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5(1 / 1)

清議:東漢自和帝以後,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桓帝與宦官單超等人合謀消滅了外戚梁氏,單超等五人同日封侯。從此,宦官獨攬朝政。他們利用手中的政治特權謀取私利,侵占土地,擴展勢力範圍。外戚宦官阻塞了士人、太學生作官的道路。於是,官僚士大夫把抨擊的主要矛頭對準了宦官。他們評論朝政,褒貶人物,猛烈抨擊宦官集團,史稱“清議”。

群雄涿鹿

東漢末年,由於外戚與宦官的**,老百姓生活困苦,活不下去就聚眾起義。從漢安帝到漢靈帝年間,各地發生了大小60多次起義。

在當時的冀州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有三個弟兄,老大名叫張角,老二叫張寶,老三叫張梁。他們創立了一個民間宗教——太平道。張角派他的兄弟張寶、張梁和他們收的弟子周遊各地,一麵治病,一麵傳道。大約花了10年工夫,太平道傳遍了全國。老百姓沒有不知道太平道的。各地的教徒發展到幾十萬人。張角把全國8個州幾十萬農民都組織起來,分為36方,大方一萬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都推舉一個首領,由張角統一指揮,發動起義。張角自稱天公將軍,稱張寶為地公將軍,張梁為人公將軍。36方的起義農民,一接到張角的命令,同時起義。所有起義的農民頭上都裹著黃巾,作為標誌,所以稱做“黃巾軍”。黃巾軍攻打郡縣,火燒官府,打開監獄,釋放囚犯,沒收官家的財物,開放糧倉,懲辦官吏、地主豪強。不到十天,全國都響應起來了。各地起義軍從四麵八方向洛陽湧來,各郡縣的告急文書像雪片一樣飛向京都洛陽。

漢靈帝慌忙召集大臣,下令平定黃巾軍的叛亂。將軍權下放到地方,使黃巾之亂無法快速地蔓延至全國,減緩了東漢滅亡的時機,但是卻造成了地方輕視中央。就在這平定叛亂的過程中,東漢各州郡具有野心的長官,擴充自己的武裝力量,他們相互攻殺,搶奪地盤,割據一方。一些諸侯的勢力越來越強大,成為一代梟雄。當時諸侯中實力最強大的一個是袁紹,另一個是曹操。這兩股力量相互爭鬥,都打著擁護皇帝、恢複漢室的旗號發動戰爭。那麼,誰能夠控製皇帝,誰就能掌握主動。因此,漢獻帝劉協從登基的第一天起,就在豪強軍閥的爭奪和挾持下,東奔西蕩,顛沛流離,後來在國舅董承的護衛下,曆經千辛萬苦,終於回到洛陽。此時的洛陽,已被董卓一把火燒成了廢墟,百姓沒有地方居住,也沒有糧食,靠剝樹皮、挖草根度日。

漢獻帝返回洛陽的消息傳出後,在群雄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八月,曹操到洛陽朝見獻帝。隨即挾持漢帝遷都許昌,從此曹操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曹操利用這個政治優勢,東征西討,開始了他殲滅群雄統一北方的戰爭。

在曹操的北邊,是占有冀、並、幽、青四州的袁紹;南邊,是占據揚州的袁術;東南,是占據徐州的呂布;正南,是占據荊州的劉表;西邊是關中諸將。此外,董卓的部將張濟之侄張繡投降劉表後,屯駐於宛縣(今河南南陽),對許都形成威脅。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九月,曹操東征徐州,進攻久與他為敵的呂布。在曹軍的攻勢下,呂布軍上下離心。十二月,呂布的部將侯成、宋憲生擒呂布謀士陳宮,歸降曹操。呂布見大勢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將呂布、陳宮處死,收降呂布的部將臧霸、孫觀等人,初步控製了徐州。

而曹操麵對強勁的對手並非呂布,而是袁紹。這兩大軍事集團必有一場惡戰。為此,曹操預先作了布置。他派遣在青州有潛在影響的臧霸等攻入青州,占領齊治(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壽光東南)等地,鞏固了自己的右翼;又命大將於禁屯軍黃河南岸,監視袁紹軍。不久,張繡聽從他的謀士賈詡之計,投降曹操。曹操拜張繡為揚武將軍,解除了後顧之憂。隨後,曹操親自率軍屯於官渡(今河南中牟北),準備迎擊袁紹。

在呂布攻占之前,劉備在徐州牧陶謙死後,曾一度任徐州牧,呂布攻下徐州後,劉備投奔曹操。曹操認為劉備是個英雄,先後表他為豫州牧、左將軍。曹操攻占徐州後不久,淮南袁術準備逃往青州投奔袁紹,曹操派劉備去截擊。而劉備和曹操並不是一條心,他為了發展自己的力量,趁機攻打徐州,殺了徐州刺史車胄,占領了徐州。

為了避免將來同袁紹作戰時前後受敵,曹操決定先消滅在徐州立足未穩的劉備。當時曹操手下的諸將都怕袁紹乘機來攻打許都。曹操卻對此胸有成竹,他說,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有後患。袁紹雖有大誌,但行事遲疑,必定不會輕舉妄動。

於是,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劉備,劉備逃奔袁紹,從而引發了曹操軍事集團與袁紹軍事集團的終極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