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與蘇克薩哈同屬納蘭氏,蘇克薩哈當然不會與他為敵,但明珠又是遏必隆的追隨者,因此鼇拜也沒有把他當作打擊的對象。至於索尼,因為他的外孫女和康熙成婚時,是由明珠為首的內務府具體操辦的,明珠辦事本來就滴水不漏,不會有意得罪什麼人,加上難免會特意示好於索尼,因而索尼對明珠也懷有好感。這樣一來,四位輔政大臣不僅都不打壓明珠,還因為明珠能接近太皇太後和皇帝而都想利用他,因此爭先提拔、籠絡他。
明珠是在康熙三年(1664年)升任為內務府總管的。內務府是管理皇家大小事務的總機構,作為總管,明珠有機會接觸任何人,包括太皇太後孝莊。
這位孝莊太後可不是一般的人物。
康熙自幼父母相繼離世,由孝莊太後撫養成人。康熙對自己的祖母言聽計從,極為孝順。曆史評價這位孝莊太後頗具智慧又極為賢德。她生活儉樸,不事奢華,史料記載,平定三藩時,孝莊太後曾把宮廷節省下的銀兩全部捐出用來犒賞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歲,她總是把宮中積蓄拿出來賑濟,全力配合、支持孫子的事業。皇帝自然對自己的祖母有十二分敬意,每次出巡盛京時,康熙幾乎每天都派人馳書問候祖母起居,報告自己的行蹤,並且把自己在河裏捕抓的鰱魚、鯽魚,派人送京給老祖母嚐鮮。
明珠在孝莊太後麵前格外細心、機警。小到太後偶爾念叨哪出戲、哪種果品,大到對國家大事的意見,明珠無不銘記於心,並很快辦妥所有事務,工作效率和質量甚至常常超過期待,讓孝莊太後非常滿意。
太皇太後不時誇讚明珠,康熙自然便對明珠青睞有加。康熙布置任務下去後,發現明珠確實很會辦事,也很會做人,慢慢就越來越離不開他了。這為明珠最終平步青雲打下了基礎。
宮廷鬥爭中,機敏的明珠把太皇太後當作自己的保護傘,審時度勢,既不得罪任何一方,也不投靠任何一方,最終在慘烈的朝廷鬥爭中成功保身,且左右逢源。
就在鼇拜和蘇克薩哈因為權勢和財產爭奪得不亦樂乎的時候,明珠於康熙五年(1666年)由內務府調任內弘文院學士,進入朝政中樞機構,擔任大學士的助手,也曾奉命外出會勘河務,不久又被提拔為刑部尚書,在參與不屬於刑部尚書的測驗曆法活動中,和鼇拜間接鬥爭。在康熙一舉擒獲鼇拜之際,明珠前往福建主持與台灣鄭經(鄭成功長子)的議和活動,為鄭氏的歸降創造了條件。
明珠是康熙皇帝的近臣,即使康熙離京外出,他也經常陪侍左右。康熙十一年(1672年)2月初,康熙皇帝在赤城聞知皇後所生的四歲長子承祜病死,鬱悶不已。回朝後,明珠即與隨從上奏說:
臣等不勝憂慮。皇上悲痛皇子,固是天性,第深居簡出,則鬱悶愈增。臣等願皇上移蹕,借境抒懷,臣等幸甚。
康熙帝回應說:
朕每日詣太皇太後宮問安,頗可自慰。
這是有史料記載的。雖然隻是尋常言語,但足可見君臣關係融洽。
至於在撤三藩以及隨後平三藩之亂、反擊沙俄等重大事件過程中,明珠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沒。他還致力於改善滿漢關係,舉薦過於成龍、格爾古德等頗有作為的清官。
然而,隨著明珠集團勢力逐漸增大,黨羽眾多,權勢日盛,康熙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把握平衡,暗中授意郭琇彈劾明珠,罷免了明珠的相位。
這樣一位精明強幹的父親,納蘭容若全都看在眼裏,他對父親既敬畏,又有不以為然之處。也許正因為明珠在政界絞盡腦汁、曆經辛苦方得平步青雲,使得容若對富貴功名沒那麼渴求,反倒移情吟詩填詞。
這對父子,一個在政壇顯山露水,一個在詞苑獨樹一幟,也是一段難得的佳話。