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靈雎答應下嫁的那晚之後,瑤光已將這幾個月來的戰況挑揀著執筆親錄而成,上呈禦覽,並據此提出了數條安邦戍邊之策。
這些政令的實施,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淵朝千秋盛世的基石。
瑤光認為,突厥之所以能與大淵為敵,正在於邊民遊牧為生,沒有固定的居所。突厥蠻夷擅於射獵,人人習武,強時進兵抄掠,弱則竄伏山林,四散無根。大淵的軍隊雖然訓練有素,也輕易奈何他們不得。但從這次北伐來看,如果他們耽於安逸,築城居住,一旦失利,必遭圍殲。
因此他建議皇帝,在奪取漠北後,立即在北疆邊境築三座受降城,三城首尾呼應,截斷北突厥北下南侵之路。還需在牛頭朝那山設置烽候一千八百所,瑤光與登臨大可汗之位的阿史那步真談下條件,邊境將以此為界,北突厥不能越山南下放牧,朔方漢民不再遭其寇掠,淵朝便可因此減少鎮兵數萬人。
北疆氣候惡劣,民生疾苦,一旦有天災旱澇之劫,必然起劫掠之心,光防是防不住的,也不能總勞師動眾打來打去,不如收歸用之。瑤光懇請皇帝在定襄、雲中設立兩個都督府,下設六個州。任用相比阿史那步真來說力量相對較弱的頡利可汗為刺史,來統領當地的突厥部落,在北突厥形成一支半獨立的勢力。至於那位北突新任大可汗,剛剛繼位不久,根基尚未穩固,正是需要扶持的時候,也不會願意在這緊要關頭與大淵為敵,則該以利許之,他倘有異動,有頡利在旁盯著,也可互相牽製。
如此一來,邊境必將清寧,恩威並施之下,十年內都不會再輕易燃起烽火。最後,關於安歸木爾罕的女兒如何安置,瑤光以“為國分憂”之名,願將清名有損的公主娶了回去,來保證淵靖之盟的穩固。公主既是從他手裏丟的,也當親身將功補過。至於私情,自然隻字未提。
與此同時,他將留在烏孫大營時拿到的一封親筆手信附在折子內,共同傳回皇庭。親王以烏孫王儲的名義,對公主和親給大淵臣子之事略作表態,闡明仍願遵守盟約的態度。這當然是安歸伽摩為了顧惜親妹而自作主張,瞞著安歸老汗王擅作的決定。至於回去後如何交代,他雖為難,也說過盡力而為。瑤光沒有更好的選擇,隻得再三拜謝。
他帶著靈雎回營後,將安歸伽摩試圖拉攏他叛投烏孫的消息假裝無意泄露一二。軍中既仍舊留有萬岐揚的耳目在,便得借機再好好利用一把。
這些消息連同戰報一同飛抵大淵皇宮,一石激起千層浪。
重華看看那奏章,再看看安歸親王的手書,眉心深蹙。
照岐揚的說法,那位安歸公主似乎早已對他有情,說不定這次執意帶兵相隨也是為著這個緣故。公主本該好好待在主帳,卻為了他一個陣前遇險的假消息不管不顧夜奔出營,親身帶兵相救,才導致失於敵手,恐怕這傳聞便沒有十成也有個八九分真。
看來這明珠他不僅接住了,還接得很穩當,直接便往自家枕邊領了回去。未來皇後下嫁朝臣,對皇帝而言不得不說是個難堪的尷尬。偏偏這廝拉了張大義凜然的虎皮來遮羞,將為國分憂的漂亮話說得有理有據無可辯駁。事已至此,能彌補當然還是得盡量想法子彌補,總不能真的跟烏孫撕毀盟約兵戎相見。瑤光對大淵的局麵了如指掌,步步都算在七寸上,誰也奈何他不得。果然大奸似忠,莫過於此。
得瑤光公子一人,可得天下矣。
此人來路不明,起自寒微,卻於軍國之策上奇謀百出,短短數年便做到扳倒權相,平西定北。一個用兵如神又有著如此韜略的謀士之才,若他帶著公主就此投靠烏孫,不再回來……那後果簡直想一想便足以令人頭皮發麻。瑤光一身孤寡,無父無母無妻無子,宛京根本沒有任何能夠牽絆住他的人和事。以他的能耐,不管投靠哪一國,高官厚祿都唾手可得。
或許……也不是完全無從牽製。重華的帝王心術與白帝不同,他不喜歡將一切放在明麵上鐵腕布控,更喜歡以無為來掩飾深藏的敏銳。什麼都盡收眼底,卻讓旁人根本猜不透摸不清他究竟知道多少。看似心血來潮地將每一枚棋子隨意放置,那些棋子最後往往出現在他真正需要的地方。
蕭月瑟與國師之間想必曾有些事情,重華在執意將她納入後宮前就已心中有數。他是一國之君,不是懵懂多情少年,每一個決定都必須考慮很多。他對蕭氏相當動心不假,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揣摩過這件事可能帶來的後果與變數。
蕭月瑟是宰相一力保薦甚至想要收為義女送入後宮的女子,但她與袁淩微不同,她對宰相隻有回避與畏懼,因此不可能與裴紹之有著同樣的想法,試圖通過留在帝側而籌謀些什麼。她最後成為國師的義妹,國師明目張膽昭告前朝和後宮會對其予以扶持,在外人看來也不過是為了穩固權臣之位的正常舉動。然而明明無依無靠的蕭月瑟,態度卻始終在閃躲猶豫,甚至帶著極度不理智的恨意要與其保持距離——他們之間並不親近。這樣一個妃子,不會輕易徹底倒向任何一方的權臣勢力,卻能恰到好處地牽製住羽翼漸豐的國師。這正是重華當時需要的寵妃。
那麼這次,她還能不能將這頭野心勃勃的白狼重新牽回大淵?這個“妹妹”在國師的心中究竟有著怎樣的位置,是舉足輕重還是棄之不為可惜?到了這個萬不得已的關頭,重華決定再放手一試。
扶搖宮的夜色一向與別處不同,大概因著那些碩大的夜明寶珠柔光四溢,將整座宮殿披上一層如夢似幻的薄紗,輕煙霧籠,仿如太虛幻境。
重華不喜歡燭火,蕭月瑟便也漸漸習慣不用焰光來照明。當一個人的眼睛需要看清一些東西,依靠的從來不是撲朔迷離的燈燭。因此白晝還是暗夜,對她而言區別不大。甚至她更喜歡待在那些閬靜漆黑的所在,反而覺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