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動物知識(2 / 2)

動物眼睛的視網膜上,有許多能感受光刺激的神經細胞,它分為能感受強光的錐狀細胞和能感受弱光的杆狀細胞。晝行性動物的錐狀細胞發達,而夜行性動物的杆狀細胞發達。

大多數鳥類屬於晝行性動物,所以它們的錐狀細胞較多,而像貓頭鷹一類的夜行性動物杆狀細胞就多一些。杆狀細胞多的動物一般隻能感覺弱光。

但是,夜行性動物由於杆狀細胞多而缺乏色感,所以它們都是色盲。狗和貓隻能辨認黑色和白色。它們就是這樣的色盲。

牛也是這樣的色盲,因此,牛看見紅布就激動的說法隻是人們的推測罷了。

變色蜥蜴為什麼隨環境改變體色?

變色蜥蜴能根據自己生活的環境改變自己身體的顏色,這是動物具有保護色的典型例子。

所謂保護色,是指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外敵侵害,使自己的體色同生活環境的顏色保持一致。

像變色蜥蜴那樣,根據不同的環境隨時改變自己身體顏色的動物還有很多。最常見的有雷鳥和兔子。它們在秋天到冬天這段時間裏,全身變白,保持和雪的顏色一樣;而春天到秋天之間,則變成土褐色。

再比如,火烈鳥一類的鳥身上長著的美麗羽毛,這在它們的生活地帶也是保護色。

這是動物經過千百萬年的自然淘汰,使具有隨環境改變體色的動物生存下來,不具有這種性能的動物被敵害消滅。經過一代又一代的遺傳,就形成了這些能根據不同的環境改變自己體色的動物種類了。

八哥和鸚鵡為什麼能模仿人說話?

我們常會聽到“鸚鵡學舌”這句俗語,這是用來形容不動腦筋,盲目去模仿別人的行為。而現實生活中,鸚鵡確實具有這種模仿別人說話的本領。

那麼,它為什麼能模仿得這樣準確呢?難道鸚鵡真的和人一樣,能用大腦支配說話嗎?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它們的大腦沒有人類的大腦發達,不具備說話的條件,僅是因為它的耳朵很靈敏,也就是說,它的聽覺比較發達,在其聽覺中樞中,支配模仿的那一部分非常發達,一旦聲音傳入到耳朵裏,馬上就能作出反應,再通過神經命令氣管上的聲帶肌肉發出聲音來。

確切地說,鸚鵡說話是一種無意識的模仿,而且這種模仿也隻有在人的訓練下才能學會,它隻不過是依靠它那尖細、柔軟的舌頭重複人們教給它的一連串的音節而己。

由於人們有意識地訓練它,使之模仿成為一種習慣性的行為,也就是說由無條件反射逐漸發展成為了條件反射。

在動物中,除了鸚鵡外,還有八哥、白頭翁也能模仿人說話。

為什麼有的動物要進行冬眠?

我們知道,地球上的動物有冷血和溫血動物之分。蛇、青蛙和龜等動物屬於冷血動物,即變溫動物;而麻雀、鬆鼠等屬於溫血動物,即恒溫動物。

變溫動物的體溫總是隨著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當氣溫高時,它們的體溫也高,新陳代謝也比較旺盛。可是一到秋天,氣溫下降,它們的新陳代謝功能也逐漸減弱,活動量變小,不再出去覓食。因此,在嚴寒的冬天,它們就鑽入地下休眠,不吃也不動,就像死去一樣。

而恒溫動物有著恒定的體溫,因此,即使是大雪紛飛的寒冷日子,它們也必須四處覓食,以補充熱量。

冬眠是一些動物對冬季不利的外界環境的一種適應方式,比如上麵所提到的蛇和青蛙一類的動物是屬於冬眠動物。但必須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熊和蝙蝠等動物卻不同,它們到了冬天就找一個比較暖和的樹洞或岩洞躲起來避寒,這種方式不叫冬眠,應該叫越冬或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