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揚中華文化揭示上古秘史
欲知華夏根基請讀傳世巨著
中華上古傳奇
(又名中華上古十二帝)
第一部三皇傳奇
本書係參考《四庫全書》內百餘部典籍而創作,係統講述了上古時期自人祖伏羲、女媧、炎、黃二帝、少昊、顓頊、嚳、摯、堯、舜、禹、啟等十二位上古帝王的事跡,以及發生在他們那個時代眾多動人的經典神話故事。全書氣勢磅礴,情節跌宕起伏;隨著故事的展開,將帶您進入一個奇趣、神秘、震撼、驚險、引人入勝的上古世界!
----更多精采故事在後麵
今日發表:
第二回雷祖創立大風國伏羲教民用火烹
自從雷祖安居下來以後,就依靠他那巨大的神力,帶領著自己的孩子們上山打獵,下湖捕魚,不但滿足了全家人生活的需要,還將大量的獵物救濟周圍那些老弱的山民,於是深得人們的擁護和愛戴,大家就推舉雷祖為部落頭領,建立了華夏大地上第一個部落聯盟,名曰大風國,雷祖就當上了大風國的國君。
書說至此,諸位或許認為這是作者在此杜撰,其實不然,在《補史記·三皇本紀》、《獨異誌》等史書中均有記載,說大風國國君雷祖又曰雷神,其妻生子於“軒轅之域”的“軒轅洞”,即今日禹州的方山附近。《山海經·海內東經》還說:“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太平禦覽》引《詩緯含神霧》說,“大跡(大足印)出雷澤,華胥履之(踩到上麵),生宓犧(即伏羲)”《春秋世譜》雲:“華胥生男子為伏羲,女子為女媧……人首蛇(龍)身”。
在說到方山時,據《史記·正義》載:“方山其山頂上平,四麵險峻,有方城,周十裏,故名方山或曰方城山”。清《禹州誌》載:方山有“五龍壁”或“九龍壁”之稱,故呼為“龍的故鄉”。方山東裏許有外形似螳螂的“螳螂山”。因人祖伏羲在此地繼承父職當了大風國國君,故又稱此山為“定君山”。螳螂山的南端,方山人稱之為螳螂頭,在螳螂嘴下有一大洞,當地人稱“九龍洞”,但此洞早已坍塌,傳說此洞是伏羲商議朝政的“宮殿”。在方城山西北不遠處,有一座五高五低的山,名曰“五旗山”,亦稱“箕山”,因山勢由北向南五高五低像五麵龍旗,故得名“五旗山”。在五旗山的中間有“上老龍窩”、“下老龍窩”,山的東邊有“黑龍潭”、“白龍潭”、“龍潭寺”,均因雷祖和伏羲而得名。在山南坡有一株被稱為“龍柏”的古柏,相傳是伏羲所栽種,古柏木質麵呈龍形,樹齡在八千年以上,至今仍枝葉繁茂,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實施保護。此外,這裏還有“青龍潭”、“雷神洞”,均因伏羲和他的父母在此生活過而得名。在“雷神洞”的下方有鑿泉成河的“陰陽河”,相傳半邊陽水為伏羲所鑿之源,半邊陰水為其妻女媧所鑿,二水彙集成河,故稱之為陰陽河。在“雷神洞”的北側有“老龍崖”、“龍頭嘴”,“龍頭嘴”亦稱“水晶山”,因出產水晶而得名。
據清.《禹州誌》記載:“軒轅洞”前方,原有古柏八株,古石榴五株,古槐一株,相傳為伏羲父親雷神所種,後因戰火,古柏、古石榴被毀,現僅存古槐一株,槐樹粗大,三人才能合抱。古槐樹東側有一古井,投進石子能聽到水聲,世代相傳是伏羲父親所鑿。在古井的東邊原有古石碑一通,碑刻“雷祖伏龍處”五個大字,碑刻何代不詳。
好了,閑話敘過,書歸正傳。且說雷祖自當上大風國國君之後他更是勤政愛民。此時乃是原始公社製社會,可說是有福同享,有難同擋。那些青壯年打回的獵物,無論是老弱病殘,人人有份。再說雷祖生的兩個兒女一天天長大了。這個龍兒小小年紀就特別聰明,並且具有非凡的神力。雖然他隻有十二三歲,但卻能單獨上山打獵。山上的狗熊很多,狗熊的力氣又特別大,經常能把獵它的人吃掉或咬傷,所以人們為了獵熊,常常要由十多個青壯年共同出擊,才能冒險取勝。但這個龍兒卻想出了一個極其聰明的方法去捕熊。他家麵臨著大湖,他又極會遊泳。他常常潛入湖裏捕獲大魚,把魚肉吃掉後,就把那兩三寸長的魚剌彎曲起來,然後用魚油包裹成一個圓球。每當他上山捕熊時,狗熊就張開大口向他發起攻擊,於是他就拋出這種用魚剌製作的圓球。那狗熊是最愛吃魚的,一聞到是魚醒味,就張口吞了下去。哪知到了咽喉,這魚油融化,魚剌立即伸直,於是便剌入到狗熊的咽喉裏麵,把一個狗熊急得直用兩隻熊掌拍打自己的脖子,它哪裏知道,越拍打魚剌紮的越深,直到狗熊耗盡了全身力氣,躺到地下走不動了,龍兒就毫不費勁的把狗熊打死背回部落。後來,龍兒就把這個捕熊的方法教給人們,使人們又學會了一種捕獲狗熊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