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孫臏(1 / 3)

孫臏是戰國中期傑出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謀略家,是春秋末期大軍事家孫武的後世子孫。

孫臏出生在齊國的阿、鄄(今山東陽穀、鄄城),生卒年月不可考。根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關於“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的說法,以及《戰國策》、《孫臏兵法》的有關記載推斷,大致是周顯王、周慎靚王、周赧王即齊威王、齊宣王時人,就是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01年時候的人。孫臏與商鞅、孟軻同時期。孫臏原名不叫臏,因被施以臏刑,故時人稱其為孫臏。

孫臏曾與龐涓學道深山,同習兵法。學成之後,二人先後出仕魏國。龐涓先到魏國,被魏惠王任命為將軍。可他自知才能不及孫臏,卻又擔心魏惠王重用孫臏。因此,龐涓秘密派人把孫臏召到魏國。孫臏赴魏之後。龐涓尋機對他施以酷刑,“斷其兩足而黥之”,孫臏成了“刑餘之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在春秋戰國時期,“刑餘之人”是不能入仕的。孫臏後來離魏赴齊,他被勵精圖治、求賢若渴的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孫臏和齊將田忌一起,指揮了最負盛名的“圍魏救趙”即齊魏桂陵之戰和齊魏馬陵之戰。

孫臏一生的主要活動是在齊國。馬陵之戰以後(公元前341年),田忌為齊相鄒忌所迫逃往楚國,孫臏的活動也從此絕於史傳。

一、《孫臏兵法》其書

《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一樣,在我國曆史上是很受推崇的軍事典籍。但是,《孫臏兵法》以後失傳了,《隋書·經籍誌》中即不見著錄。因此,宋代以後,特別是明清以來,人們對於孫武和孫臏是否各有兵書傳世的問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長期以來竟成了史學界的一個懸案。一九七二年四月,《孫臏兵法》在失傳了一千多年以後,從山東省臨沂銀雀山一座西漢前期的古墓中,與《孫子兵法》及其它先秦兵書同時發現了,從而順利地解決了上述懸案。這一發現,為我們研究我國古代的軍事思想,尤其是為我們研究孫臏的軍事思想,提供了新的寶貴資料。

《孫臏兵法》最早著錄於《漢書》。《漢書·藝文誌》載,《孫臏兵法》有八十九篇,圖四卷。可是,山東省臨沂銀雀山出土的《孫臏兵法》經過初步整理,一九七五年二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將《孫臏兵法》的內容分為上編和下編,每編各十五篇,計三十篇。一九八五年九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銀雀山漢墓竹簡》第一輯中所收錄的《孫臏兵法》,即對原來上編的十五篇分別作了補充、刪節,另外補入《五教法》一篇,更改為新編十六篇,原下編中那十五篇,一時尚無確據可以定為《孫臏兵法》內容,則另外編入先秦“論政論兵之類”。這與《漢書·藝文誌》的記載出入很大。由於出土竹簡嚴重殘缺,現在整理的《孫臏兵法》難以看出全書原貌。不過,從現在已經整理出來的內容可以看出:《孫臏兵法》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吳子兵法》等兵書的軍事思想,總結了戰國中期的戰爭經驗,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

我們所見的《孫臏兵法》,可能是彙編整理而成的。《孫臏兵法》的體裁與《孫子兵法》截然不同。《孫子兵法》顯得流暢自然,和諧統一,體裁一致。《孫臏兵法》則不然,體裁龐雜:其中有戰例介紹:如《擒龐涓》;有談話紀要,如《見威王》、《威王問》、《陳忌問壘》;有專題論文,如《篡卒》、《月戰》、《八陣》、《勢備》;從有“孫子出而弟子問”等語來看(《孫臏兵法·威王問》),還可能有孫臏講授兵法的記錄。看來,《孫臏兵法》是專題論文等彙編整理而成的。劉心健在《孫臏兵法新編注譯》中斷言:《孫臏兵法》是“其弟子根據孫臏的軍事經驗而整理出來的軍事名著”(第10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孫臏的軍事思想及其在軍事理論上的成就,集中反映在《孫臏兵法》中。本文的原文和譯文依劉心健《孫臏兵法新編注譯》。

二、對戰爭的看法

在戰爭問題上,孫臏明確提出了戰勝強立、慎戰、事兵後動、戰而勝之的思想。

(1)戰勝強立,舉兵繩之。

戰爭,從有私有財產和有階級以來就開始了,用來解決階級與階級、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政治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最高鬥爭形式。孫臏意識到了戰爭的巨大作用,提出了用戰爭解決問題的主張。孫臏在初見齊威王時,針對當時天下的形勢,闡明了自己的戰爭觀。《孫臏兵法·見威王》:“兵者不可不察”,“舉兵繩之”,“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同時,孫臏批駁了“欲責(積)仁義,式禮樂,(垂)衣常(裳)以禁爭捝(奪)”的謬論(《孫臏兵法·見威王》)。他運用五帝、三王用兵攻取的曆史典故,說明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他說:古時候,神農討伐補遂;黃帝戰蚩尤於涿鹿;堯伐共工於幽州;舜伐管;湯放桀於南巢;周武王征伐商紂於牧野;商奄再叛,周公出兵東征平定。所以說,那些功德不如五帝,才能又不及三王,智謀趕不上周公的人,卻說什麼我要用積累仁義,推崇禮樂,不用武力的辦法來禁止爭奪,平治天下。這並不是堯舜不想那樣做,而是根本辦不到,所以,隻能用戰爭的辦法來禁止爭奪而實現萬民歸服,天下統一。

