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曲說明(之一)(2 / 2)

今天播送的《瑪祖卡》,頭上幾支,傅聰特別有些體會。他說:“作品第五十六號第三首,哲學氣息極重,作品大,變化多,不容易領會,因此也是最難彈的一首《瑪祖卡》。作品五十九號第一首,好比一個微笑,但是帶一點憂鬱的微笑。作品第六十八號第四首,是肖邦臨終前的作品,整個曲子極其淒怨,充滿了一種絕望而無力的情感。隻有中間一句,音響是強的,好像透出了一點生命的亮光,閃過一些美麗的回憶,但馬上又消失了,最後仍是一片黯淡的境界。作品六十三號第二首和這一首很像,而且同是f小調。作品四十一號第二首,開頭好幾次,感情要冒上來了,又壓下去了,最後卻是極其悲愴地放聲慟哭。但這首《瑪祖卡》主要的境界也是回憶,有時也有光明的影子,那都是肖邦年輕時代,還沒有離開祖國的時代的那些日子。”以上是傅聰對他彈的七首《瑪祖卡》中的五首的說明,就是今天播的前麵的五首。最初三首也就是他去年比賽時彈的。五首以外的兩首,是《我們的時代》第二首,作品第三十三號第一首。

在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的時候,蘇聯評判員、著名鋼琴家奧勃林,很讚成傅聰的肖邦風格。巴西評判、年齡很大的女鋼琴家塔裏番洛夫人說:“傅聰的音樂感,異乎尋常地敏感,同時他具備一種熱情的、戲劇式的氣質,對於悲壯的境界,體會得非常深刻,還有一種微妙的對於音色的感受能力;而最可貴的是那種細膩的、高雅的趣味,在傅聰演奏《瑪祖卡》的時候,表現得特別明顯。我從一九三二年起,參加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前後四屆比賽會的評判,從來沒有聽到這樣純粹的、貨真價實的《瑪祖卡》。一個中國人創造了真正《瑪祖卡》的演奏水平,不能不說是有曆史意義的。”

英國的評判、鋼琴家路易士•坎特訥對他自己的學生說:“傅聰彈的《瑪祖卡》,對我簡直是一個夢,不大能相信那是真的。我想象不出,他怎麼能彈得這樣奇妙,有那麼濃厚的哲學氣息,有那麼多細膩的層次,那麼典雅的風格,那麼完滿的節奏,典型的波蘭《瑪祖卡》的節奏。”

匈牙利的評判、鋼琴家思格說:“在所有的選手中,沒有一個有傅聰的那股吸引力,那種突出的個性。最難得的是他的創造性。傅聰的演奏處處教人覺得是新的,但仍然是合於邏輯的。”

意大利的評判、老教授阿高斯蒂說:“隻有一個古老的文化,才能給傅聰這麼多難得的天賦。肖邦的藝術的格調,是和中國藝術的格調相近的。”

現在我們再介紹一支肖邦的《搖籃曲》。這個曲子大家是比較熟悉的,很多學音樂的人都彈過。傅聰對這個曲子也有一些體會,他說:“我彈《搖籃曲》和我在國內彈的完全變了;應該說我以前的風格是錯誤的。這個樂曲應該從頭至尾,維持同樣的速度,右手的伸縮性(就是音樂術語說的rubato,讀如‘羅巴多’)要極其微妙、細微,絕不可過分。開頭的旋律尤其要簡單樸素。這曲子難就難在這裏:要極單純樸素,又要極有詩意。”

一九五六年春為上海電台播送傅聰演奏唱片撰寫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