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曲•贈梁汾[1]
德也狂生耳[2],
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3]。
有酒惟澆趙州土[4],
誰會成生此意[5]?
不信道、竟成知己。
青眼高歌俱未老[6],
向尊前、拭盡英雄淚。
君不見,月如水。
共君此夜須沉醉,
且由他、蛾眉謠諑,古今同忌[7]。
身世悠悠何足問,
冷笑置之而已。
尋思起、從頭翻悔。
一日心期千劫在[8],
後身緣、恐結他生裏[9]。
然諾重,君須記。
【賞析】
康熙十五年,納蘭容若的父親明珠仰慕顧貞觀的才名,聘請他為納蘭容若授課。而在此之前,顧貞觀,因受同僚排擠,在康熙十年的時候落職歸裏。也許因為容若也是詞人,顧貞觀接受了明珠的邀請,入住明珠府,與納蘭容若相識。沒想到兩人一見如故,遂成忘年之交。也許是因為惺惺相惜,納蘭容若在這位與自己地位懸殊的朋友麵前反而更能真情流露,表現出真實的自我。
一直以為,納蘭容若永遠是那個麵帶微笑,眉目間卻有一絲哀愁流轉的男子,卻不曾想他還會有把酒高歌、冷笑著看這世態炎涼的時候。
“我隻是個狂妄的小子”,這句話從納蘭容若的嘴裏說出來,不免讓人吃驚。納蘭容若的父親明珠,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宰輔,家族的榮光給了他人人羨慕的高貴身份,納蘭容若更是風華正茂,文武雙全,頗得康熙帝的器重,長伴駕前,在他麵前正鋪設著一條榮華富貴的坦途。然而,他竟劈頭自稱“狂生”,而且還帶著頗為不屑的語氣,究竟他的心在想什麼?
是的,世人很難理解他。榮華、富貴、權勢,似乎納蘭容若都有了,人們窮其一生不就是追求的這些麼?他還在不滿些什麼?世人怎麼會懂,“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在納蘭容若看來,隻不過是命運的偶然安排,才使容若投身在富貴之家,而在這裏,他看到的隻是繁華喧囂背後的汙穢。不是自己想要的,即使它再炙手可熱又怎樣呢?在別人眼裏如珍似寶,在我眼裏,一文不值。“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富貴榮華到頭來隻不過是夢一場,追逐這種虛無未免太可笑了。
“有酒惟澆趙州土”。這句原是唐代詩人李賀的詩句:“買絲繡作平原君,有酒唯澆趙州土。”平原君即戰國時代趙武靈王的公子趙勝,在諸多的公子當中,趙勝是最賢明的。他喜歡結交賓客,門下的賓客最多達到幾千人。李賀寫下這兩句詩,意在對那些能夠賞識賢士之人表示懷念,也是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抱怨。想向天下的識人之士敬一杯酒,放眼茫茫宇內,有誰能當得起這杯酒呢?想來隻有趙國平原君才最值得敬仰了,於是這杯酒便澆向了趙州。納蘭容若不做任何修改,直接用李賀這句詩入詞,同樣也是想表示對知人善用、愛惜人才的賢明君主的敬佩。可是,他和李賀的心情卻不一定相同。李賀懷才不遇,一生愁苦多病,他有此抱怨我們可以理解;而納蘭容若算得上皇親貴胄了,也頗得康熙帝青睞,想來沒什麼可抱怨的。但是,他從身邊朋友滿懷才華卻屢受迫害的遭遇裏,深切地感受到世道的不公,似乎人才總是被壓迫,無法逃脫小人排擠的厄運,納蘭容若為之不平,滿懷悲憤:到哪裏去找像平原君一樣的賢明之人!隻是,“誰會成生此意?”誰能理解我的想法、我的心情?納蘭容若也知道,他是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即使他憤懣,他呼喊,可是誰又能聽得到呢?
