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納蘭容若,很多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個溫文爾雅、深情款款而又略顯落寞的翩翩公子形象。若不是如此,怎會有“辛苦最憐天上月”這樣的感歎?又怎會有“一生一代一雙人”這樣的情愫?

是的,愛情占據了納蘭詞三分之一多的篇幅,而且是納蘭詞最具特色、最能代表其個性的地方,也是其全部此中的精華,是納蘭容若嘔心瀝血的珍品。究竟是怎樣的情感經曆,能讓納蘭容若寫出這樣的愛情詩詞,令聞者動容呢?

傳說納蘭容若結婚之前,曾有一段無疾而終的初戀,而這位初戀情人,根據女作家蘇雪林的考證,就是納蘭的姨表姐妹,並引了清代無名氏《賃廡筆記》對這段情史作為證明:

“納蘭眷一女,絕色也,有婚姻之約。旋此女入宮,頓成陌路。容若愁思鬱結,誓必一見,了此夙因。會遭國喪,喇嘛每日應入宮唪經,容若賄通喇嘛,披袈娑,居然入宮,果得彼妹一見。而宮禁森嚴,竟不能通一語,悵然而出。”

蘇雪林認為《飲水詞》中的所有淒惋哀感之詞,都是納蘭為表妹所作。並從詞中窺測出兩人分手後的蛛絲馬跡,說納蘭當時雖與盧氏結婚,還是不能忘懷舊情,與表妹藕斷絲連,二人經常秘密通信,並且互相饋贈食物,後來,表妹在宮中鬱鬱而死,納蘭悲悼終身。

不過,蘇雪林這種說法並沒有旁的作證,至於無名氏的《賃廡筆記》,其內容也不盡可信。我不否認納蘭容若在婚前有戀人,但是卻不一定是什麼表妹,而至於所謂的私相授受,更是無稽之談,畢竟“一入宮門深似海”,在皇宮那樣一個守衛森嚴的禁地,豈能容的宮女與他人幽會?再者,納蘭容若婚後與妻子琴瑟和諧、伉儷情深,納蘭容若的愛情詩詞大概也多是為妻子所做吧。

那麼就一定要說一說納蘭容若的妻子了,究竟是怎樣的女子填滿了納蘭的詞,這樣的哀婉纏綿?1674年,納蘭容若二十歲時,娶兩廣總督、尚書盧興祖之女為妻,賜淑人。那一年年盧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孌,性本端莊”。成婚後,二人夫妻恩愛,感情篤深,新婚美滿生活激發他的詩詞創作。這段時間的納蘭容若是快樂的,盧氏的善良溫和,善解人意,給了他莫大的安慰,為他提供了擺脫人生泥沼、超脫孤寂情懷的憑借和寄托,這期間納蘭容若寫下了不少歡愉的句子。

但好景不長,僅三年,盧氏因難產而亡(一說產後受寒),這給納蘭容若造成極大痛苦,從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擊使他在以後的悼亡詩詞中一再流露出哀惋淒楚的不盡相思之情和悵然若失的懷念心緒。據說,盧氏去世後,靈柩暫時停放在今北京西阜城門外的紫竹公園一所禪院內,直到次年初秋入葬納蘭氏祖塋皂莢村為止,在未入葬這段時間,癡情的納蘭容若多次夜宿禪林,陪伴夜台長眠的薄命佳人度過那孤寂的清冷歲月。一次,他夢到愛妻淡妝素服與他執手哽咽,臨行前吟出兩句詩:“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醒來以後更是悲痛不已。雖然後來納蘭容若又續娶官氏,並有側室顏氏,但是仍然對盧氏念念不忘,詞中更是少不了她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傳言納蘭而立之年,好友顧貞觀在江南為他介紹了一位富有詩詞才華的名妓沈宛。作為烏程才女,沈宛曾有出色的詞作《選夢詞》刊行於世,為納蘭容若欣賞看重。也許是對尋覓知己的渴望與憐惜,也許真的是兩情相悅,雖然有家族的障礙,納蘭容若還是納沈宛為妾,接她到京城。由於沈宛的身份和血統,她不能名正言順地進入明府,納蘭容若便在德勝門內為沈宛置房安頓。可惜半年後,納蘭容若突然去世,留下孤獨無靠的她和納蘭容若的遺腹子,最終沈宛含淚返回江南,以詞作撫慰她心中的傷痛。天公不作美,有情人終不成眷屬,留下一段讓人歎息、讓人辛酸的風流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