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曲說明(之二)(1 / 2)

現在音樂學者一致認為,莫紮特藝術的最高成就是在歌劇與鋼琴協奏曲方麵。他寫的二十七支鋼琴協奏曲大半都是傑作。

內容複雜的協奏曲是奏鳴曲、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和間奏曲(ritornello)的混合品。莫紮特把這個形式盡量發展,使樂隊與鋼琴各司其職,各盡其妙。在他以後,有多少美妙的作品稱為鋼琴協奏曲;但除了勃拉姆斯的以外,大多建築在兩個主題的奏鳴曲形式上,結構也就比較簡單。莫紮特從成熟時期起,在鋼琴協奏曲中至少用到四個重要的主題,多則六個八個不等;有些主題僅僅由鋼琴奏出,有些僅僅由樂隊奏出;各個主題的銜接與相互關係都用巧妙的手腕處理。所以莫紮特的協奏曲,與貝多芬、舒曼等等的協奏曲,在組織上可以說屬於兩種不同的類型。

音樂學者哈欽斯(A. Hutchings)認為莫紮特兼擅歌劇與協奏曲的創作,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歌劇裏有眾多的人物,既需要從頭至尾保持各人的個性,又需要共同合作,幫助整個劇情的發展;協奏曲中的許多主題也需要用同樣的手法處理。

二十餘支鋼琴協奏曲所表達的意境與情緒各個不同:有的溫婉熨帖,有的典雅華贍(如降E大調),有的天真活潑(如降B大調),有的聰明機智(如G大調),有的詼諧幽默(如F大調),有的極熱情(如d小調),有的極悲壯(如c小調),總之,處處顯出歌劇家莫紮特的心靈。一個長於戲劇音樂的作曲家必然是感覺敏銳,觀察深刻,懂得用音樂來描寫人物的心理的;所以莫紮特的協奏曲絕不限於主觀情緒的流露,而往往以廣大的群眾作為刻畫的對象。這也是他的協奏曲內容豐富、麵目眾多的原因之一。

但十九世紀的演奏家是不大能欣賞機智、幽默、細膩、含蓄等等的妙處的;風氣所趨,除了d小調、D大調、A大調、c小調等三五支以外,莫紮特其餘的協奏曲都不為世人所熟知,直到最近才有人重視那些湮沒的寶藏。著名的音樂學者阿爾弗雷德•愛因斯坦(Alfred Einstein,一八八〇—一九五二,德國音樂家)說:“就因為莫紮特是古典的,又是現代的,才更顯出他的不朽與偉大。”在舉世紀念莫紮特誕生二百周年的時節,介紹這三支在國內都是首次演出的協奏曲(F大調、G大調、降B大調),也是我們對莫紮特表示一些敬意。

一七八四年年終(莫紮特二十八歲)寫成的《F大調協奏曲》(KV459),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作品。三個樂章都很精致完美:快樂而不流於甜俗,抒情而沒有多餘的眼淚。充沛的元氣與嫵媚的風度交錯之下,使全曲都有一股健康的氣息。

第一樂章快板:前奏部分即包括六個主題,以後又陸續加入四個主題,而以第一主題的強烈的節奏控製全章。這種節奏雖是進行曲式的,但作者表現的音樂卻是婀娜多姿,流暢自如的。

第二樂章小快板:用單純的A•B主題構成。第一主題像一個溫柔的微笑,第二主題則頗有沉思與惆悵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