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我們這一代教師的精神麵相(一)(1 / 3)

我們這一代教師的精神麵相

1.因為一位朋友的提問:你為什麼不去辦一所小學?這段時間來我一直在思考——

“我如果是一所小學的校長,我會怎麼當校長?”

2.首先希望你相信,我人生最大的願望就是當一所小學的校長。

3.這個問題已經想好幾年了。有一次和福州教育學院的一位朋友提及此事,他說那還是可能實現的。

4.但我知道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5.這是一所學生數不會超過200人的學校。

6.這是一所校長不需要考慮經費問題的學校。

7.這是一所校長與錢無關的學校。

8.這是一所不教學生說謊、做假的學校。

9.這是一所一年隻有一次“檢查”的學校,這樣的“檢查”是由家長委員會來執行的。

10.這是一所不評任何“先進”,不追求體製榮譽的學校。

11.這是一所教師不評職稱的學校,所有教師都按工作年限自然晉級。

12.這是一所不通過“公開課”對教師進行評價的學校。

13.這是一所不以學生的考試成績對教師進行評價的學校。

14.這是一所教師不外出上“公開課”、賽課的學校。

15.這是一所不邀請“名師”來上課的學校,我深信“名師”主要為聽課老師上課、在對學生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誇張的上課方式一定對孩子的心智成長有害。

16.這是一所不檢查教師教案,但嚴格檢查教師身心健康狀況的學校。

17.這是一所教師人人心地善良的學校,校長的注意中心常常在於學生對教師言行舉止、教養、風度的評價上。

18.這是一所校長每天至少聽兩節課的學校。校長是聽課者、研究者、而不是整天忙於開會的奴才和幫凶。

19.這是一所人人熱愛閱讀與寫作,人人善於表達與交流的學校。

20.這是一所每個學生至少參加一個運動隊的學校。

21.這是一所每個學生在音樂或美術方麵都有專長的學校。

22.這是一所體育、音樂、美術、計算機教師非常重要的學校。

23.這是一所教師是作家、教育學者的學校,當我說這一點時,我腦海裏已經浮現好幾個這樣的教師形象。

24.這是一所有無數學生自創的節日的學校。

25.你一定還可以接著不斷地羅列下去。

26.這些全是常識、全是小學教育的起點,但卻離我們無限地遙遠。

我心目中好教師的三條標準

1.把孩子培養成比自己更優秀的人。

所有的父母都要把子女作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學生”加以培養,努力把孩子培養成比自己更優秀的人,這是為人父母的天職所在。作為教師更應當如此。

2.好教師看上去至少比實際年齡年輕五歲。

好教師一定是一個身心舒朗、熱愛生活、熱愛健康、富有情趣、有較強抗挫折能力與自我消解痛苦能力的人。

3.好教師看上去肯定就像一個“教師”。

因為日積月累的閱讀、思考、寫作,所以外表儒雅,有書卷氣。愛孩子,愛教育,慈祥,和善,(精神)長相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自己的職業。

教師節的簡單感言

1.按照我樂觀的判斷,中國真正能夠“好起來”,大概是2050年以後的事,那不是我們的年代。今天我們所麵對的一切,都將是我們一生要麵對的。

2.作秀式教育、應查教育、應試教育將長期是我們教育行走的路線,也是教育痛苦的主要根源。教育格局幾乎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要變的隻能是孰輕孰重的問題,這種狀況其實已經延續近60年了。

3.在教育中沒有幻想,隻有忍耐。在教育中沒有變革,隻有不同命名的“運動”。

4.教育的痛苦並不因為你在底層或者你不在底層,痛苦就是你的存在:思想、生活、身體,幻想、欲望、疾病。

5.教育中自然有人的生活,也許這才是我們真正值得思考的。

教育中仍然有責任,也許這恰恰是我們應該有的教育信念。

6.每個人都為自己而活著,這種活也是生命和文化的延續,這樣的活應該把“更好的自己”帶向其實已經在漸變中的未來。因為,真正“好起來”的那一天也不是突然到來的,它是在那些首先“好起來”的人手中誕生的。如果我們樂觀地思考,它還應該是一點一點好起來的。

7.也許我們所需要的,從來都應該是活著,堅韌、熱情、有理性;是努力變化自己,同樣可以從容、閑適、有詩意。

8.每年都有一次教師節,這一天不是等待恩賜與慶典之日,這一天是所有教師和思想者共同思考教育和每個人存在意義的日子。

今天想到的十個教育問題

1.我們想到過今天用殘酷的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隻不過是廉價的勞動力和失業的儲備大軍嗎?

