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戰略運籌(2 / 3)

“技、工、貿”一體化

在柳傳誌和聯想創業者們艱難尋找新公司發展的道路,苦苦觀察和思考解決新公司的瓶頸在哪裏時,他們共同演繹出被當時的新聞報道妙筆生花成創業者“三顧茅廬”的故事。

訪問講學回國的計算所研究員倪光南,當時已經是第一流的計算機專家,時年45歲,是所裏學術最出色的研究員之一,也是最年輕的研究員,計算所可以說無人不知其人其事。

倪光南早在1974年就已經開始做中文信息處理技術,並且已經有了成果,可是卻一直不能轉化成生產力。倪光南也迫切想看到自己的技術能轉化為產品,能為我國的國民經濟建設做出貢獻。倪光南在中科院和電子街呼聲甚高,許多名牌公司高薪相聘,均被謝絕,他肯來這剛剛起步的小小的計算所新技術公司嗎?

於是柳傳誌專程懇請倪光南出山。恰好倪光南是一位不僅有愛國之心、報國之誌,而且具有強烈的改革意識和市場觀念的科學家,當時他恰巧也渴望將自己的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相近的背景,相似的價值觀,共同的願望,使雙方有了良好溝通的基礎。

倪光南就這樣出任了新技術公司的總工程師。事實證明了柳傳誌這一決策的英明,早期的聯想,人們出口必稱“倪、柳”。這也充分體現了倪光南對這個企業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倪光南知道,自1964年第一台119型通用數字電子管計算機問世,到1983年757大型向量數字計算機係統以及後來“銀河”巨型係統落成,標誌著我國計算機自行研製的曆程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是計算機在國民經濟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卻幾乎是空白一片。倪光南願意將自己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盡自己的一份報效祖國的力量。

此後的3年內,以倪光南為主,連續研製出了8種型號的“聯想漢卡”,更新了3個版本,形成了一套功能齊全的“聯想式漢字係統”。由此,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走上了“技、工、貿”的發展之路。同時,計算所新技術公司在創業的艱難曆程中,終於尋到了屬於自己的,能夠利用中科院的資源,發揮技術優勢的初創之路。

從1986年開始,聯想公司在開發聯想漢卡的過程中,不斷地開發完善,形成了8個軟件版本、6個型號的聯想漢字係統,廣泛應用於6大領域。而後,聯想又連續開發出通訊傳真係統、CAD超級漢字係統、GK40可編程工業控製器、聯想286微機等拳頭產品及一係列有重大社會經濟效益的高技術產品,並以產品為龍頭帶動整個經銷體係,使公司產品進入流通領域。從此,企業調整運轉起來。於是公司成立了業務部,擴大了新老門市,拓寬了進貨渠道,開始學會使用貸款,並明確提出搶占市場份額的口號。經過第一階段的市場成功,聯想實現了科研型隊伍向經營型隊伍的轉變,對企業的組織開發、籌集資金、生產、銷售等企業運作都有了一定的駕馭能力,從而為企業向產業化邁進奠定了基礎。

在今天看來,柳傳誌在起步階段采取的“技、工、貿”一體化策略,雖然利用高技術服務積累資金的速度較慢,但是實際上這是一條很有長遠意義的資金積累道路。聯想這一階段,不僅僅是為下一階段的戰略準備了資金資源,更為重要的是還為聯想準備了技術服務、公司內部的組織運作與協調的經驗以及初步的信譽。

如果假設聯想的選擇是用倒買倒賣積累資金的話,並且假設這一條道路可以以較快的速度積累起大量資金的話,就像當時許多中關村企業所做的那樣,也許上述幾種“無形的資產”就不會同時得到積累。但是,這幾種無形的資源正是下一階段生產和銷售漢卡的迫切需要。聯想選擇的道路正是適應了資金積累的要求,是相當成功的。

開百年老店

在聯想的發展曆程中,它邁出的每一步,都是長遠目標的一個環節,求長遠、求發展、開百年老字號店才是聯想的發展目標。正如柳傳誌所說:“聯想追求營業額絕不是為了虛名,如果那樣,企業離垮台就不遠了。規模必須是能力的表現,尤其是製定戰略的能力,它能夠安然地從夕陽業務中退出,堅決地進入到新興業務之中,這樣的規模才有意義,而聯想的100億美元就標誌著這樣的能力。”

