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怎樣形成的?
地球經曆了大約50億年周而複始的運動,才形成今天的這個樣子。那麼它是怎樣形成的呢?
18世紀中葉,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的“星雲假說”認為,50億年前,太陽係還沒有形成,當時它隻是一團充滿氣體塵埃的星雲圈,後來經過不斷運動轉化,它的中心先形成了一個質量巨大的發光體,這就是最初的太陽。接著又在太陽周圍分離出繞其赤道麵旋轉的星雲盤,盤中的物質微粒不斷碰撞運動,形成了大團塊,大團塊不斷地壯大起來,最後形成了幾個行星的胚胎,地球就是其中的一個原始行星,它們共同組成了太陽係。
地球形成的最初階段,由於溫度很低,物體以固體狀態混合在一起。隨著地球體積的不斷增大,內部溫度不斷升高,最後使固體物質熔融,物質從重到輕分布在深處到表層,形成地核、地幔和地殼。同時,它又不斷地將太陽星雲中的部分氣體和水蒸氣吸引在自己的周圍,經過漫長的過程,形成了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隨著地球的不斷運動,引起了潮汐漲落、滄海桑田以及高山幽穀等變化,才使地球有了今天的麵目。
銀河係裏一年能增加多少顆星?
銀河看上去是環繞天穹的一條亮帶,其實這是從地球這個方向去看銀河係所看到的形狀。銀河係的形狀屬於旋渦星係,它是由一千多億顆恒星組成的十分龐大的恒星集團。
銀河係太大了,這裏我們以距離最近的星座——仙女座大星雲來說明。你看過仙女座大星雲的彩色照片就能明白,漩渦狀的圓盤部分呈藍色,中心附近呈黃色。
藍色的是藍白色亮星,黃色的多是帶紅色的亮星,手腕部分是形成星的塵埃和氣體。
一般說來藍色的星大都是新星,是由星際物質的塵埃和氣體形成的,並且一次形成很多,在秋、冬季節可以看到的金牛座的昴星團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恒星在即將接近生命的終點時,就會像心宿二那樣變成一顆紅色的巨星。由於中心部分大多是老星,因此,漩渦總是朝中心部旋轉。
銀河係也和昂星團一樣,總是不斷地在誕生著巨星。不過,一年裏究竟能增加多少顆新星,目前還無法知道。因為銀河係太大了,而人類的觀測手段還很有限。
為什麼月球像麵明亮的鏡子?
無論是乒乓球還是棒球,球的邊緣都是微微發暗的。太陽的邊緣部分也是發暗的,我們稱這種現象為周邊減光。
我們用肉眼是判斷不出來的。但是,如果你拍一張帶黑點的照片,把中心部分的黑點適當的曝光,周邊就會變得暗淡不清。
但是,月亮就不是那樣,周邊卻一點也不發暗,而是像麵鏡子那樣整個平麵亮度一致。這是為什麼呢?
科學家認為,月亮的周圍看起來亮度一致,是因為月亮表麵的環形山凹凸不平,起伏較大,像海綿一樣把光反射出來造成的,光被凹凸不平的環形山從各個角度發射出來,各個方向的光交織在一起,彌補了暗點,所以看上去就亮度一致了。
可是,從阿波羅登月探測器和氣象衛星在宇宙空間拍攝的“地球全景”來看,地球上同樣也看不到周邊減光現象,這也許是由於雲和大氣層的緣故吧。這還有待科學工作者進一步的探索。
為什麼在銀河係斷麵圖中有條縫?
銀河係是包括太陽在內的恒星大集團,它的形狀屬於旋渦星係,形象地說它像個體育運動中的鐵餅,我們平常看上去它是環繞天穹的一條亮帶。這是由於我們在地球上看銀河係,是從鐵餅的側麵看上去的緣故。
不光是銀河係,凡呈旋渦形的星係,它的斷麵圖中間大都有一條縫。其中最著名的是位於室女座的1等星角宿一的西部和烏鴉星座相鄰的M104,形狀酷似墨西哥人的寬邊帽,因此也叫寬邊帽星雲。
旋渦星係的中心部分是老星,尚未形成恒星的星際物質——氣體和塵埃等位於圓盤的周圍,星際物質中固體粒子遮住了恒星的光,從側麵看上去便出現了這樣一條黑線。
還有一種旋渦星係,它通常有一個比較明亮的橢圓狀的中央核區,從核區向外伸出兩條如蚊香那樣的盤旋著的“旋臂”。如果它們正麵對著我們,就可以清楚地觀測到其中的旋渦結構,要是以側麵對著地球,看上去就是一個有縫隙的扁的鐵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