就在納蘭容若心情抑鬱之時,沒想到真的遇到一知己好友。“不信道,竟逢知己”。“不信道”已經是沒有想到,在之後又加上一個“竟”字,似乎顯得有點累贅多餘了,但這種重複更能有強調意外之感,才更能表達出納蘭容若的狂喜。想象一下,當你被人誤解時,當你收起真心對著別人強顏歡笑時,當你滿腹心事無人訴說時,有一個人對你說:“我知道你想什麼。我懂你。”每句話、每件事都正中你的心思,你是不是會驚喜的反複的說:“真是知己!真是知己!”難怪曆來人們都在慨歎:“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盡英雄淚。君不見,月如水。”古有伯牙摔琴謝知音,今日得遇知己,惺惺相惜,正逢彼此盛年,不如把酒言歡,對月高歌。隻是,兩個人為何又會黯然落淚?是相見恨晚?是傷懷身不由己、鬱鬱不得誌?還是想起了曾經遭受到的打擊和仍然在外流放的朋友?這“英雄淚”中包含了悲喜交加的感情,讓人不勝唏噓,而以全篇唯一的景語“君不見,月如水”作收束,更令人回味無窮。在古人詩詞的意象裏,“月亮”已經成了一種感情的象征。而這種感情往往是淒涼的、綿長的。“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我寄愁心與明月,隨軍直到夜郎西。”今夜,月光皎潔,涼浸浸的,有些清冷,卻很好看,似是訴說著他們心中的悲涼,也見證著相交的喜悅。莫要悲傷,盡情飲酒吧,不要辜負了這一晚的月色。
“酒逢知己千杯少”,今夜他們必將喝的大醉吧。“且由他,蛾眉謠諑,古今同忌。”今天,不必去理會那些嫉賢妒能的小人的肆意詆毀,任他去吧。“故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古往今來,愈是才能出眾之人,愈是容易遭人嫉妒,被人排擠陷害,顧貞觀他們因此受到不公的待遇自然也是不可避免了。世道如此,既已無法改變,若是將那些不平放在心上,豈不是要將人累死、煩死、氣死了?既然管不過來,他便勸慰好友,算了算了,不要理會,不如大醉一場,管那些汙穢做什麼。也許醉酒並不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但是不得不承認,有的時候,醉了卻是最好的逃避方法。
“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這一句緊承前麵一句。王維的《酌酒與裴迪》中有“世事浮雲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餐。”世間之事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虛無縹緲,來去匆匆,不值得關心,倒不如自己悠然自得的頤養天年。在這裏納蘭容若與王維頗有些相似。人生漫漫,這些流言蜚語不值得去追究,不如一笑而過。“尋思起、從頭翻悔。”如果真要追究,恐怕就要後悔當初不該投生到這個汙濁的世上了。這裏納蘭容若不僅僅是勸慰朋友,也是對自己內心的表達。因為最不願處在這個塵世的人,恐怕就是他吧。世上有太多的事,計較不過來,也不能後悔,隻能看開些,冷眼麵對那些對自己的傷害。
麵對這樣一個知己,納蘭容若直率的表達出自己的珍重之情。“一日心期千劫在,後生緣,恐結在他生裏。”這才是一個真實的納蘭容若,一旦傾心,即使曆盡千難萬險,經曆生生世世,這份感情也不會改變。生生世世,這是一個幾乎感動過所有人的承諾。來生,是一個比未來還要遠的時間,那時候,我們會如何,誰也不知道。但是情到深處,我願意許下這個諾言,生生世世,不會後悔。
這是一首贈給朋友的詞,卻能從中看到一個清楚的納蘭容若。他不再是那個似乎有些羸弱的公子,而是一個心懷抱負、有情有義、不戀繁華、立於濁世的真“狂士”。
【注釋】
