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為星星的亮暗分等級?
夜空清澈,群星爭輝。你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天上的星星並不都是一樣明亮的。它們有的耀眼奪目,燦若珍寶,有的則若隱若現,弱如豆螢。我們把星星亮暗的程度稱為星星的“亮度”。
表示星星“亮度”等級的數字,在天文學上稱“星等”。
公元前150年,古希臘天文學家把恒星分為6個等級,最亮的為1等星,暗星定為6等星。其間依次為2、3、4、5等星。
1856年,英國天文學家發現,1等星的亮度是6等星亮度的100倍,於是,他提出了量度恒星亮度的“標尺”,亮度每差2.512倍,星等數就差1等。所以,1等星的亮度是2等星的2.512倍,以此類推。比1等星亮的是0等星,比0等星更亮的是負數等星。另外,比6等數更暗的星,則是7、8、9等……。絕大多數星的星等數都並不恰好是整數。
為什麼人造衛星能繞地球飛行?
人造衛星是用多級火箭發射出去並送入到太空中的預定軌道的。它本身不帶任何動力裝置,可是當它與火箭脫離後,仍能圍繞地球繼續飛行,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田徑運動中,有一種鏈球,投擲鏈球時,用兩手握住鏈球的把手,人和球同時旋轉,最後用力使球脫手而出。
假如沒有一種力阻止鏈球的話,它就會徑直朝前飛去。是因為人牢牢地拉住了它。人造衛星也是同樣的道理。假如沒有一種力作用於人造衛星,它也會在宇宙空間徑直飛去。
是什麼力作用於人造衛星的呢?這就是地球的引力,正因為有了這種引力,人造衛星才能圍繞著橢圓形的地球飛行,在太空中基本是處於真空狀態,阻力幾乎為零。所以,衛星的離心力與地球的引力正好相等,這時,衛星實際上是處於一種平衡狀態,它既不能飛離地球,也不會掉下來,隻能按預定的軌道不停地圍繞地球運轉。
怎樣測出地球到太陽之間的距離?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大約是1億5千萬千米。這個距離是一個天文單位,太陽係中所有天體之間的距離都是用這個天文單位來表示的。
那麼,這個距離是用什麼方法測得的呢?
第一種方法是利用太陽的視差來計算的。從地球上兩個相距很遠的地方同時觀看太陽,太陽的位置會稍微有些不同。這種不同,用角度來表示。以這兩個點為基準,太陽和這兩個地點可以連成一個三角形,利用這個三角形就可以計算出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了。
另一種方法是將地球、太陽和金星連成一個直角三角形,從地球向金星發射電波,電波的速度是每秒30萬公裏,所以,隻要測量出電波往返的時間,就可以準確地算出距離,再運用直角三角形原理,就可計算出地球和太陽間的距離。
為什麼有的星體能發出X射線?
科學家利用裝在火箭、氣球和人造衛星上的裝置能觀察到有的星體能發出較強的X射線。星體能發出X射線,這是因為,組成這些星體的特殊狀態的氣體(等離子體)的溫度很高,活動較頻繁之故。
人們對鐵塊進行加熱會發現,鐵塊由紅黑色慢慢變成橙黃色、黃色、白色……,隨著溫度的升高,發射出的光的波長會越來越短。當成為極高溫的氣體時,會發出波長更短的紫外線,最後發出X射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