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需要有“術”,應當學一學人家的“術”。但是,廣告不能脫離實際,必須建立在自己的質量基礎之上。
兩三個月前,我路過北京王府井南口,見原來那個碩大的公共廁所的位置上,忽然聳立起一座類如童話中城堡般的建築。大門口站滿了穿招待員服裝的人,殷勤地把外而的行人接進城堡。我平時從不好事,每逢街上有人打架從不駐足;此際卻禁不住湊上前去,不料又被一位“小姐”攔住:“今天是試營業,不對外。”這反而增加了我的好奇心,我抬頭看了一下城堡的“招牌”——“麥當勞”三個字赫然在目,什麼意思?這時,旁邊有人告訴我:這是家快餐店,賣漢堡包、蘋果派之類。我聽了心想:北京已經有了肯德基家鄉雞和邦達炸雞?現在又在王府井的“寸金之地”出一個新的競爭者,看它的運氣吧。
兩個星期過去,我女兒提出一個要求,讓她媽媽幫她早一點去登記——暑假中到“麥當勞”去勤工儉學,據說,到那裏幹活是論鍾點的,一小時八塊錢。她媽真去問了,結果掃興而回。登記者人山人海,別說暑假,連寒假都滿了。她媽媽順便在廳堂中轉了一圈,服務員小姐跟蹤上來,殷勤得簡直讓人難受:“您要點什麼?您要點什麼?”一迭聲問個不停,似乎你要不買點什麼,她就絕不放你出門。看來,這“一小時八元”也不是那麼好掙的。不過從另外的意思上說,“一小時八塊”又別有用意,大約不是任何人來了都可以錄用,大概專門為了在可能成為顧客的圈子中造成影響。我仿佛聽說,在那裏幹活是論鍾點錄用的。聽說,每人每次隻能幹兩小時。這樣,幹活的人數就大大增加了。試想,如果有一個北京的中學生去那裏勤工儉學了一次,掙了一兩個“八塊錢”,他(她)的父母能不去光顧嗎?能不掏出三個、四個“八塊錢”去討孩子的歡心嗎?大概沒人能夠說清,北京現在有多少個體戶的飯館?其中用了多少安徽小姑娘在服務?她們每天十幾個小時又能掙多少錢呢?她們會不會蜂擁著流向“麥當勞”呢?大概不會,“麥當勞”不會讓這些廉價勞動力去享受“一小時八塊錢”的。我琢磨著,“麥當勞”希望來應聘的人具有一定的文化,並且在其身後具有一定的經濟能力。換言之,應聘者一旦在城堡中做了個“灰姑娘”的“洋夢”,馬上就會引來源源不斷來找“洋味”的顧客。
此後不久,報紙又登出消息——在台灣的幾家“麥當勞”被恐怖分子製造了恐怖事件,傷了人。於是台灣的“麥當勞”一邊宣布暫時停業,一邊懸賞捉拿恐怖分子,其懸賞的數額對咱們來講,幾近天文數字。沒多久,報紙又宣布恐怖分子被擒,幾處“麥當勞”覓新營業。我想,重新踏進那裏的“麥當勞”的顧客,一定對老板充滿了溫馨之情,一定會感謝老板沒有不顧顧客的死活而急於營業……
最有甚者,是剛剛收到的《人民日報》上發了消息——在北京的“麥當勞”,記者親眼目睹:剛剛烤出的蘋果派或漢堡包,隻要十分鍾沒有賣出,立即就扔到垃圾箱中……顯然,這一則小消息比一篇洋洋灑灑的大文章還要有力量。人們立刻會聯想:全聚德的烤鴨、狗不理的包子,能做到十分鍾賣不掉就扔嗎?當然,這種廣告不能隨意仿效,如果街頭的“煎餅餜子”做出來,十分鍾沒人買就扔掉,準定有人要撿。扔者白扔,撿者反倒占了便宜。
廣告需要有“術”,應當學一學人家的“術”。但是,廣告不能脫離實際,必須建立在自己的質量基礎之上。後麵這一點,尤其是需要我們牢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