[1]梁汾:顧貞觀(1637—1714年),字華峰,號梁汾。江蘇無錫人,納蘭容若的朋友。清康熙五年(1666年)順天舉人。著有《積書岩集》及《彈指詞》。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與納蘭容若相識,從此交契,直至容若病歿。
[2]狂生:一說是納蘭容若自謙,稱自己是“狂妄無知”之輩;一說是不受世俗觀念的浸染,崇尚真性情的人。
[3]緇塵:黑色灰塵。常喻世俗汙垢。南朝謝朓《酬王晉安》詩:“誰能久京洛,緇塵染素衣。”唐代李益《答許五端公馬上口號》:“晚逐旌旗俱白首,少遊京洛共緇塵。”
烏衣門第:烏衣巷為六朝時王謝兩大望族的居住地,所以“烏衣門第”便成為世家望族的代稱。
[4]有酒惟澆趙州土:唐代李賀《浩歌》有“買絲繡作平原君,有酒唯澆趙州土”。“趙州土”指的是平原君的墓,平原君好養士,死後雖未葬於趙州,但貴為趙州公子、趙相,後人稱他的墳墓為“趙州土”。
[5]會:理解。
[6]青眼高歌俱未老:青眼是高興的眼色,據說晉代阮籍能為青白眼,遇見意氣相投的人,便露出青色的眼珠。杜甫《短歌行》有句雲:“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我老矣。”納蘭容若翻用其意,說他們相遇時彼此正當盛年,都還未老,於是青眼相向,慷慨高歌。
[7]娥眉謠諑:《楚辭•離騷》中雲“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意思是女子因其貌美,遭到其他人的嫉妒,眾人紛紛造謠毀謗。這裏以此比喻才能出眾,卻受到他人誹謗中傷。
[8]心期:以心相許,約為知己。
[9]後身緣:來世之情。恐:估測之詞。
金縷曲•簡梁汾[1]
灑盡無端淚,
莫因他、瓊樓寂寞,誤來人世。
信道癡兒多厚福,
誰遣偏生明慧[2]。
莫更著、浮名相累[3]。
仕宦何妨如斷梗[4],
隻那將、聲影供群吠。
天欲問,且休矣。
情深我自判憔悴[5]。
轉丁寧、香憐易爇,玉憐輕碎[6]。
羨殺軟紅塵裏客[7],
一味醉生夢死。
歌與哭、任猜何意。
絕塞生還吳季子[8],
算眼前、此外皆閑事。
知我者,梁汾耳。
【賞析】
康熙二十年(1681),顧貞觀以母喪南歸,其好友吳漢槎經納蘭的營救已自“絕塞生還”,即由流放地寧古塔歸來。這首詞大約作於此時。納蘭容若與顧貞觀說話向來是最率性,直抒胸臆,從不拐彎抹角。在這首詞中,納蘭容若一邊勸慰顧貞觀,一邊痛斥汙濁不堪的官場,表達了自己抑鬱不舒之懷和對不公平的社會現實強烈的不滿。
“灑盡無端淚”,以“淚”開篇,上一篇“拭盡英雄淚”,這一篇便要將這流不盡的眼淚“灑盡”了。看似沒頭沒腦的一句,實則包含了納蘭容若許多心酸。容若說自己這是“無端淚”,無緣無故的眼淚。也許在別人看來,納蘭容若流淚,還真的是莫名其妙、無法理解。你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一降生就什麼都有了,你哭什麼?若是真要給個理由,隻能說詞人太過敏感了,流水落花你都要掉眼淚。可是我們認識的納蘭容若絕不會是這樣的人,畢竟容若不是林妹妹。唯有內心真的受到了觸動,悲愴才會鬱結成淚珠。即使傷春悲秋,也是因為某情某景撩撥了某處情思。
因何落淚?納蘭容若下一句給出了解釋。“莫因他、瓊樓寂寞,誤來人世。”我想納蘭容若骨子裏是驕傲的,看這一句,他是把自己當作天上的仙人了。讀過容若那麼多柔情似水、哀婉淒絕的句子,險些忘了他身上流淌著滿蒙貴族的血液,險些忘了他對自己“德也,狂生耳”的評價。世人都成李白為“謫仙”,這個稱號是賀知章給的,因李白才華出眾;而納蘭容若卻敢自比為瓊樓玉宇中的仙人,不是因為才情如何,而是因為自己的特立獨行。即使在仙界,納蘭容若也是寂寞的,莫非他的性情就連那些遠離世俗的神仙也不能理解?也許是被人世間的熱鬧所吸引,也許覺得那麼多人總有誰能懂得自己,於是,他下凡到人間,卻沒想到他與這個地方更加格格不入。一個“誤”字表明了納蘭容若的無奈與怨恨,人世一遭,竟成了他痛苦的源泉。
