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柳傳誌的傳說(3 / 3)

但聯想要在一批公司中脫穎而出並不容易。1980年代,北京中關村出現了一批特殊人群,有的來自北大、清華等高校,有些來自中科院,他們被稱為8小時工程師或星期天工程師,8小時之內給國家幹活,8小時之外到中關村幹活,8小時之內磨洋工,8小時之外拚命幹。

這批人包括柳傳誌,還有陳慶振、王洪德、萬潤南等,他們先後創辦了自己的企業,這些企業都戴著紅帽子--一個國家機構為榮。這批企業中出現了很多明星,最著名的就是“兩通兩海”,即京海、科海、信通、四通。

那時候聯想還不知名,但沒有一家企業比聯想走得更遠。對於創業,柳傳誌說應該“感謝這個時代,給了他機會”。柳創業時,恰好改革開放,製度開始形成空間,同時IT信息技術迅速發展。1985年,柳傳邀倪光南加盟聯想,推出聯想漢卡,搭上了IT信息技術發展的快車。

柳傳誌的聯想規劃

2009年2月至2011年9月,柳傳誌短暫複出,幫助聯想集團度過金融危機。聯想控股最早“五架馬車”設計,分別是朱立南、趙令歡、陳國棟、吳亦兵,分別負責聯想投資、弘毅投資、融科置地、控股投資。此時,是四家公司各自發展的艦隊模式,還是整合為一家公司的大船模式,時無定論。

2008年,朱立南悄然出任聯想控股常務副總裁,這是朱立南接班的最早鋪墊,也被視為聯想控股業務“大船模式”的最早鋪墊。2010年,聯想控股執行委員會成立,執委會成為包括柳傳誌、朱立南、趙令歡、唐旭東、寧旻五人。2011年,陳紹鵬辭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加盟聯想控股,負責新農業方麵的投資,同時進入聯想控股執委會成員,五人班變為六人班。

聯想控股公布整體上戰略,即五至七年內完成整體上市。聯想控股是大船模式,還是艦隊模式,曾是令聯想控股高層,尤其令柳傳誌糾結的問題。至此,聯想控股實施“大船模式”的方向已經不可逆轉。

何萬斌認為:與聯想控股選擇“大船模式”相比,整體聯想係資產卻選擇了“艦隊模式”,分別為聯想控股、聯想集團、神州數碼。在“大船模式”與“艦隊模式”選擇上,柳傳誌在曆史不同時期、針對不同公司做不同選擇。

1987年,剛剛創業三年的聯想內部曾經有一場爭執,學習科海,總公司下麵做一堆公司,做艦隊模式,柳傳誌國排眾議,提出了大船模式。那時作為“兩通兩海”之一的科海,是中關村的標杆企業之一。柳傳誌認為,公司還沒做大,就搞艦隊模式,結果是“小船大家漂”,經不起風浪。

聯想控股選擇大船模式,與柳傳誌個人對聯想的願景有關,如果聯想集團願景是“世界頂級IT企業”,那麼聯想控股的願景則是“世界頂級的投資企業”,不僅與國內同行比,還得與國際同行比,唯有大船模式可達到這個目標。

隨著聯想控股“大船模式”的確立,聯想係資產接班人已經確立:老柳若去化三清,分別是楊元慶、郭為和朱立南,其使命分別是,成為頂級IT硬件企業、頂級IT服務企業、頂級投資企業。

通過這些規劃,我們看到審慎並勇於創新的聯想和正在不斷成熟的聯想,我們都期待聯想更輝煌的明天!

本文原載於《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