(2)樂兵者亡,慎重戰爭。

孫臏堅決反對“樂兵”、“利勝”,對戰爭持慎重態度。孫臏認為,戰爭的勝敗關係到國家的存亡。戰勝了,就可以挽救國家的危亡,使之世代延續下去;戰敗了,就要削地而危及社稷。因此,孫臏同齊威王討論軍事學術問題時說:“樂兵者亡,利勝者辱。”(《孫臏兵法·見威王》)戰爭實踐告訴我們:窮兵黷武勢必造成人力、財力、物力的巨大消耗,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無窮的戰爭災難。孫臏慎重對待戰爭的思想是可取的。

(3)事備後動,戰而勝之。

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就必須做好戰爭的準備。優勢而無準備,不是真正的優勢,也沒有主動。因此,《孫臏兵法·見威王》強調“事備而後動”。孫臏認為,“用兵無備者傷”(《孫臏兵法·威王問》)。對於戰爭的準備,孫臏強調了兩點:第一,“有委”(《孫臏兵法·見威王》),即要有充足的各種物資準備。孫臏說:城小而能堅固防守的,是由於有充足的物資儲備。《孫臏兵法·強兵》中記述了齊威王與孫臏論強兵之道的情況。孫臏否定了“政教”、“斂”、“散糧”和“靜”為強兵之道,明確提出隻有“富國”才是“強兵之急者也”,深刻揭示出經濟對軍事的基礎作用和戰爭對經濟的依賴關係。第二,“有義”(《孫臏兵法·見威王》),即出師有名,正義的戰爭。孫臏說,兵少而戰鬥力很強的,因為進行的是正義戰爭。孫臏的所謂“有義”,乃是新興地主階級進行戰爭的政治標準,就是指所進行的戰爭要有正當的理由,適應民眾的情緒,爭取民眾的支持,達到戰爭的目的。

三、治軍思想

在《孫臏兵法》中,關於治軍的論述比較多,並有《五教法》篇。這足以說明,孫臏是重視新興地主階級軍隊的建設的。

(1)“善教者於本,故曰五教”。

《孫臏兵法·五教法》:“善教者於本,不臨軍而變,故曰五教:處國之教一,行行之教一,處軍之教一,處陣之教一,隱而不相見利戰之教一。”即是說,凡是善於掌握、指揮用兵作戰的國家將帥,首先要抓住軍隊的建立和加強教育訓練這個根本,才能避免麵臨戰鬥時的慌忙錯亂。所以說必須實行五教:即處國之教,行行之教,處軍之教,處陣之教,隱而不相見利戰之教這五個方麵。《五教法》篇的內容論述的是對軍隊的組建和教育訓練的五種要求,但五種要求的內容無一完整無缺,特別是“處軍之教”和“隱而不相見利戰之教”,論述的內容僅存題目,其它的內容也僅能窺其片段。“處國之教”主要講軍隊的組建,另外講了士卒要具備“……孝弟良五德”。劉心健注:“五德:《孫子·計篇》謂將帥必須具備的五種德性為:‘智、信、仁、勇、嚴’。三國時曹操注:‘將以五德備也’。本篇僅存:‘孝、弟、良’上缺,則係對士而言,當與將之五德有別。”(《孫臏兵法新編注譯》第85頁)“行行之教”講的是對部隊的管理,將廢車、疲馬及時派人處理,將它們退役。處陣之教是什麼呢?兵器、營帳、車輛、鎧甲,都是軍陣所必須的戰具。運用陣法雖然有利於作戰,但運用陣法對各方麵的要求卻是很繁多的,各方麵都必須慎重細致地考慮到才行。

(2)“間於天地之間,莫貴於人。”

治軍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治人。離開了對將士的治理,也就談不上治軍。因此,孫臏特別強調人的作用。《孫臏兵法·月戰》:“間於天地之間,莫貴於人。”這是先秦“人定勝天”的唯物論觀點在治軍問題上的反映。孫臏把士卒的勇敢作為致勝的因素,並提出了兵強“在於休民”、“得眾勝”等觀點(《孫臏兵法·篡卒》)。

(3)重視陣法和單兵技術訓練。

《孫臏兵法·五教法》中有“處陣之教”的論述,可惜僅能窺其片段。“處陣之教奚如?兵革車甲,陳之器也。……然而陳暨利而陳實蘩。處陳教如此。”“陳”通“陣”,“暨”通“既”。就是說,什麼是處陣之教呢?兵器、營帳、車輛、鎧甲,都是軍陣所必須的戰具。……運用陣法雖然有利於作戰,但是運用陣法對各方麵的要求卻是很繁多的,各方麵都必須慎重細致地考慮到才行。《孫臏兵法·官一》指出:“邋軍以索陳,茭肄以囚逆,陳師以危□,射戰以雲陳,圉裹以羸渭,取喙以闔燧,即敗以包□,奔救以皮傅,燥戰以錯行。”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知道,孫臏已指出了九種陣法:索陣,囚逆陣,危□陣,雲陣,羸渭陣,闔燧陣,包□陣,皮傅陣,錯行陣。這九種陣法,將帥要掌握,士卒要操練。

技術訓練《孫臏兵法》沒有談到,而《漢書》中有記載。郭沫若據《漢書·刑法誌》考證:“齊的技擊創始於孫臏”(《十批判書》第278頁,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漢書·刑法誌》注:“兵家之技巧。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可見,“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就是孫臏強調的單兵技術了。《孫臏兵法·勢備》:“陣而不戰,劍之為陣也”,“旦暮服之,未必用也”。就是說,士卒要經常訓練,就像佩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