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公元1655年1月19日),北京納蘭明珠府中,一個男嬰誕生了。當時的大清朝還不知道,這個孩子將會給後世帶來多大的震撼。他就是納蘭明珠的長子、被後人譽為“滿清第一詞人”、詩詞被反複吟詠的納蘭容若。
納蘭容若,名納蘭性德,字容若,小字成哥(一說因其出生在臘月,所以小字冬郎),號楞伽山人。原名納蘭成德,為避當時太子“保成”的名諱,改名為納蘭性德。一年之後,太子改名為胤礽,於是納蘭性德的名字又改回成德。
若追溯一下源頭,納蘭容若的祖上原是蒙古人,姓土默特,後征服滿洲納蘭部,占領了他們的地盤,改姓納蘭,居葉赫之地,這就是後來我們在清史中經常看到的“葉赫那拉氏”。在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女真的過程中,葉赫部被愛惜覺羅部所吞並,納蘭部歸附後金,隨清入關,為滿洲正黃旗,納蘭氏成為清初滿族最顯赫的八大姓之一。
容若的曾祖父名金台什,為葉赫部貝勒,其妹孟古姐姐,於明萬曆十六年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其後納蘭家族與皇室的姻戚關係也非常緊密。納蘭容若的父親明珠也是大清風雲一時、為後世所熟知的人物。他是武英殿大學士,累加太子太師,是康熙時期權傾朝野的宰相。母親覺羅氏為努爾哈赤第十二子愛新覺羅•阿濟格(英親王)正妃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也是皇親國戚。因而可以說,納蘭容若的一生注定是富貴榮華、一帆風順的。也許是造化弄人,容若並沒有因其皇親貴胄的身份而成長為一個紈絝子弟,偏偏是“雖履盛處豐,抑然不自多。於世無所芬華,若戚戚於富貴而以貧賤為可安者。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
納蘭容若自幼聰慧過人,明珠對這個長子給予了厚望。自清入關以來,一方麵一直在接受漢族文化,另一方麵仍然堅持以騎射為根本。騎射在滿族的社會生活中曆來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努爾哈赤時就把騎射作為立國之本;加之大清又是馬上得來的天下,所以即使是在逐漸的接受漢化,滿人也不廢騎射。所以納蘭容若尚幼之時便在父親的教導下接受精英級的滿、漢文化教育。這對他以後的詩詞影響頗為甚遠。
果然,容若沒有辜負父親的教育,讀書過目不忘,騎馬射箭樣樣精通。17歲入太學讀書,為國子監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其兄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徐乾學。這兩徐也是清初的大人物,明末遺老顧炎武的外甥,家學淵源,學問等身,徐乾學更是有“徐嚴嵩”的稱號。納蘭容若18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19歲時準備參加會試,但因病沒能參加殿試。爾後數年學中,容若更加發奮研讀,並且拜到徐乾學門下,熟讀通鑒及古人文辭。在名師指導下,納蘭容若兩年之中主持編纂了一部1792卷編的儒學彙編《通誌堂經解》,一時間名動京城,他的非常才器也受到皇上格外賞識。也許正是在這兩年間,納蘭容若從徐氏兄弟身上學到了文章的真諦,激發了對漢文學的熱愛。
康熙十五年(1676年),容若再次參加會試,以殿試二甲七名,賜進士出身,授三等侍衛的官職,不久就晉升一等侍衛,正三品,從此步入仕途。這一年,容若二十二歲。深得康熙帝的厚愛的納蘭容若為皇帝做了九年的貼身侍衛,隨皇帝南巡北狩,遊曆四方,奉命參與重要的戰略偵察,隨皇上唱和詩詞,譯製著述,因稱聖意,多次受到恩賞,是人們羨慕的文武兼備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隨身近臣,前途無量的達官顯貴。
這一切都令父親納蘭明珠頗感欣慰。然而漸漸地,他卻發現,這個兒子好像總是惆悵的。納蘭容若從來都是不甘於隻做自己的相府公子,隻做皇帝的禦前侍衛。他身上流著蒙古人的血,他的祖先曾經在沙場上馳騁,他文武雙全、有經世之才,他骨子裏是想建功立業的。可是,他生於納蘭家,就注定了被壓製。想想他的祖先曾經被愛新覺羅氏殲滅,他的父親已經是當朝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工於權術的康熙帝怎麼會放心再讓納蘭家掌握到千軍萬馬?將納蘭容若放在身邊,其一是做給明珠看,給容若光鮮亮麗的身份,以示對納蘭家的重視、安撫;其二,我想納蘭容若大概是康熙帝的人質了。
漸漸地,納蘭容若看透了世道的黑暗。高貴的身份、平坦的仕途,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在內心深處厭倦官場庸俗和侍從生活,無心功名利祿。最後,這個抑鬱一生的詩文奇才於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因“寒疾”而長逝,時年三十一歲。
納蘭容若以詞聞名,他本人也十分欣賞李煜,他曾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貴重,李後主兼而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因此他的詞受李煜影響很大,哀感頑豔,有南唐後主遺風,悼亡詞情真意切,痛徹肺腑,令人不忍卒讀。24歲時,他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後改為《飲水詞》,後人多稱《納蘭詞》。《飲水詞》在當時社會上就享有盛譽,為文人、學士等高度評價,成為那個時代詞壇的傑出代表。時人雲,“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可見其詞的影響力之大。王國維有評:“納蘭性德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來,一人而已”。朱祖謀雲:“八百年來無此作者”,潭獻雲:“以成容若之貴……,而作詞皆幽豔哀斷,所謂別有懷抱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