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宋遼金西夏史淺識
五代更迭
朱溫滅唐而自立給他的國家起名為後梁並把首都定在了開封,可是唐王朝本來隻剩下一個中央政府的空架子,各地的藩鎮誰也不願服誰。因此沒有一個人向這個新成立的政府效忠,各地的藩將們幹脆有樣學樣都搖身一變在各地建立起了割據政權。武安節度使馬殷建立起南楚王國、鎮海節度使錢繆建立起了吳越王國、西川節度使王建建立起了前蜀帝國、淮南節度使楊渭建立起了南吳帝國、盧龍節度使劉守光建立起了燕帝國、清海節度使劉岩建立起了南漢帝國、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建立起了南平王國、威武節度使王延鈞建立起了閩帝國、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建立起了後蜀帝國、鎮海節度使李昇建立起了南唐帝國等等。這就是著名的“五代十國”時代,從公元907年開始至公元979年為止一共是七十三年的時間。這一時期的特性與東晉五胡十六國正好相反。五胡時期是東晉、宋、齊、梁、陳在南方次序更迭,十六國在北方紛戰不息;這一時期則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在北方次序更迭,十國在南方各自為政(十國之中隻有北漢一國在北方)。下麵就讓我們以北方五代為主線依次來說說他們的故事。
五代中第一個興起的後梁,他的開國皇帝朱溫本是一個暴徒,能有機會當上皇帝純屬意外,因此他根本沒有統禦全國的能力,隻做的六年的皇帝就被兒子朱友珪一刀捅死。不過朱友珪的弑父行為並不能使他活得長久,不久他又被弟弟朱友貞幹掉。朱友貞同樣是一個暴徒,十一年後世仇沙陀族的首領李存勖攻入開封,朱友貞自殺。五代中的第一個朝代後梁帝國僅存在不到十七年即行謝幕。取代後梁的李存勖宣稱他是唐王朝的繼承人,於是乎五代中第二個朝代後唐建立。李存勖是一個和劉義隆差不多的人物,他的前半生叱吒風雲後半生卻頓挫潦倒,就在他滅梁之前他憑借一己之力成功的消滅了劉守光割據的燕帝國、西方的岐王國和強大的前蜀帝國。一係列的勝利一定讓大家以為他有能力重建統一,然而情況卻在滅梁之後急轉直下,李存勖迷上了戲劇每天在宮中看戲和一幫伶人廝混在一起,國家大權就旁落到了這些人手裏。他的下場不消多說隻有一個,公元926年養子李嗣源兵變,李存勖親自迎敵在混戰之中中流矢而亡。於是李嗣源繼位,他死後由他的兒子李從厚繼位,公元934年李從厚下令調他的義兄鳳翔節度使李從珂到太原當河東節度使。這種職務上的調動在當時往往是一種陷阱,因為將軍一旦離開駐地就失去了強大武力的保護,一個刺客就可以在半路上把他們幹掉。所以李從珂拒絕,起兵反叛攻殺了李從厚。兩年之後李從珂又用同樣的方法調他的姐夫石敬瑭從河東到天平,結果同樣的石敬瑭認為這是一個想要謀殺自己的訊號,幹脆也起兵造反,這一次輪到到李從珂被攻殺了,後唐滅亡。不過石敬瑭並不是什麼高明的人物,朱溫和李存勖起兵靠的自己的本事,石敬瑭起兵卻靠的是國外的力量。他向塞北的契丹帝國求援,答應事成之後割讓長城以南的十六個州作為報酬,於是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發兵擊潰了後唐的殘部。石敬瑭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後晉,後晉帝國建立之後石敬瑭即把長城以南的幽州、薊州、瀛洲、莫州、涿州、檀州、順州、新州、媯州、儒州、武州、雲州、應州、寰州、蔚州、朔州等十六個州縣如數割讓給了契丹人。這十六州中以幽州和雲州為最大故史稱“幽雲十六州”,它的總麵積約十二萬平方公裏,相當於三個台灣島的麵積,就這樣輕易的拱手送人。更重要的是此舉直接造成由秦漢之際費盡心血築成的萬裏長城失去其防禦作用,從十六州到開封其間五百公裏土地一望平原無險可守,中原的門戶已經完全洞開。此後的兩宋四百年時間屢遭遼人金人蒙古人的鐵蹄入侵而無力抵抗,雖然我們不能不排除政治軍事上的諸多原因,但幽雲十六州的喪失無疑是一個最直接的因素,甚至可以說與其說趙佶亡國不如說是石敬瑭讓他亡國。此後石敬瑭又無恥的尊稱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己為兒皇帝,事實上這一年耶律德光隻有三十七歲而石敬瑭是四十七歲。