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世界第一港
鹿特丹是荷蘭第二大城市,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位於歐洲萊茵河與馬斯河彙合處。城市的名字來自於在市中心注入馬斯河的小河鹿特河和荷蘭詞Dam(壩)。鹿特丹是連接歐、美、亞、非、大洋五大洲的重要港口,素有“歐洲門戶冶之稱。現代化的橋梁、摩登的建築,以及往來於水麵上的巨型船隻,是鹿特丹給人的第一印象。
鹿特丹原本是鹿特河附近的漁村,該河古時從南荷蘭的沼澤地區流入馬斯河,1150年前後,為了抵禦洪水,當地居民開始修建堤壩。1260年左右,人們在鹿特河上建成了一座大壩,是為Dam on theRotte或Rotterdam,鹿特丹由此而得名。1340年荷蘭伯爵威廉四世治理鹿特丹時,當時居民約有2000人,不久伯爵挖掘了運河與登海爾德和萊頓相通,使鹿特丹繁榮起來。
到了16世紀,鹿特丹城市建設逐步發展,在泥沼地上挖掘出了許多港口,為對外交通和貿易奠定了基礎。18世紀,鹿特丹的對外貿易更為蓬勃興旺,集中對法國和英國開展貿易,當時也有船隻遠航到印度尼西亞和美洲。19世紀,鹿特丹在轉口貿易方麵的地位日益重要。由於德國在1871年統一,在萊茵地區,特別是在魯爾地區實行工業化,使鹿特丹也相應地得到發展。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及蘇伊士運河的通航,特別是1877年鐵路接通南部市區和1895年建成通往北海的運河新河道,使其運輸條件大為改善。城市的擴展,港口運輸網絡的建立,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河流和運河連為一體,至20世紀初鹿特丹一躍成為荷蘭第一大港,世界上設備最好的港口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鹿特丹遭受了巨大損失。1940年5月14日,德國空軍對這座城市狂轟濫炸,整個市中心和東部廣大地區完全被破壞,包括建於15世紀的聖勞倫斯大教堂在內的許多公共建築物被炸成一片瓦礫。隻有市政府、郵政總局、股票交易所、波伊曼斯博物館等建築幸免於難。鹿特丹的瓦爾港機場(歐洲第一民用機場)也遭到破壞。1944年秋季,德軍撤退時還大肆破壞城市設施。現在市中心的南端,矗立著一座名為“劫後餘生的城市冶的人體塑像。這個塑像腹部空裂,雙臂高舉,仰麵朝天,兩腿艱難但卻堅強地站立著。
它生動地描述了鹿特丹在二戰中的遭遇及鹿特丹人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戰後,市政當局開始執行重建計劃,並征用整個被破壞的地區。
港口設施的重建於1949年完成,並逐步恢複了海上交通運輸。20世紀60—70年代建成了博特萊克港和石油化工區,開挖深23米、寬400—600米、長12千米的貝爾河,並修建歐羅波特港。港口和工業區麵積自二戰後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26郾3平方千米擴大到100平方千米,使鹿特丹自1965年起躍為世界第一大港。
布達佩斯——巴洛克式的名城
布達佩斯是匈牙利首都,坐落在多瑙河中遊兩岸,西岸是布達,東岸是佩斯。
早先是遙遙相對的兩座城市,後經幾個世紀的擴建,兩城逐漸接近,於1875年合為一座城市,稱為布達佩斯。從公元前的軍事重鎮開始,布達佩斯由小到大走過了一條漫長的道路。而今,布達佩斯已發展成中歐首屈一指的現代化大都市。布達佩斯的氣質是靜謐的,以至於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安靜的首都。但布達佩斯又是充滿活力的,在它的安靜氣質下,潛藏著足夠的魅力來引發你的熱情,因為這裏是詩人裴多菲的故鄉,滔滔的多瑙河攜帶著維也納動聽的音樂流到這裏,又多了幾分醉人的詩意。
盡管這是一座城市,但是布達與佩斯卻體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與情調,起伏與平坦、曆史與現代,兩個部分缺一不可地結合在一起,在視覺的衝突中遮掩不住的是布達佩斯的完整與和諧。
布達丘陵起伏,是一座地勢險要的山城,有著悠久的曆史。同時,布達也是有錢人的聚居區,幢幢別墅坐落在山坡的綠樹叢林中,眾多古趣盎然的街道洋溢著浪漫的氣息。佩斯地勢平坦,是熱鬧繁華的行政、商業和文化中心。
對布達佩斯這座城市,有的人一見鍾情,也有人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才會喜歡上它,但很多人都不約而同地認為布達佩斯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之一。
在這個擁有超過200萬人口的繁華首都城市裏,可以找到山洞、溫泉和特別保護區。在布達佩斯的曆史名勝中,不但可見到羅馬時代的圓形劇場、土耳其澡堂,也可以看到獨特的匈牙利風格建築。在多瑙河岸畔的建築物裏可以找到匈牙利首都各個曆史階段的痕跡。
布達和佩斯自1873年合並已有130多年,但仍保留著各自的風貌:熱鬧繁華的佩斯是行政、商業和文化的中心,國會大廈及政府機構大都集中在這裏,著名詩人裴多菲和大音樂家李斯特的博物館也落戶於此;河對岸丘陵之上的布達則古跡眾多,古跡漁人堡、馬加什大教堂和皇宮,就坐落在這一邊的城堡山上。登上雄踞在河畔的蓋萊特山,布達佩斯的景色一覽無餘。匈牙利的布達佩斯有著迷人的城市建築和古典的街區,還有享譽世界的輕歌劇、芭蕾舞、話劇、馬術表演和民間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