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柳傳誌的傳說(2 / 3)

2002年,啟動多元的聯想集團為之付出了慘重代價。窮則思變,次年聯想轉求國際化,這才有了2004年針對IBM全球PC業務的收購。

聯想集團分拆十二年,即在多元化與國際化兩個緯度突圍。成為全球PC市場老二,聯想集團國際化這一緯度的突破初步成功。此時推出“PC+”戰略,是聯想集團再次在多元化這一維度突圍。

與楊元慶不同,郭為則在IT分銷與IT服務之間掙紮。神州數碼分拆之際,由麥肯錫主導、郭為拍板,製定了一個三級火箭戰略,分別是:IT分銷、係統集成、軟件與IT服務。分銷是基礎,係統集成是過度,軟件與IT服務是未來。

神州數碼於6月12日公布的最新年報顯示:實現營收703億港元。神州數碼總裁林楊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顯得興奮,興奮的不是業績增長,而是軟件與IT服務業務的增加:借助“智慧城市”戰略的落地執行,神州數碼服務業務營業額約港幣78.92億元,較上財年同期的港幣60.42億元增長30.62%。

以營收計,神州數碼已是中國本土最大軟件公司。與過去依托行業軟件開發不同,雲計算時代,神州數碼利用完整的本地銷售網絡及公關能力,抓住“智慧城市”這一曆史機遇,其IT服務終於找到方向。

但柳傳誌最上心的,還是聯想控股旗下公司的發展。2000年聯想分家,楊元慶分得聯想集團,郭為分得神州數碼,而同為“聯想三少帥”之一的朱立南卻“一無所有”。

改製成功

其時,柳傳誌指出的方向是,做一塊新業務,即投資業務。就在這一年,聯想投資(2012年2月更名君聯資本)悄然成立。聯想最早進入投資領域,可追溯到聯想投資卓越網,2004年8月卓越網作價7500萬美元賣給亞馬遜,堪稱聯想投資推出的最具影響力項目。

為何做投資?起因於1990年代初,那是聯想業務發展最快的幾年,也是柳傳誌最不快樂的幾年,因為錢不夠用,借貸都無門,後來聯想上市才部分解決該問題。

2002年,國有企業要進行股份製改造,柳傳誌覺得這又是一個很好的投資機會,從中科院國有體製中脫胎而出的他,太了解國有企業蘊藏在體製之後的巨大潛力了。國有企業如果改造好,就會由銅變成金子,不久後,弘毅投資成立。

1990年代,是全球PC產業發展的黃金十年,成就了眾多企業,包括聯想。聯想做品牌PC時,恰逢中國計算機產業對外開放,原有國資背景的企業在市場上失去競爭力;全球製造向中國轉移,電腦個人化、低價化。聯想充分利用中國勞動力優勢及中科院給予的空間,深耕中國市場,成為國產PC第一。

更重要的是,柳傳誌完成了體製變革,這是聯想走得更遠的原因。而柳傳誌出來做投資時,恰適中國創業黃金十年,創業企業對資金饑渴使其獲得眾多投資機會。隨後一個更大的機會擺在他的麵前,2002年國有企業要股份製改造,柳認識到很多企業之所以虧損,除體製問題外,商業智慧的缺乏是更重要的原因。

柳此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大環境給了體製改變的機會,如果將聯想商業智慧複製到這些企業,這些企業就能重新煥發活力;再將這些“煥發活力”的企業上市,就能獲得高額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