力名城古鎮——亞洲篇(7)(1 / 3)

公元前11世紀,古以色列王大衛統一了猶太各部落,建立了以色列國,定都耶路撒冷,並在此興建宮殿、神廟等建築,改名為大衛城。

40年後,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繼承王位,費時12年在耶路撒冷的安錫山口建造了猶太教聖殿。聖殿坐西朝東,長200米,寬100米。

教徒們都到這裏朝覲和獻祭敬神。聖殿外形雄偉壯觀,內部裝飾華麗,從此奠定了耶路撒冷作為神教中心的神聖地位。

耶路撒冷自從誕生起就一直受宗教與傳統、聖地與名勝、曆史與神學的熏陶,受到猶太人、基督徒及穆斯林的共同崇敬。耶路撒冷是一座山城,市區隨山崗、丘陵的起伏而蜿蜒伸展。視野所及,不少房屋遍及山頂:有的呈梯形,分布在山坡上。教堂鍾聲遠近相聞,令人感到古雅的神韻。

猶太人傳說,羅馬人焚毀聖殿後,有6位天使飛臨,坐在殘牆上痛哭,淚水滲入石縫,使牆變得堅固無比,永世不倒,這就是哭牆。

哭牆位於耶路撒冷聖殿山之西,是今日猶太教最神聖的露天會堂。公元70年,羅馬提多將軍燒毀聖殿,但遺留部分台基不拆毀,以向後世顯示羅馬的兵力強大。公元135年,羅馬平定第二次反抗羅馬的革命,猶太人被迫遠走他方,分散於萬國之中。到了拜占庭時代,猶太人被容許每年一次在聖殿被毀周年日到西牆來,為國度複興哭泣禱告,“哭牆冶之名不脛而走,成為猶太教的聖地。

在這裏,人們虔誠撫摸著哭牆或者親吻著,祈禱著,大聲哭訴著,在哭牆麵前祈禱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一個民族將一種壓抑千年的傾訴化作了對和平的永恒的呼喚!從東麵的獅子門沿著耶穌遇難足跡——“苦路冶走,那充滿傳說的14站“苦路冶,給人太多的感悟。現在的“苦路冶建於200年前,是傳說中耶穌被宣判死刑後,背負十字架押往山坡上遇害的路線。每周五下午,沿途教堂的神父們都會走一遍苦路。上千人一站一站祈禱唱經,用拉丁、希臘、英語誦讀《聖經》有關章節,場麵宏大感人。

聖墓教堂又稱“複活大堂冶,是耶穌墳墓所在地,基督教最著名的聖地,也是耶路撒冷基督教大教堂之一。督教徒不分教派和所屬教會,都將耶路撒冷奉為聖地。他們在基督教各主要節日期間湧入耶路撒冷,朝拜的首要目標就是聖墓教堂。

這座龐大的教堂是由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娜開始興建的,這一巍峨的建築分為三部分,包括墓上的複活教堂、宏偉的長方形受難教堂和岩石上的十字架。

公元614年,大教堂遭火燒毀,後經修建、拆除、重建,可謂命運坎坷。

但慶幸的是,時至今日我們依舊可以看到這座承載了許多曆史的教堂。現在大教堂的一部分為東正教——耶路撒冷主教的主教座堂,另一部分為天主教方濟各會所據有,科普特教會、敘利亞教會和亞美尼亞教會也各據堂中一部分。

世界上沒有一座城市如耶路撒冷那樣遭受這麼多的災難。它曾經在戰爭中毀滅數十次,即使已經成了廢墟,即使沒留下任何讓人懷念的痕跡,但是人們卻不曾忽視過它。一次次的重建,它終於成了這個世界上投注信仰最多的城市。

基督教作家曾經這樣感歎過:“上帝給了世界十分美麗——九分給了耶路撒冷,剩下的一分給了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上帝給了十分哀愁——九分給了耶路撒冷,剩下的一分給了世界上其他的人。

冶撒馬爾罕——絲綢之路上的樞紐城市

撒馬爾罕,意為富庶之地,中亞地區最古老的人類聚落之一。在中國的古書上,它有過許多稱呼:《魏書》稱為悉萬斤,《隋書·西域記》稱為康國,《新唐書》稱為康國、薩秣建,元耶律楚材《西遊錄》作尋思幹,《元史》作薛迷思加,明陳誠《西域番國誌》《明史》、明嚴從簡《殊域周谘錄》均叫做撒馬爾罕……

1000多年前,一批駝隊駝著中國的絲綢從長安出發,經過長途跋涉,穿越河西走廊,曆經千山萬壑、無垠大漠,到達“颯秣犍冶(在中國的古籍中,撒馬爾罕曾經有過這麼一個帶著無限詩意的譯法)的時候,至少花去幾個月的時間。而今天的人們從北京出發,乘坐飛機飛越千山萬水,到達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僅僅需要花費6個小時。

越過時間和空間,人們所看到的撒馬爾罕,是中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關於它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善於經商的粟特人從東到西,從西到東,在他們的口中,撒馬爾罕是一座美輪美奐的都城。公元前3世紀,當馬其頓帝國的亞曆山大大帝攻占該城時不禁讚歎:“我所聽說到的一切都是真實的,隻是撒馬爾罕比我想象中更為壯觀。冶撒馬爾罕在絲綢之路的中心點上,歐亞文化在此激流彙蕩,薈萃出獨具一格的城市風貌。作為重要的樞紐城市,撒馬爾罕連接著波斯、印度和中國這三大古老的帝國,它在絲路中得到無數的讚美與向往,也飽受了戰火的蹂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