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現在很多校長都忘了自己的本分。有的事情可能是被動的,比如各種行政會議,常常是非要學校的“一把手”出席不可。體製需要上傳下達,需要宣示自己的威嚴,劃出勢力的邊界。特別是在城區,電話方便,交通方便,會議成了行政首長的“職務核心”,他們一方麵要對學校嚴加管束,另一方麵又忘了校長是為誰服務的。所以學校裏最不安靜的就是校長的辦公桌,校長的手機也是24小時不能關閉的,大概他們的身體也都是特別緊張的。體製隨時都可以把玩各種規則所帶來的快感,這也是今天教育領域最病態的一件事。從某種意義上說,“受虐”也很容易轉化為“內在需求”,不是校長們變得愛開會,而是開會、聽指示、等待“被檢”也成了一種最基本的工作思維。
更要命的則是,慢慢地很多校長就忘掉了自己的本分。在我看來,作為校長,你先別急著說要“製度管人”,製度要真的都能管住人,代替人,也許學校有沒有校長,校長自身素質的好壞就沒什麼區別了。我想到的本分首先是“校長應該是在校的”,校長不單是學校一些製度的製定者、執行人,校長更應該是學校文化的生命化的範本,一個校長不進課堂,不和教師交流,記不了幾個學生的名字,毫無自己的教育見解,這個學校一定很麻煩。一個校長如果整天忙著應酬、忙於開會,到處做報告,他自然會更信賴“製度”對人的管束,慢慢地這個“製度”其實也就是各種各樣管人的謀術,我覺得現在很多校長比較偏好的就是這樣的技術。其實一所學校,校長的生命在場不在場,不單是管理的成效問題,更核心還是學校的工作是通過人的方式,生命的方式,人化的方式使學校有一種人性的溫潤。校長的本分,自然就在於這裏,他通過自己的教育行動,調節、改善、提升著一所學校的發展、師生生命的發展,也隻有如此,校長自身的教育生命也才能得以發展。
說到“本分”,其實說的就是校長的文化姿態,包括他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追求。一個校長怎麼能夠沒有自我約束力呢?怎麼能夠沒有對生命的敬畏之心呢?你的言行舉止,通過在場的生命,做著意味深長的示範,這一切既是對所謂的“製度”的驗證,又使得“製度”本身更具有說服力和執行力。比如一所倡導建設“書香校園”的學校,校長從不讀書;一所倡導建設“無煙校園”的學校,校長煙不離手;一所所謂的“文明學校”,廁所臭氣熏人,如此等等,都可以說是校長沒有盡到自己最基本的職分。其實說到底,校長才真應該是“想大問題,做小事情”,同時耐心地把這些“小事情”堅持做下去,做出境界的人。本分在這裏就是笨功夫,就是對自己責任的認同。
有一個林心明,也足夠我們驕傲的了
14年前,林心明是泉州實驗小學的一位數學特級教師,市裏決定要辦第二實驗小學,大家公認林心明是校長的最佳人選,但林心明無意於自己職務的升遷,後經領導的多方工作,他接受了這一任命。
14年來,泉州第二實驗小學所有新進教師都是憑林心明一人的“眼光”所決定的。他挑選教師的方式有幾種,有的是他參加市裏教研活動“遇上的”,“遇上”之後他就設法與這位教師“閑談”,所謂的閑談不顯山不露水,其實是對這位教師進行全方位考察,有時若是還沒有把握,他就會讓這位教師把教案或備課筆記給他“欣賞欣賞”,或是讓這位教師把已發表的文章給他“借閱一下”,如果還有些猶豫,他則會請教某個對這位教師較為了解的業界人士“參謀一下”。
第二種情況是了解到某校某位教師“甚為厲害”,他就想辦法邀請這位教師到學校試上一課,他則自己一人或者是與學校的副校長一起聽課。曾有一位來“應試”的老師,因為見到隻有林心明與副校長兩人聽課,而不是時下流行的“考察集體”,上完課一回家就對妻子說:“完全是騙人的,隻有兩個校長,走過場也不能這樣走!”不過令他意外的則是,沒幾天,他就接到了學校錄用的通知。
還有的則是自己直接來投檔的畢業生。林心明一例也是與之“閑談”,若是一個可選之才,他就會加試一些題目,比如現場寫一篇文章,或是拿一份小學數學競賽卷給你做做看,有位老師說:“小學數學競賽卷這一招特別可怕,很多畢業生掂了下自己的分量,因此而不敢來試了。”
當然,還有極個別是因為特殊原因進校的教師,林心明也會直接告訴這位教師:“你與學校進教師的標準還有點距離,但為了幫助你解決兩地分居的問題,我也把你招進來了,希望你今後在工作中盡快把這個距離補上。”
讀到這裏,你一定會想到中國人幾乎都會一下子想到的問題,既然林心明“權力”這麼大,他會不會……?