“信道癡兒多厚福,誰遣偏生明慧。”老話說得好:“傻人有傻福。”納蘭容若看來也是很讚同這個觀點的,不過卻有種自嘲的意味。都說傻人有傻福,可誰叫我偏偏生的聰明、活得明白呢?隻能受苦受難了。聽到這句話,我們仿佛能看到納蘭容若嘴邊的那一抹苦笑。納蘭容若之後的鄭板橋有句最著名的話“難得糊塗”,一直以來被人們當做處世箴言。人生在世,有時候確實不必活得太明白,該糊塗的時候不妨就裝裝糊塗,也許看得少一些,懂得少一些,人就會輕鬆不少,快樂不少。隻是納蘭容若不是鄭板橋,他始終將這個世道看得清清楚楚,愈是透徹,也就愈是痛苦。
有多少人會像納蘭容若這樣,將功名利祿看作是過眼雲煙,又看作身上的枷鎖、累贅。世間之人大都對功利趨之若鶩,即使放棄仕途之路,也都充滿了無奈與不甘,就連陶淵明說出“不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是在仕途受壓抑之後,李白揚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也是在做了三年禦用文人覺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之後。而納蘭容若仕途平順,沒有人敢壓迫他,偏偏卻不願意混跡官場。“莫更著、浮名相累。”看得透徹,活得明白,已經痛苦不堪了,再加一個浮名在身上,真的是要讓人痛不欲生了。
納蘭容若究竟將功名利祿輕視到什麼地步?“仕宦何妨如斷梗。”仕途為官如同斷梗,微不足道。敢說這樣的話,古往今來怕是也沒幾個人。正是因為如此,世人才不能理解,而納蘭容若依然我行我素。“隻那將、聲影供群吠。”我堅持我的原則,我堅持我的個性,任憑那些為了功名擠破頭的人對我冷嘲熱諷、不屑一顧。“天欲問,且休矣。”這句話表明了納蘭容若對待“群吠”的態度,容若的前一篇的一句詞正好可以用來注解這句話:“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
上闋幾句納蘭容若真是將官場罵了個痛快,也是對顧貞觀的勸慰。從這裏麵似乎看到了納蘭容若和顧貞觀對仕途的厭倦。文人們多是對做官有著一腔熱忱,懷揣著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隻是他們本身又是清高的、驕傲的,本就很難與趨炎附勢的官場相容,宦海波濤,官場鬼域,也許在經曆了吳兆蹇的事之後,容若與顧貞觀更加厭棄這種汙穢。
下闋轉寫納蘭容若與顧貞觀的知己之情。“情深我自判憔悴。”一往情深深幾許?你南歸奔喪,我與你一樣哀慟,也對你萬分牽掛,因惦念而日漸憔悴,但也心甘情願。吳兆蹇絕塞生還,我知道你的悲喜交加;官場醃臢混沌,我理解你的忿忿不平。“轉丁寧、香憐易爇,玉憐輕碎。”可憐香草易燃,美玉易碎,蛾眉謠諑,古今同忌,權且不要放在心上。世上有很多我們看不慣的事,我們也會遭遇很多不平之事,若要事事生氣、事事計較,恐怕都要氣死了。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他們可能無法幫你改變什麼,卻不忍看你心生鬱結,隻能安慰你:“我知道你心裏憋屈,可是世道就是這樣,你何苦為難著自己?想開些。”那麼請你珍惜,他們都是懂你、關心你的人。
