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戰略運籌(1 / 3)

借勢“官辦民營”

柳傳誌非常清楚,在當時,用友是民營,四通是民營,而聯想是“國有民營”。它不同於用友、四通,也不同於海爾,不同於紅塔,它擁有“國營”的身份,同時也擁有“民營”的實質。他說:“在當時的市場條件下,國有企業最大的好處是貸款容易、稅收優惠、有商業信譽等,確實,國營企業在很多方麵都具有民營企業不可比擬的優勢。”

沒有官辦民營就沒有聯想

如果說柳傳誌在市場機製的引發下偶然創造了聯想,那麼他必然要在聯想的發展曆程中留下印跡。令人驚喜地是:柳傳誌的印跡是通過理念物質化了,即把從實踐中得來的理念又在實踐中得以實現,使聯想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沃倫?巴菲特認為:“一個企業家隻有具備高瞻遠矚和腳踏實地兩種本領,才能不至於成為空想家。”顯然,柳傳誌是引導聯想在市場機製中穩步運行的一位現實主義大師。他既像一個軍隊的統率,能夠隨時製造出一套可以取勝的作戰方案,又像一個工程師,完全懂得把不同“零件”組合成“聯想”這台機器的工藝。其實,聯想在柳傳誌的腦海中始終就像一項能夠開一個“百年老字號”招牌的老店,不但能夠獲得企業本身的利益,而且要積累民族的利益。

正因為柳傳誌有了對中國企業與政治關係的獨到把握,所以,在中國這種特殊的背景下,柳傳誌能將聯想做到今天的規模,他所付出的代價是可想而知的。如果作為一家地道的國營企業,因為投資少、規模小,也許投資者並沒有指望這個小公司能幹出多麼大的事情來。但國有這一點,對於誕生的這個小企業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

柳傳誌非常清楚地認識到,國營企業在很多方麵具有的優勢民營企業都不可比擬。正是基於對中國國情的了解,柳傳誌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用活用足政策,把聯想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發展成一個舉世矚目的大企業,在某種程度上說,如果沒有了“官辦民營”這塊金字招牌,就不會有今天的聯想。

那時候到政府部門開會,聯想的總經理總是早早到場,坐到第一排。如果有機會討論,一定要搶著發言,目的是引起領導的注意以便得到支持。

成立早期,柳傳誌和創業夥伴們再三權衡,計算所隻投資是不夠的,更主要的是應該放權。於是他們向計算機所提出要三權:第一是人事權,所裏不能往公司塞人。第二是財務權,公司把該交國家的、科學院的、計算所的上繳以後,剩下的資金支配所裏不要管。第三就是經營決策權,公司的重大經營決策由自己做主。

聯想集團公司的前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成立於1984年11月1日。它的成立使當時還屬偏僻之地的中關村又多了一家不起眼的新公司。這間後來叱吒風雲的新公司的全部家當是:中科院計算所投資20萬元加上一間20平方米的小平房,以及端著計算所“鐵飯碗”的11個人。創辦初期,與“兩通兩海”相比,這家公司實在不起眼。柳傳誌和另外10個在當時被認為不安分的知識分子在這裏開始摸索發展之道。

巧用“金字招牌”

聯想雖然投資不多,但在柳傳誌的要求下計算所將三件寶交給公司:一是下放人事、財務和經營自主權,也就是在機製上保證後來柳傳誌所說的“民營”;二是保證所裏上千名科技人員做公司後盾。這一點在當時可能並不覺得有多麼重要,因為中科院是知識分子紮堆兒的地方,也許還有人覺得是計算所在甩包袱,但是,高素質的創業人員可能是當時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最大的財富。當然這是麵雙刃劍,眾所周知,知識分子是有思想愛思考的人,不好管理,用的好可以帶來效益,用得不好也可能帶來內耗;三是給一塊“中科院計算所”的金字招牌。這是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重要的無形資產,有了中科院計算所這塊國內計算機界的頂尖招牌,對公司發展業務肯定有很強的支持作用。