當柳傳誌他們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掙來一筆不小的數目70萬元時,這個群體與眾不同的素質便初見端倪。他們本來可以把這筆屬於自己勞動所得的錢,用以改善長年拮據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但是這一群有思想的知識分子,走出舊體製是懷著理想和遠大的抱負的。他們幾乎沒有什麼猶豫,沒有什麼爭執,就下決心把這70萬元全部作為創業資金,投入企業的再生產中。

柳傳誌強調“立意高,才可能製定出戰略,才可能一步步地按照你的立意去做。立意低,隻能蒙著做,做到什麼樣子是什麼樣子,做公司等於撞大運”。他之所以強調立意,是因為他明白,公司發展進程中,追求的目標不鬆懈,才能激勵自己不斷前進;其次,如果立意不高,就不能不停地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標,那麼,稍有成功就會輕易滿足;第三,立意高了,自然會明白最終目的是什麼,不會急功近利,不在乎個人眼前得失。

總結聯想的成功之道,有兩點原因不可忽視:一是方向問題。剛開始辦企業,或是出於溫飽問題,或是出於自身價值的體現,不會站得很高,沒有很高的立意。如果不是科學院告誡說“這就是科技改革,這會為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為國家科技體製改革指明方向。”聯想可能堅持不下來,也發展不到今天的規模。二是環境問題。院所雖然沒有給企業提供很多的資金,但給企業提供了一個非常寬鬆的環境,給了企業管理者人事權、財務權、經營決策權、“國有民營”的體製,還給了責、權、利明確的環境。

沒有這種做百年老字號的抱負和立意高遠、戰略遠大的思路,很難立大誌,成大器。聯想人的雄心大誌不隻是理論空殼,而是他們一步步向前躍進的精神動力。在企業日後的發展中,柳傳誌的這種立意高遠的戰略眼光又多次表現出來,如海外計劃的大膽運作、高瞻遠矚的人才戰略以及進軍因特網戰略等等。可以說,從一開始到今天,柳傳誌“做百年老字號”的理想就牽引著聯想的發展戰略,規劃著聯想的每一個發展步驟。

“搶棒子”戰略

實踐已經證明,市場是商家必爭之地。占有市場,就意味著成功;沒有占領強大市場的欲望,一個企業就會失去拚爭的動力。柳傳誌非常善於在市場問題上動腦筋,他不僅想到了,而且也做到了。這就是柳傳誌著名的“搶棒子”戰略。

用“搶棒子”這樣的比喻去說明市場擴張和資本積累,柳傳誌真是獨具匠心。“棒子”是中國北方人對玉米的叫法。柳傳誌用了“搶”這個字眼而沒使用“收割”。市場是個沒主的大野地,地裏的莊稼誰有本事搶回家就是誰的。

聯想的“搶棒子”更多表現在資本積累方麵,說透了就是搶利潤。這是他們的首要任務,因為他們太窮。那時,聯想的純利可以達到20%以上,這一方麵說明當時中國電腦市場既幼稚又誘人,另一方麵說明聯想人“搶棒子”搶得卓有成效。在這個時期,聯想在投資方麵屬於謹慎加謹慎,即使是進貨也采用多批次少批量,資金快速投放快速回籠,也就是所謂的“平底快船”。聯想在這以前沒有買一分錢不動產,甚至也沒有買一台生產製造性的設備。營業中心、辦公本部用房都是租的,產品是委托其他企業生產的,所有的資本都在貨物流轉上。

聯想人在1988年以前拚命積累資本,以至於到年終總結時除成績之外,往往又發現由於全力以赴搶棒子,一些企業該有的管理製度和措施他們都沒有精力顧及。聯想在這之前的全部利潤來源就是聯想漢卡和相關的電腦產品。

柳傳誌在這個時期的市場策略,主要是做了幾件事:第一件事是證明聯想漢卡是好產品。第二件事是宣傳聯想漢卡是好產品。第三件事是讓更多的人都來賣聯想漢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