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戲迷樂”了的三樓,真是一片神奇“土地”——它幾百米見方大小,一切古色古香,一張張八仙桌,一盞盞蓋碗茶,一幅幅名人字畫,一段段京劇唱腔……
在北京前門商業鬧市區,我發現了一片神奇的土地。
星期天早9點,繁忙的商業活動剛剛開始,“大碗茶”商貿集團商場的一樓和二樓也熙熙攘攘起來。然而一陣京劇鑼鼓,把我吸引到了三樓——那裏是著名的老舍茶館。樂隊款款地拉出牌子曲,一位“檢場”不慌不忙地把京劇的桌圍椅帔,擺在小舞台上的一桌二椅之上……原來,擔任今天演唱和伴奏的都是業餘愛好者大碗茶把今天的活動定名為“戲迷樂”,票價格外低廉,為的就是普及京劇。在眾多的演唱者當中,一位“戲迷樂”的“常客”特別引人注目——腦門鋥亮,身穿傳統的中式對襟褲褂,一邊從後麵的桌子走向前台,一邊拉著“山膀”亮相。身邊的朋友告訴我,他已經78歲,是通縣的一名退休職工,每星期日都騎自行車從幾十裏外趕來,兩三年中風雨不誤。隻見他雙手擊節,先念了一段“數板”:“老舍茶館桌椅多,龍井香片擱得多,服務員提壺續水多,喝到嘴裏香味多,唱京劇的戲迷多,愛唱戲的老人多,老人福壽康寧多,樂得能活一百多!”麵對全場轟動,他又一抱拳,自報今日演唱金(少山)派《盜禦馬》。我閉目細品,氣力雖然不足,但依然有種“氣拔山兮”的氣勢。隨後,一位中年票友又彩唱了裘派的《盜禦馬》,相比之下,裘派要玲瓏宛轉得多,刻畫人物也細膩得多坐寨後他走下僅有一丈見方的小舞台,由幾位業餘的“舞台工作隊”幫助著卸裝——為他摘去頭上的雉尾翎,又寬去外麵的蟒袍;隨後,演唱者再戴著硬紮巾、穿著緊身“箭衣”二次登台,接唱“下山”。現場卸裝我還是第一次見到,不由得品味起它的得失——票友(包括業餘的“舞台工作隊”)多少有“賣(弄)”的意思,這未必好;但從觀眾來講未嚐不是一次對京劇化裝程序的知識普及,又未必差……我環顧台下觀眾,中老年人占了絕大多數;然而也奇,從門外走進一群化好了裝的娃娃,前麵有教他們唱京劇的老師,後麵跟隨著他們的家長,家長手中抱著孩子脫下來的家常衣服。在娃娃們的演唱當中,一個虎頭虎腦的六歲男孩,演唱了名淨袁世海在50年代唱紅了的《李逵探母》,一招一式,似有真傳。一打聽,原來是山袁之弟子、戰友京劇團的劉金泉教出來的……
這“戲迷樂”了的三樓,真是一片祌奇“土地”——它兒百米見方大小,一切古色古香,一張張八仙桌,一盞盞蓋碗茶,一幅幅名人字畫,一段段京劇唱腔……就在它的樓下大碗茶商貿集團商場的一樓、二樓,就完全是另一個世界,五光十色的世俗世界,千挑百揀的商品交換世界。前門,本來就是這樣的一種世界,早在本世紀初,各種店鋪就已鱗次櫛比,就已在封建秩序中競爭、發展著。各地的客商也來到這裏經營買賣,並在附近的客棧中留宿。當然,這裏也曾是一個文化區域,許多戲園子在這片土地上紮根不僅大買賣的老板是戲園子的座上客,連小夥計也可以在晚間“上板兒”之後,到熟悉的戲園子去“聽蹭兒”——別看沒有座位,可聽的卻是“大軸兒”!昔日的前門,傳統的商業與傳統的文化交融一體,雖然還是以商業為主,但是文化並沒有挨擠;相反,文化從某種意義上,還為商業繁榮幫了不小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