由這種賣國賊建立起來的國家自然不能長久,後晉帝國隻存在了十一年便滅於它的“恩主”契丹帝國。耶律德光開進開封宣布由他兼任華夏皇帝,立即遭到人民反對,於是他隻有撤回北方。而空出了的開封則被後晉帝國亡後還沒有來得及投降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暫時接管,建立起了五代中的第四個朝代後漢。不過這個帝國更短命不到四年便被鄴城留守郭威取代建立起了後周帝國。郭威的養子柴榮是五代十國時期僅有的一位英明君主,他於954年即位後即行從事全國統一工作,首先是消滅了後漢在太原的殘黨劉崇,然後向南唐用兵征服了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廣大土地,又於公元959年向北攻擊已更名為遼的契丹帝國,收複了瀛洲、莫州等失地。但是就在他乘勝向北的時候卻突然病倒了,大軍隻好撤退。回到開封後不久柴榮就逝世了。他七歲的兒子柴世訓繼位,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卻奪取了政權,公元960年柴世訓宣布退位。趙匡胤改國號為宋,五代結束。
後周帝國雖然隻有短短十年但卻為宋朝的統一鋪下了堅實的基礎。
趙匡胤當上皇帝以後繼續著柴榮的事業,唯一不同的是他並不急於把戰鬥力投向北方去收複失地,而是在廣大的南方消滅十國的割據勢力。公元963年滅南平王國、公元965年滅後蜀帝國、公元971年滅南漢帝國、公元975年滅南唐帝國、公元978年吳越王國獻土投降、公元979年滅北漢,至此五代十國分裂的局麵宣告結束,中國曆史再一次進入統一時期,而且是長久性的統一,在此後的一千多年裏宋元明清的更迭全部都是改朝換代式的交替。其間無論是起義軍還是舊朝的地方軍力雖然也都割據一方但他們都承認中央政府的存在,再沒有出現像春秋戰國、三國、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這種誰也不服誰各自為政的局麵了。
三國鼎立
宋王朝的統一並不像漢唐時代能夠包含華夏族已探索的所有土地,他的疆域北不過長城、西不出大散關、東到大海、南抵交州。充其量不過和秦王朝相當,如果不算喪失的幽雲十六州和西南的大理國,甚至還不如秦王朝時的廣大。在此之外的塞北和河西走廊則橫亙著兩個同樣龐大的帝國西夏帝國和遼帝國。所以從整個華夏版圖來看此時的中國依然是三國鼎立,所不同於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的是那時的三國是由三股割據中原的軍事勢力構成,而此刻是三個不同的民族。
遼帝國是最早與宋王朝接觸的北方少數民族,契丹人也是繼匈奴人、鮮卑人、突厥人之後有能力在北方建立和中原王朝對峙的民族之一。早在五代十國時期就有北漢王國依靠其勢力在太原進行割據,隻不過那時宋王朝的戰鬥重點在南方才沒有直接與之發生軍事衝突,但在平定北漢統一全國之後,皇帝趙光義決心來對付這個野心勃勃的龐然大物。很可惜的是宋朝時的軍事力量已經和漢唐不可同日而語了,在宋初發動的四次北伐戰爭中除卻其中一次算是打平之外其餘三次統統都是以北宋軍隊的失敗而告終。第一次戰事發生在公元979年,也就是趙光義消滅北漢統一全國的同一年,他率領大軍到幽州與遼軍會戰,在高梁河宋軍中計潰敗,趙光義腿部受傷逃回;第二次發生在公元980年,這一次是遼國主動尋釁,趙光義下令親征,結果走到河北大名與前線莫州還有三百餘裏的時候便不敢再進;第三次是在公元986年趙光義經過了六年的準備,向遼國發動總攻,東路的曹彬和西路的潘美都遭慘敗,而潘美手下的偏將楊繼業卻在前線節節勝利成為這場戰爭唯一的勝利者,可是失去主將的部隊並不能堅持長久,在戰役之前潘美曾答應他在陳家穀這個地方會留下重兵接應,楊繼業一路血戰勉強抵達卻發現穀口沒有一兵一卒,才知道被他們的統帥出賣,最終全軍覆沒,關於他的故事被後世民間編成“楊家將”的故事傳唱不休;第四次是在公元1000年,遼軍進攻瀛洲生擒了守將康保裔,並深入齊州、淄州大掠而去,宋王朝大將範廷召赴援卻不敢與之交鋒,隻是緊隨其後等遼軍出了邊境才上奏謊稱是自己把敵人趕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