柳傳誌一直到1988年還在強調“我們是官辦公司”,那是一塊“金字招牌”,他們清楚地認識到了這個優勢,並遊刃有餘地在政府和市場的雙重力量推動下發展。

在當時的市場條件下,國有企業最大的好處是貸款容易、稅收優惠,以及有商業信譽等等。回顧聯想集團的發展曆程,國有優勢的發揮在聯想發展的關鍵時刻往往是功不可沒。柳傳誌曾直言不諱地說:“1988年我們能到香港發展,‘金海王工程’為什麼去不了?因為它是私營的,而我們有科學院出來說話,‘這是我們的公司’。”

香港聯想開業三個月就收回90萬港元的全部投資,第一年營業額高達1.247億港元,“國有”的優勢再一次得到體現。甚至在企業發展的後期,聯想還一如既往地享受著“國有”的恩惠,與政府成功地合作、開發並實施了諸多的合作項目。

跨越發展短板

柳傳誌明白開發經營管理是個係統工程,有很多環節,不能隻考慮某一個環節,要找到“瓶頸”,解決製約因素,才可能賺到錢。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必須清楚本企業的“短板”在什麼地方,找到它,並加強它。

角逐IT產業

柳傳誌認為,企業一旦具備了正確的核心能力(指關鍵技術),就能夠以閃電般的速度推出新產品,使業務突飛猛進地向前推進。企業要尋找核心能力的生長點,在實際操作中還要學會洞察市場,要能在市場中找出有生命力的產品,發現適應市場的新產品;還要仔細考察包括顧客、同行、原材料供應商、銷售商和替代品在內的競爭對手。

經過商海的洗禮,柳傳誌和聯想初期創業者們苦苦地思索和尋找著製約他們最初發展的短板,跨越它從而加強市場競爭能力。當時我國的電腦市場還很不成熟,而我國的電腦用戶還不太了解電腦,整個電腦市場基本上處於從西方國家簡單進口的階段。當時電腦市場麵臨一個巨大的技術難題,就是西文漢化問題。由於西文漢化問題未能得到解決,不精通英語的人無法熟練使用計算機,所以很多計算機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甚至有相當一部分計算機不得不閑置。絕大多數企業購置計算機之後僅作為文字機使用。因此,西文漢化問題成為當時計算機在中國推廣的第一大障礙。

柳傳誌和創業者們看準了當時急需解決漢字輸入問題所帶來的機遇,結合當時中科院計算所的技術儲備和力量,明確提出以西文漢化為市場定位,以產品開發為龍頭從而帶動企業發展的市場戰略。

公司將70萬元全部投入到“聯想漢卡”的開發上,並使開發、設計、生產、銷售、售後服務各個環節銜接起來,很快就向市場推出了第一個拳頭產品——聯想漢字係統。並很快得到回報,實現了300萬元的銷售收入,初步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在聯想初創之際的1985年,柳傳誌和聯想集團的創業者們對自己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也不清楚。他們也交過學費,挫折之後才覺得應該搞明白一些再幹。也想過搞一些短平快的項目,盡快積累資金,但由於缺乏經驗,20萬元的資金不到一個月就被騙去了多半。

挫折之後,柳傳誌他們冷靜下來。大家討論自己能幹什麼,應該幹什麼。1985年的挫折之後冷靜下來的聯想人在決定自己該幹什麼時理所當然地想到了電腦。

當時,電腦剛剛進入中國大陸,人們對它還十分陌生,基本處於發達國家向中國進行簡單的產品輸出階段,而當時由於改革開放,中關村林立的電腦公司大多數以貿易為主,從進口電腦的轉手銷售中謀利。

柳傳誌他們合計,自己是研究計算機的,與純粹民辦的企業相比他們有官方的背景,身後還有一個代表中國最高水平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他們當然應該做電腦。既然瞄準了電腦這一方向,他們就要走下去。雖然沒有錢,但柳傳誌有能力帶領聯想走曲徑通幽之路。柳傳誌始終把企業發展戰略定位於計算機領域,目標是成為長期的有規模的高科技企業,無論是競爭處於危機發展狀況,還是麵對國內的房地產業熱、炒股熱,聯想都心無旁騖,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標。在結合市場分析自身之後,新技術公司有了自己清晰的思路,他們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買賣計算機上,而這正是當時國內眾多的計算機企業所做的。柳傳誌要做別人不想做和不能做的。他們選擇了另外一條路——計算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