“羨殺軟紅塵裏客,一味醉生夢死。”真羨慕那些紅塵俗世裏追名逐利之人,他們不管家事國事天下事,隻一味追求醉生夢死,活得真是瀟灑自在。哪像我們,關心民間疾苦卻勞心費力,渴望政治清明卻屢遭迫害,堅守個人情操卻步履維艱。納蘭容若這句話裏充滿了諷刺意味,也流露出無可奈何。古人說:“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有時候我想,納蘭容若如果長成一個不務正業的世家子弟我也不難接受,終日遊手好閑,糊裏糊塗,活得也許真的會容易些,不會命薄如斯了。隻是若真如此,這麼多美麗的句子恐怕就會消失在我們的眼前、口中、耳邊、記憶裏了,心中不免又會覺得惋惜。所以我們一邊慶幸,納蘭容若還是那位濁世佳公子,一邊憐惜,可歎多情卻被無情惱。真應了容若這句“信道癡兒多厚福,誰遣偏生明慧。”“歌與哭、任猜何意。”我哭、我笑,你們任意揣測,卻永遠猜不透我的心事。這個世上,懂我的人,太少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他終究不能活在紙醉金迷中,他終究要在清醒中承受痛苦。
世上的事有太多,我們能在乎多少、計較多少?晚清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臨行前也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納蘭容若與顧貞觀在世俗的淫威下,還是避讓了。“絕塞生還吳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閑事。”吳兆蹇平安歸來,使他們此時最關心的事,而至於其他,都是“閑事”,不管也罷。納蘭容若沒有說其中的無奈,也不必說,他相信,“知我者,梁汾耳”。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梁汾。”說出這句話,納蘭容若是驕傲的,欣慰的。即使世上有再多不如意,還好有一個知心人在身邊。“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不懂你的人,你說再多都是廢話,而懂你的人,不需要你多說一句話,他便能理解你。“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那個人是誰?你心裏有答案嗎?
【注釋】
[1]簡梁汾:寫給顧貞觀的信劄。簡,簡劄、書信。
[2]遣:使,讓。
[3]莫更著句:此係勸慰之語,意謂不要為世上的浮名所累。著,同“著”,附著,附加。陸遊《卜算子•詠梅》:“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4]斷梗:斷枝,比喻漂泊無定的微賤之物。這裏是指仕途為官如同斷梗,微不足道。石孝友《清平樂》:“自憐俗狀塵容,幾年斷梗飛蓬。”
[5]情深句:判,同“拚”,甘心情願之意。此謂對梁汾深情思念,以至形容憔悴,但也心甘情願。
[6]丁寧:同“叮嚀”。爇(ruò):燒、點燃。此二句是說香草易於點燃,美玉易於破碎。喻忠良之士易受侵害。
[7]軟紅塵裏客:指熱衷功名利祿之人。軟紅,即紅塵,謂繁華的都市。
[8]絕塞句:此謂吳漢槎自邊塞寧古塔歸來。吳季子,指顧貞觀之友吳兆鴦(1631—1684),字漢槎,吳江人,為江南才子,被稱為“江左三鳳”之一。順治十四年(1657),以丁酉科場案被告發“舞弊”,翌年三月於京師複試。又以天寒不能握筆致罪,流放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康熙十五年(1676),顧貞觀作《金縷曲》二首,寄吳漢槎,納蘭見之“為泣下數行”,並決心營救。後經納蘭的努力,漢槎於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獲釋,得以入關。納蘭另有詩《喜吳漢槎歸自關外,次座主徐先生韻》記之,詩雲:“才人今喜入榆關,回首秋茄冰雪間。玄菟漫聞多白雁,黃塵空自老朱顏。星沉渤海無人見,楓落吳江有夢還。不信歸來真半百,虎頭每語淚潺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