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年幼的容若騎馬回來,突然麵色蒼白,忽冷忽熱,腹痛難忍,還嘔吐不止,不一會兒居然昏迷了過去。這次生病,在納蘭容若的生命中埋下了極其凶險的伏筆。
仆人們七手八腳地把容若抱上床,聞訊趕來的愛新覺羅氏慌得不行,她把容若摟在懷裏,對仆人大叫:“快請郎中!快請郎中!”而後哭著對容若說,“孩子啊!你不能出什麼事啊!娘不能沒有你!”
郎中來了,把過脈之後,緩緩道:“貴公子所患寒疾,乃寒邪入體所致。”
郎中開了藥,說病人需要發汗,靜養;還說這孩子表麵看起來強壯,體質卻虛,以後務必好好調養,不然容易出大問題,甚至會危及性命。
愛新覺羅氏一一答應。
容若悠悠醒來,見自己躺在母親懷抱裏,而母親正暗自垂淚,禁不住心中一暖,他吃力地叫道:“娘!”
愛新覺羅氏趕緊擦幹淚水,勉強笑道:“好孩子,你終於醒了,娘好擔心你!”
容若凝視著娘親,天真地緩緩說道:“娘,容若寧願天天生病。”
愛新覺羅氏大驚道:“這孩子別是燒糊塗了吧?說什麼傻話呢?”
容若認真地說:“孩兒沒有燒糊塗,也不是說傻話。因為隻有容若生病,娘才會對容若這麼好。”
愛新覺羅氏的淚水又一次落下來,她突然覺得自己平常太忽略這個家,對丈夫、對孩子都太過粗暴了,她決定要慢慢改變自己。
根據現代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如果母親過於強悍,兒子往往柔弱。應該說,納蘭容若多愁善感的性格,除了自身敏感的天性,確實和母親對他的態度有關。容若即使日後身材高大,能文能舞,但在精神層麵,他始終有些脆弱,成了多情的傷心人。
多年後,經常伴隨康熙四處出行的納蘭容若在一首詞中這樣形容自己的多愁多病:
憶秦娥•長飄泊
長飄泊,多愁多病心情惡。心情惡,模糊一片,強分哀樂。
擬將歡笑排離索,鏡中無奈顏非昨。顏非昨,才華尚淺,因何福薄?
話說容若生病當日明珠回到家裏,得知兒子突發寒疾,病情嚴重,很是擔心。他覺得自己也該多找時間陪陪兒子,陪伴他騎射,讓孩子練就一副強壯的身體。
明珠平常對容若非常嚴格,不但規定兒子必須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還常常對他有額外的要求。
一次,容若淘氣,不想練武,老師便罰他紮馬步。過了一陣,容若腿都麻了,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老師本來也想就這麼放過他算了,不想這時候恰恰明珠到來,了解事情原委後,硬逼著容若繼續紮馬步。容若起初叫苦連天,卻還是堅持了下來,雖然身體筋疲力盡,然而精神上竟然奇跡般體會到了堅持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此後,容若學會了堅持,體能也逐漸得到加強。
可以想象,練習騎馬射箭,肯定都有受傷的時候。習武之人必須承受的苦難,容若一樣都不會少。
不隻是對容若學文習武方麵嚴加管教,在禮儀方麵,明珠對容若的教育也到了苛刻的地步。
容若記得很清楚,大約在他六歲的時候,一次,在家祭過程中,按照規矩,參與者必須分食沒有添加任何調料,僅僅是煮熟了的白肉。在容若看來,這樣的肉不但沒有佐料,還肥肥的,實在油膩,難吃得要命,於是他就不肯吃。而明珠卻逼著他吃下去,容若大哭起來,那塊肉掉在了地上。
明珠也知道這肉確實難吃,不少貴族子弟要麼悄悄把肉藏進袖子裏伺機扔掉,要麼故意在紙上蘸好調料包著肉吃。明珠為了表示自己對祖先的敬重,毫不變通、毫不妥協。即使分給容若吃的那塊肉掉了,他仍然撿起肉來,不由分說往容若嘴裏塞。容若無奈,隻得飛快地囫圇吞下。
四
順治十八年(1661年),容若7歲。
這一年正月,清世祖順治帝駕崩,未滿8歲的皇太子玄燁即位。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受顧命奉幼帝玄燁嗣承大統,為輔政大臣。
明珠回到家裏,少不得會對容若說:“容若,你要懂事啊!要認真練武,認真讀書啊!你看看你的表哥玄燁跟你差不多大,已經開始當皇帝了。你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一定要上進啊!”
不難想象,年齡相仿的表哥當上皇帝這件事,必定讓不諳世事的容若內心產生某種難言的震撼。也許自此,康熙這位幼年皇帝就成了容若心中的榜樣。
康熙8歲喪父,10歲喪母,由史上有名的孝莊太後一手帶大。他的父親是順治皇帝,雍正是他的兒子,乾隆是他的孫子,祖孫三代開創了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康熙身上流淌著三種血統,傳承了三種文化,他父親是滿族人,祖母孝莊是蒙古族人,生母佟佳氏是漢族人。
皇帝受到的教育是非常嚴格的。康熙自小就有滿族老師教授滿語,學習騎射,又有漢族老師教習書法,傳授四書五經,使他熟知儒家文化。
《康熙起居注》記載了這個帝王的學時起居:從13歲起,每天淩晨四點,康熙就要到無逸齋複習頭一天的功課;早上五點,老師來到課堂,給皇帝行跪拜之禮後,檢查他的功課,然後開始上新課。據康熙自己說,每篇課文的每個段落,老師先要他讀120遍,再背120遍,背熟了再開始學習下一段。早上七點,康熙用早膳,然後開始上早朝,和大臣一起商議國事。午膳後,下午一點,康熙到無逸齋外的院子裏,練習騎射及各種武功。晚膳之後,仍舊是學習。
史書記載他射箭“連發連中”,學文習武“無間寒暑”,所以,康熙能夠成為一代明君,確實是他自己從少年時代起就發奮努力的結果。
而明珠在朝中對皇帝的學習及成長曆程耳聞目睹,時時把皇帝的優點和事跡當成活教材,拿回家教育容若,使得容若學習更有動力,這種情形也是可以料想到的。少時的容若雖然沒有機會經常見到皇帝,甚至年少時根本就沒見過皇帝,但由於父親的敘述,康熙皇帝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容若精神上的成長夥伴。
時光荏苒,在明珠的嚴格要求下,在表哥皇帝榜樣精神的感召下,漸漸地,容若長成文武雙全的翩翩少年,名動京城。人人都知道明珠家有個精詩文、擅騎射的英俊少年郎,以“神童”譽之。
與此同時,明珠自己的事業也是漸入佳境。
康熙七年(1668年)9月,明珠升任刑部尚書。到了冬天,明珠和工部尚書馬爾賽一起去淮揚、興化巡視。明珠漸漸成為少年康熙皇帝身邊非常重要的大臣,在一些重大事件中,這位股肱之臣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父親對兒子的一生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我們來看看明珠究竟是何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