2.我們想到過並不是所受的教育、品行、創造力決定孩子的未來,而是他生活的階層和家庭決定他的未來嗎?

3.我們想到過今天的教育根本不可能實現階層的流動,窮人總是更多更早地被淘汰嗎?

4.我們想到過任何一個偏執的社會,教育必然是偏執的,而且任何行為越是偏執越能大行其道嗎?

5.我們想到過如果沒有社會其他領域所取得的相關的改革成果,教育在更大的範圍裏的進步便不可能發生嗎?

6.我們想到過如果今天的人們沒有夢想,夢想也就不會在我們下一代身上出現嗎?

7.我們想到過在謊言和麻木之中,我們的教育根本就沒有走到它應有的變革的起點嗎?

8.我們想到過在殘酷的教育生活、支離破碎的知識、毫無把握的期望中成長的孩子,他們所失去的正是本來最值得珍視的——希望嗎?

9.我們想到過今天的教育仍然是流淚的教育,需要深深懺悔的教育,即使我們已經覺醒,但我們也仍然帶著黑暗的痕跡,我們也仍是罪人中的一員嗎?

10.我們想到過對任何一個教師而言,最重要的都是自己擁有什麼樣的文化,能不能對下一代有真正的善行嗎?

教育是中年人的事業

上午在王木春的博客上發了短信息,希望他給我掛個電話,我想向他約《明日教育論壇》年度教師的稿。中午就接到他的電話,我說:《明日教育論壇》已經有了十幾位年度教師,怎麼說也該輪到你了。

是的,王木春是個好的高中語文教師。

我武斷地說我們已經擁有比較多的小學優秀教師,但好的中學教師很少,不過即使在這“少”裏麵,好的中學語文教師還是要占了不小的比例。

我更相信那些沒有多少“體製榮譽”的好的教師,他們有才華,真誠,麵對著自己的學生時常滿懷哀傷,他們認識自己的限度,也認識自己的“生存之惡”,他們努力使自己能夠對教育保持熱情,同時不讓學生太失望。

我認識的很多優秀的中小學教師,都是父親、母親,都是中年人。我對木春說:教育是中年人的事業。木春應該也會同意我的看法吧。

我們這一代教師的精神麵相

最近在思考我們“這一代”教師的精神麵相。

如果把目前比較活躍的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教育學者做個分析也很有意思,比如肖川、劉良華、劉鐵芳、吳剛平、郭元祥、餘文森、張華、鄭金洲、馮建軍、許錫良等等,他們大都出生於農村,家境貧寒,成長很困難,不少人都有留級或輟學的經曆,還有一些是以中師為自己求學起點的。他們童年時期基本上可以用五個關鍵詞概括:貧困、饑餓、恐懼、禁錮、鄙陋。我在想這樣的童年時期對人一生的影響,這樣的童年時期對人精神性狀的意義。

其實,對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教師,我們也可以作類似的分析,描摹“這一代”的精神麵相,有助於找到教育的文化症結。

試著說幾句校長的“本分”

江蘇常熟市的薄校長告訴我,他是一個很封閉的人,平時與人交往不多,也不喜歡應酬,這些年就是聽的報告也少。“我更喜歡的就是守在學校裏,每天聽聽課,閑時就看書。慢慢讀,慢慢想些教育問題。十幾年來,我在學校每一次講的話,都是事先寫好,打印好,然後再講。我認為校長是不能亂講話的,校長的講話也不能前後不一致。我這樣做還有幾點好處,一是遇到老問題,我可以看看以前是怎麼處理的,經驗可以借鑒,同時也比較省力;二是處理很多問題都有臨場性,記錄下來自己的處理意見,也積累了很多教育的感悟和智慧,現在去翻翻,有時還會驚歎自己當時怎麼那麼厲害,現在年齡大了,似乎反而沒有那時候聰明。”說完,校長就指給我看,他辦公桌後麵書架上兩疊厚厚的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