林心明曾經親口告訴我,凡是進我學校的教師在調動這一件事情上可以不花一分錢。學校多位教師也曾在不同場合告訴我,他們的調動沒有花一分錢。有位老師對我說,如果不是自己親曆,你簡直不能相信,直到調進來了,還像做夢一樣。
還有很多老師曾告訴我,我們想私下感謝一下校長都沒有機會。林心明校長從不收老師的任何錢物,從不接受老師的任何答謝宴請。
不僅如此,一些從農村學校調來的教師,妻子的工作調動或妻子找工作,林心明同樣會很費心地幫助你一起“想辦法”。一位老師妻子的工作,就是春節時林心明校長陪他一起守在市領導樓下三次,最後再加上動用了其他資源才解決的。當這位老師要感謝林校長時,林心明說:“不用感謝我,我幫助你也是為了解決你工作的後顧之憂。就是要感謝也應該感謝我們的學校,要是沒有學校的影響力,我一個校長能起什麼作用?”
我還要接著說,“不僅如此”,有些從外地調進來的教師生活上的其他問題,也常常讓林心明“很費心”。學校的黃劍鋒老師就曾告訴我,“林校長對我房子的事情好像比我還著急,一到周末他就到處看,看滿意了就拖我一起看,他當時判斷房價會上漲,叫我要快買,我聽他的話,等於賺了一大筆錢。”
這幾年我有機會走進泉州第二實驗小學近十次。
下麵,我再簡單記下我聽到、看到和了解到的一些情況:
學校門口的黑板上每天—條格言已經堅持13年了。
每天升旗或早操前的—分鍾學生演講已經堅持13年了。
學校五樓圖書館無人管理,自由借書自己還書已經堅持13年了。
學校走廊和樓梯張掛學生美術作品已經堅持13年了。
學校每次主辦校際以上教研活動,由於場地所限采取抽簽方式選派學生參與,已經堅持13年了,林心明曾經對我說孩子的心是不能欺騙的。
學校推薦教師參加各種校際以上公開教學活動,采取自願報名,現場賽課,評委票決的方式已經堅持13年了。學校對每屆新生采取平衡抽簽編班,任何人都不能選擇班級已經堅持13年了。
林心明也曾對我說,學校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公平公正公開,他是用心的踐行者。
孫明霞的意義
今天上午特地趕到福建教育出版社,就是為了更快一點看到孫明霞君的著作——《用生命潤澤生命——孫明霞的生命化課堂》。說實在對這本書真是盼望已久,用上“望眼欲穿”完全也不為過。現在終於拿在手上,滿眼都是素雅的綠色,馬上用短信給明霞報告了這春天的消息。
這是一本不辜負你的書。
明霞遇上生命化教育一定是命運中的必然,而生命化教育團隊中有了一個孫明霞,恰是我們共同的教育之夢最好的證明。無論是明霞耐心記錄的對課堂的探索、對生命的叩問,還是明霞更豐富的生活世界,無不引人入勝、耐人尋味。明霞的質樸、真誠與純粹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好教師的標尺。
翻閱著她的書,我就在想應該有更多的人能夠讀到,應該有更多的人從中獲得啟迪。同時我也在思考“孫明霞的意義”這樣的命題,也許這也是值得所有讀她書籍、讀她博客、聽她講座、與她交往的人共同思考的問題——這樣的思考,想必也可以把我們帶入一個更好的教育世界,因為我們自身的任何改變其實就是教育的改變。
誰有勇氣堅持這樣的嚐試?
1.無論班級多大,每節課時目光一定要與每一個學生交會一次以上。
2.每周一定要表揚每個學生一次以上。
3.始終帶著微笑進教室。
4.在校園裏,無論見到哪個學生都能微笑注視或點頭致意、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